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眼压变化有关的各种因素。方法中高度近视患者129例(245眼)按屈光度分为A组(≥-3.0D,<-6.0D)和B组(≥.0D)分别于手术前后1、3个月测量眼压(intra-ocularpressure,IOP)、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cornealthickness,CCT)和角膜前表面曲率(cornealanteriorsurfacecurvature,CASC)并记录术前近视度数(diopterofmyopiabeforesurgery,DMBS)、散光度数(diopterofastigmatismbeforesurgery,DABS)及术中角膜切削深度(cuttingcornealdepth,CCD)和直径(cuttingcornealarea,CCA)。所有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分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A、B两组间手术前后1、3月及术后1月眼压值差异无显著性,但术后3月眼压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IOP差与CCT差、角膜曲率差、术前近视度数、切削深度有显著相关性(分别为P<0.001,P=0.023,P<0.001,P<0.001),而与术前散光度数和切削直径无显著相关性(分别为P=0.192,P=0.473)。结论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的眼压值降低与CCT差、角膜曲率差、术前近视度数、切削深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 眼压
  • 简介:鼻内镜术后窦黏膜的组织学检查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部分组织学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的恢复可能需要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鼻内镜术后鼻窦的组织学形态与功能之间存在好的对应性.手术后的鼻内镜检查和糖精试验联合使用,可以有效评估黏膜的恢复情况.

  • 标签: 鼻内镜检查 组织学形态 手术后 黏膜 纤毛清除功能 组织学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角膜地形图与散瞳影两种方法所测得的散光及与近视度数的关系。方法采用角膜地形图对290只准备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进行检查,同时采用散瞳影法检查记录近视度数及散光并对两种方法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在散光轴向上无显著性差异(P>0.5);而在散光度数方面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角膜地形图检查及影法所测得的散光度数均与屈光度增高成正比。结论角膜地形图能快速而准确地提供角膜的屈光状态指标;全眼散光仍应以散瞳影后患眼接受的度数和散光轴作为标准;散光度数均与屈光度增高成正比。

  • 标签: 散瞳检影 角膜地形图 散光
  • 简介:目的了解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病变发生的频度并初步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对变性视网膜的影响.方法对286人(568眼)屈光度在-7.00D以上的LASIK术前患者进行散瞳眼底三面镜检查,并对其中存在视网膜变性的115眼术后的眼底情况进行12~18个月的随访.结果568眼被者中,发现各种网膜变性125眼,占被眼数的22%,其中格子样变性53眼(9.33%),霜样变性30眼(5.28%),囊样变性8眼(1.41%).其他类型变性34眼.发现网膜干性裂洞及亚临床视网膜脱离共11眼(1.94%).格子样变性以颞侧区域出现的频率最高,占其发生率的77.4%,鼻侧占22.6%,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125眼眼底变性中,115眼接受了LASIK手术,其中28眼行氩激光光凝治疗后1~6个月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对以上患者进行12~18个月的随访观察,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屈光手术前,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眼底三而镜检查可避免或减少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 标签: 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眼 术后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频度 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