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近视眼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近视眼的治疗虽经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因近视眼本身的复杂性,限于现有水平,迄今仍停留在认识阶段,近视眼依旧是个“迷”。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已意识到,必须在观念及方法上有所突破,方有可能深入实质,解决问题。现就近视眼的防治研究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参考。

  • 标签: 近视眼 防治 社会问题 复杂性
  • 简介:放射治疗是许多头颈部肿瘤的有效治疗,随着放疗技术的改进,肿瘤得到较好的控制,头颈部肿瘤尤其是鼻咽癌放疗后的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生存期的延长,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听觉系统的放射损伤与防治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 标签: 放射损伤 放射治疗 头颈部肿瘤 听觉系统损伤 病理组织学
  • 简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最为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长期以来,早期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只是单纯控制血糖,但这并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全身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许多全身因素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此方面成果,总结必须严格控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最终通过全身综合干预以早期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供思路.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糖控制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链脲素 血压
  • 简介: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性角结膜炎,目前在世界57个国家流行。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将2020年全球消灭致盲性沙眼(globalalliancetoeliminateblindingtrachomaby2020,GET 2020)列为其防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辨认和命名沙眼的简化分级系统及以社区干预为基础的防治沙眼的SAFE策略,此后10余年各国对此策略进行了不断推广、执行,目前世界上沙眼的流行趋势较之此前有了一定的变化,我国也启动了“计划2016年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性沙眼”的防盲工作。本文就SAFE策略推广以来沙眼诊断、治疗及流行趋势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沙眼 患病率 诊断 治疗
  • 简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主要发病机制,也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时,造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疗效降低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随着细胞替代治疗作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的新型治疗方式而兴起,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RPE)、体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RPE)定向诱导分化的RPE细胞以及来自于流产胎儿的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fetalRPE,fRPE)逐渐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为了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用细胞的稳定增殖及高效分化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传代扩增的过程中,由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存在,导致这些细胞出现增殖困难以及再分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并阻碍了治疗人群的普及,使细胞替代治疗难以推广。所以,鉴于上皮间充质转化在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将阻止上皮间充质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综述
  • 简介:目的了解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病变发生的频度并初步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对变性视网膜的影响.方法对286人(568眼)屈光度在-7.00D以上的LASIK术前患者进行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并对其中存在视网膜变性的115眼术后的眼底情况进行12~18个月的随访.结果568眼被检者中,发现各种网膜变性125眼,占被检眼数的22%,其中格子样变性53眼(9.33%),霜样变性30眼(5.28%),囊样变性8眼(1.41%).其他类型变性34眼.发现网膜干性裂洞及亚临床视网膜脱离共11眼(1.94%).格子样变性以颞侧区域出现的频率最高,占其发生率的77.4%,鼻侧占22.6%,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125眼眼底变性中,115眼接受了LASIK手术,其中28眼行氩激光光凝治疗后1~6个月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对以上患者进行12~18个月的随访观察,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屈光手术前,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眼底三而镜检查可避免或减少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 标签: 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眼 术后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频度 周边
  • 简介:近视眼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大量的近视相关研究提示近视的发生是在异常视觉信息的作用下,视网膜、脉络膜内多种神经递质和生长因子的表达发生改变,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引起巩膜重塑、眼轴延长而成.多种细胞因子通过NMDAR-1/NO-cGMP、TGF-β1/Smad3、JAK-Stat3等信号通路调控近视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影响近视形成的几个主要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近视眼 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当前基层医院沙眼防治工作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方法对门诊记录的14600例沙眼患者依据年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是否接受正规有效治疗以及复诊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追踪随访。结果沙眼检出率高达22.86%,这与社会因素、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能接受正规有效的治疗和复诊率低密切相关。结论大力推广WHO的SAFE策略,开展"防沙"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治疗,降低沙眼患病率,提高沙眼疗效。

  • 标签: 基层医院 沙眼 预防和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症小组干预模式在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7月-12月,我院危重症小组以"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探讨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方法。结果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由实施品管圈方案前的19.8‰降低至实施后的6.5‰。结论开展危重症小组干预模式,能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状况,既保证了病人安全,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小组干预 外出不归 安全管理
  • 简介: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晶状体囊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是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目前防治后发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除去或破坏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实验研究许多细胞毒药以及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和纤维化药物可以预防后发障,但目前临床上还没安全、有效的防治白内障方法。

  • 标签: 后发性白内障 机制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对连续收治的256例有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适应证的各类眼底病患者实施单次玻璃腔注射4mg/0.1mL曲安奈德手术,观察其术后眼压变化情况。主要适应证包括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其它原因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引起的黄斑水肿性疾病。结果:256例256眼经至少3mo的追踪观察随访中,56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发病率为21.9%。结论:继发性青光眼与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玻璃体腔注药术的不同适应证、术前是否行白内障手术、是否行光动力治疗、是否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等因素没有相关性。注药前青光眼病史的存在和基础眼压高于19mmHg等情况为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显著危险因素。

  • 标签: 曲安奈德 继发性青光眼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