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最近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的发病机制。已经证实地氯雷他定在体外有抗氧化活性。作者评估地氯雷他对CIU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效应。方法:采集10例CIU患者服用地氯雷他前和服药4周后的血标本,并采集10名健康志愿者血标本作为对照。采用氧化二氯荧光素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样本血小板中的氧化应激(ROS)产物,采用黄嘌呤一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对照样本相比,CIU患者基线时的ROS浓度及SOD活性显著升高,经地氯雷他治疗后患者血标本中的ROS水平及SOD活性有所下降(P〈0.005)。结论:这些初步结论表明地氯雷他定在体内也有抗氧化作用。

  • 标签: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地氯雷他定 氧化应激 应激指标 患者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简介:乳房外Paget病(EMPD)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乳房外的一种表皮内存在Paget细胞的湿疹样癌。可发生于外阴、阴囊、腹股沟、阴茎、肛周等大汗腺丰富的部位,常常与表皮内肿瘤和内脏肿瘤有关,由于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在病理上应与Bowen病,浅表型恶性黑色素瘤区别,发生于外阴的乳房外Paget病在临床上更易误诊为湿疹,脂溢性皮炎。本文介绍了2例被误诊的Paget病,同时复习了国内外有关本病的一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 标签: PAGET病 湿疹样癌 误诊 乳房外PAGET病
  • 简介:背景:在世界各地有可靠癌症记录数据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增加。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马耳他国家癌症登记处1993—2002登记的211例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病例,描述其发病率和生存的变化。结果:侵袭性恶性黑素瘤的标准化年龄发病率从第一个5期的男性3.7/10万(人·)和女性5.1/10万(人·)增长到第二个5期的男性8.0/10万(人·)和女性5.9/10万(人·)。1993—2002在两性中表浅(≤1.0mm)侵袭性恶性黑素瘤显著增加;登记的男性中等厚度(1.01~4.0mm)黑素瘤显著增加。两个5期间表浅和中等厚度恶性黑素瘤数目增长主要是60岁及以上的患者。第一个5期中绝对5存活率为74%,第二个5期中为92%。结论:在马耳他报道的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的数目在10研究期已经翻1倍多。主要是由于两性中表浅的黑素瘤诊断显著增加,主要发生在60岁及以上的患者。由于表浅的黑素瘤潜在转移少,因此在两个5期中的存活率增加。(1144~1148译)马耳他1993—2002侵袭性恶性黑素瘤的概况@AquilinaS$DepartmentofDermatology,Unive...

  • 标签: 侵袭性 性黑素瘤 马耳他侵袭
  • 简介:1997-2002在深圳市分别对3110名暗娼和4748名STD门诊就诊者进行HIV哨点监测。在STD门诊就诊者中1997-1999主要为男性和未婚的省外流动人员,2000—2002主要为男性和已婚的本省人员,该人群1997-2002STD的罹患率分别为71.5%、70%、87.5%、87.3%、85.2%、82.2%,性病病种构成以梅毒、NGU和尖锐湿疣等溃疡性性病为主,2001第一轮和2002第二轮分别检出1例HIV抗体阳性者,榆出率为0.25%(1/400);1997-2002的暗娼主要为未婚的省外流动人员,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45.9%、49.8%、40.8%、57.9%、44.9%、58.2%,13.4%的暗娼为吸毒者,其中有9.3%有静脉吸毒,3.2%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在1998第二轮检出1例、2002两轮分别检出2例和1例HIV抗体阳性者,感染率分别为0.4%(1/250)、0.65(2/307)、0.48(1/210)。监测结果表明HIV在深圳市卖淫嫖娼等性乱人群中流行,存在HIV传播的多种危险性因素。

  • 标签: 1997-2002年 深圳市 艾滋病 吸毒者
  • 简介:慢性创伤患者常患治疗相关的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对1999-2004间德国Essen医科大学皮肤科治疗过的慢性创伤患者的皮肤斑贴试验结果进行研究。总计105例慢性创伤患者接受斑贴试验。检测到其中68例对至少1种物质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接触性变应原有秘鲁香脂、布洛芬L-101、芳香混合物、羊毛蜡醇和松香。还有4例患者对创口敷料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当前慢性创伤患者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的致敏谱,也提示了一旦出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征象,注意伤口敷料成分及进行斑贴试验的重要性。

  • 标签: 接触性过敏反应 创伤患者 慢性 变态反应 皮肤斑贴试验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 简介:散发病例报道:作为斑贴试验制品赋形剂的白凡士林可导致接触性变态反应。此现象的定量关联性仍需进一步阐明。方法:对1992-2004间皮肤科信息网的斑贴试验资料(IVDK,http://www.ivdk.or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79365例用纯凡士林做斑贴试验的病例,27例为“+”(0.03%)反应,2例为“+++”(0.003%)反应。多数非阴性反应(0.3%)结果为可疑(235)或轻度刺激(32)。阴性反应指数(RI)(-0.8),高阳性率(PR)(93%)与斑贴试验制品中包含99%以上的凡士林之间缺乏一致性,这表明多数“阳性”(+)反应实为刺激性。共有2例“+++”反应。1例被证实为“愤怒背一兴奋性皮肤综合征”。另1例可能为读取或文件编写错误,因为多数此病例的含凡士林制品的斑贴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真正对白凡士林过敏的斑贴试验反应罕见,也许与个体对变态原的敏感性增加和(或)刺激性有关。这与凡士林作为致敏剂的作用一致。

  • 标签: 斑贴试验 凡士林 致敏性 变应原 变态反应 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