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23G联合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明确诊断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的患眼并行23G联合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共37例病例37只眼纳入研究。记录术前视力、眼压及眼部病情,手术中切除玻璃体后采用硅油或C3F8气体填充玻璃体腔,术后采取面向下体位。术后平均随访4.34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至随访期结束,视网膜复位31例(83.7%);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一过性高眼压11例(29.7%),持续性高眼压2例;发生并发性白内障18例(48.6%)结论23G联合20G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23G 20G 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后,局部应用1g/L环孢霉素A对胬肉复发的抑制效果。方法: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8例58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入选眼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根据术后是否应用1g/L环孢霉素A滴眼液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追踪随访1a,观察患者的胬肉复发率。结果:术后试验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9.93±1.59vs8.47±1.53mm/5min);SⅠt结果也显示1g/L环孢霉素A使患眼术后的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后1a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胬肉复发率分别为10%和39%。对照组并发症的出现率要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局部应用1g/L环孢霉素A滴眼液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胬肉的复发率。

  • 标签: 环孢霉素A 翼状胬肉切除术 复发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23G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特点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处理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于我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146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后早期高眼压诊断标准为术后2wk内任一时间眼压测量值≥25mmHg。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术后早期高眼压患者根据眼压程度采用单一或联合降眼压药物治疗。结果:患者146眼中发生术后高眼压者42眼,占28.8%,平均出现自术后3.38d。单纯气换组、C3F8填充组及硅油填充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4.5%,33.3%和39.3%,C3F8组和硅油填充组与单纯气换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未行激光机冷冻处理组、部分视网膜光凝组、全视网膜光凝组及冷冻组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3.6%,27.4%,34.5%和35.7%,部分视网膜光凝组与未处理组相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两组与未处理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原发病术后均有早期高眼压的发生,但分布不均衡。通过处理眼压均控制理想。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眼内填充物、术中处理方式有关,不同原发病对于高眼压的影响在于其对术式的影响。术后早期高眼压多为一过性,合理药物治疗可控制。

  • 标签: 23G玻璃体切割手术 高眼压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注射曲安奈德(TA)联合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surgery,VRS)治疗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需行VRS治疗的PDR患者108例108眼随机分为两组,VRS+TA组:VRS术前1wk行玻璃体腔注射TA的患者54例;VRS组:直接行VRS治疗患者5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术后1wk,1、3mo眼压和并发症情况。结果:VRS+TA组手术时间、电凝率、医源性裂孔率和术中出血率显著短于或低于V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眼内填充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mo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S+TA组术后1、3mo眼压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S+TA组前房渗出率显著低于V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R患者行VRS治疗前1wk注射TA,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改善。

  • 标签: 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曲安奈德
  • 简介:目的评价不增加切口的20G标准三通道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眼外伤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29例(29眼)严重眼外伤合并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人采取玻璃体手术治疗,置灌注后,通过板层的20G玻切穿刺口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再通过此切口行玻璃体手术,处理玻血和或网膜损伤,术终眼内填充气体或硅油。结果25例患者术中脉络膜上腔出血充分引流完全复位,4例患者残留少量积血,表现为小块脉络膜隆起,注入硅油后,术后一月复查网膜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改善。结论采用不增加切口的三通道玻切的巩膜切口可以有效引流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达到理想疗效。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脉络膜上腔出血 巩膜切开术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对照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治疗,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和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结果: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 标签: 23G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撕除 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
  • 简介:目的:探讨非诺贝特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10/2017-1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DR患者102例102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51眼,两组患者均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第1d起,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降压及改善微循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均连续治疗3mo。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3mo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相关因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随访至术后6mo,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病变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Lp-PLA2、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患者血清Lp-PLA2、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视功能生存质量问卷活动受限、感觉适应、心理、社交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患者视功能生存质量问卷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观察组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5.9%(3/51),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诺贝特联合23G微创玻璃�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 非诺贝特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功能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23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优质护理。方法通过对28例28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治疗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增殖期病变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针对患者治疗各阶段,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系统的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4眼一次性手术复位成功(85.7%)术后三个月取出硅油,其中有4例伴有晶状体混浊的同时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4例硅油填充下仍然存在下方局限性视网膜增殖,术后三个月取出硅油再次切割增殖膜然后注入C3F8气体填充,随访至气体完全吸收,视网膜复位。结论对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23G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玻璃体切割 雷珠单抗 视网膜病变 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