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31岁。右前臂屈侧暗红色斑块伴疼痛、多汗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可见丛状分布、数目增多的成熟小汗腺腺体,并见丛状分布的血管增生伴成熟管腔形成。诊断:小汗腺血管样错构

  • 标签: 错构瘤 小汗腺 血管瘤样
  • 简介:患者女,49岁。面部蓝色结节伴疼痛十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的肿瘤团块,球细胞大小形态一致,其间可见狭窄的血管腔。诊断:血管球。治疗:手术完全切除皮损,随访2年,未见复发。

  • 标签: 血管球瘤 疼痛 面部
  • 简介:发疹型汗管在临床中相对少见。本病例为青年女性(22岁),全身泛发黄褐色扁平丘疹,密集成片,部分融合,质较硬,对称分布,部分浸润,缓慢进行性发展,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符合发疹型汗管诊断。予维A酸类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维A酸 治疗
  • 简介:患者女,58岁。右侧小趾外跖侧根部淡红色斑块5年,皮损反复出血,逐渐增大。皮损组织病理:肿瘤位于表皮内,与表皮相连,界清,真皮乳头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肿瘤细胞大小形状一致,呈立方形,排列紧密,细胞核嗜碱性,可见导管分化,细胞间桥。免疫组化示:CEA(-),EMA(+),S100(-),PAS部分(+),P53部分(+)。诊断:小汗腺汗孔。予手术完整切除,随访未复发。

  • 标签: 小汗腺 汗孔瘤 足部 文献复习
  • 简介:患者男,26岁。右腰部丘疹、结节、斑块20多年。皮肤科情况:右腰部见多发、正常肤色的丘疹、结节和10.0cm×5.5cm融合性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平呈脑回状,质地柔软,活动可,境界清楚。采取局麻下分次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首次切除大部分皮损。皮损组织病理:轻度角化过度,局灶性角化不全,皮突延长,真皮胶原纤维增粗,真皮浅层见团块状成熟脂肪细胞。诊断:多发型浅表脂肪样痣。

  • 标签: 浅表脂肪瘤样痣 皮肤错构瘤
  • 简介:患者男,39岁。双眉脱落两年,手足麻木、皮肤干燥1年,伴左足溃烂1月余。经甘肃省两当疗养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测,确诊为界线类偏型麻风(BL)。有在县、乡级医疗单位就诊史,均以其他疾病治疗。无家族病史,病因不明,患者长期在外打工,不排除在外地感染。

  • 标签: 麻风 瘤型 麻风 庆阳市
  • 简介:患者女,22岁。左大腿褐色斑片伴毛发增多2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深层可见大量纵横交错的肿瘤组织,增生细胞大多呈梭形,平行排列,胞浆嗜伊红染色;部分细胞大小不完全一致,未见核分裂像,肿瘤组织内可见散在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中央可见较多散在毛囊。免疫组化染色示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诊断:先天性平滑肌错构

  • 标签: 平滑肌错构瘤 先天性 文献复习
  • 简介:目的探讨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SA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37岁。左手中指末端肿物半年余,触之疼痛。临床表现为左手中指见1个大小约0.5cm×0.3cm的淡红色的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位于真皮,无包膜。肿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星形纤维母样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或杂乱排列,核分裂罕见,细胞无明显异型,可见丰富的纤细薄壁血管散在分布。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阳性表达Vim、CD34、CD10,阴性表达Desmin、SMA、MyD1、S-100、CD99、CKpan、CD68。结论SAF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

  • 标签: 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 软组织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患者男,26岁。腰背部出现一鸡蛋大小肿物20余年。查体见腰背部有一单发带蒂肿物,触之质软,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见丰富的胶原纤维,并可见真皮浅层成团脂肪细胞。诊断:软痣合并单发性浅表脂肪样痣。予高频电刀手术切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标签: 软痣 浅表脂肪瘤样痣 高频电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