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3DSlicer软件研究分析侧脑室经额角穿刺的定位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等参数。方法选择76例正常成人头颅CT扫描数据,应用3DSlicer软件分别进行头皮组织、颅骨、侧脑室三维结构重建,设置室间孔与外耳道连线为穿刺路径,模拟侧脑室额角穿刺,测量穿刺通道深度、矢状位及冠状位穿刺角度等参数。结果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点位于冠状缝前(9.02±6.27)mm、中线旁(39.44±4.26)mm;在矢状位,穿刺路径与眼外眦和外耳道连线所成角度为(51.13±3.11)°,在冠状位,穿刺路径与正中线所成角度为(34.86±4.56)°;穿刺深度为(55.75±7.31)mm。额部穿刺点与中线、冠状缝的距离及穿刺深度与年龄因素明显相关(P〈0.05),而穿刺角度与年龄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3DSlicer软件可以对侧脑室额角穿刺参数进行无创性研究,并为侧脑室穿刺提供较为准确的定位指导。

  • 标签: 穿刺术 侧脑室额角 脑室外引流 3D Slicer软件 三维重建 定位指导
  • 简介:目的研究Smad6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原代胶质瘤细胞核中Smad6的表达水平。构建慢病毒介导的细胞核稳定过表达和敲减Smad6的胶质瘤细胞株;CCK8细胞增殖和EdU掺入增殖实验检测Smad6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干细胞成球实验检测Smad6对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检测Smad6对胶质瘤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blot检测Smad6对STAT3靶基因的调控,分析Smad6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Westernblot和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原代胶质瘤细胞核中Smad6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能力相关。成功构建Smad6细胞核稳定过表达和敲减胶质瘤细胞株;核Smad6过表达显著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干细胞样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而Smad6敲减则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干细胞样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细胞核Smad6促进胶质瘤细胞中STAT3的转录调控活性及其靶基因的表达。结论胶质瘤细胞核中Smad6通过调控STAT3的转录调控活性,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干细胞样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 标签: SMAD 6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胶质瘤 增殖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3D-Slicer软件评估面肌痉挛神经血管关系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MRA序列检查,并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评估神经血管关系,并预测责任血管,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评估神经血管关系时,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术中所见一致性的K值为0.263,三维重建与术中所见一致性的K值为0.633,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9.363,P=0.053);预测责任血管时,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术中所见一致性的K值为0.643,三维重建与术中所见一致性的K值为0.921,二者有统计学差异(χ2=188.408,P=0.000)。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评估神经血管关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和100%,而三维重建均为100%。结论使用3D-Slicer软件术前评估面肌痉挛病人神经血管关系及预测责任血管,比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更准确,与术中所见更接近,对术前制定手术计划更有帮助。

  • 标签: 面部单侧痉挛 神经血管关系 3D-Slicer软件 三维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通过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影响神经元凋亡,发挥保护受损神经元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元至成熟,随机分为空白组(Sham组)、对照组(Control组)和乌司他丁预处理组(UTI组)。先进行UTI组和对照组预处理72h,再进行氧糖剥夺损伤3h、6h,最后恢复正常培养液培养2h后取材。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NLRP3的空间表达情况;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NLRP3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countingkit-8,CCK-8)检测试剂盒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氧糖剥夺6h后UTI组的NLR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且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氧糖剥夺3h后UTI组的NLRP3蛋白表达和神经元凋亡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UTI预处理调控NLRP3的表达,可能是减轻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显著的保护受损神经细胞的作用。

  • 标签: NOD样受体蛋白3 乌司他丁 缺氧缺血性损伤 神经元
  • 简介: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大多无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许多动脉瘤破裂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等原因,影响了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如何快速诊断动脉瘤并予以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动脉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并间接比较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CE-MRA)与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timeof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MR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ofScience、TheCochraneLibrary、CNKI、CBM、万方Data中关于CE-MRA、3D-TOFMR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截止至2017年5月。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使用QUADAS2工具对所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12.1软件分别合并分析CE-MRA、3D-TOFMR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n合并)、特异度(specificity,Spe合并)、阳性似然比(positivelikelihoodratio,+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likelihoodratio,-LR)、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oddsratio,DOR)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mmary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利用相对比值间接比较二者诊断价值。结果纳入检索所获1418条记录中的10项研究,共13组数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狭窄程度〉50%的椎基底动脉,CE-MRA与3D-TOFMRA的Sen合并、Spe合并、+LR、-LR、DOR、AUC值分别为0.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75-0.95]、0.98(95%CI0.91-0.99)、36.1(95%CI10.3-126.2)、0.12(95%CI0.05-0.27)、307(95%CI102-922)、0.97(95%CI0.96-0.98)与0.94(95%CI0.86-0.98)、0.93(95%CI0.87-0.97)、14.4(95%CI7.1-29.1)、0.06(95%CI0.03-0.15)、226(95%CI57-902)、0.98(95%CI0.96-0.99)。CE-MRA与3D-TOFMRA间接比较结果RDOR为1.36(95%CI0.23-7.94)。结论在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方面,CE-MRA相较于3D-TOFMRA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根据术前CHO/NAA指数(CNI)值及普通MRI判断胶质瘤切除范围对肿瘤近全切除率的影响,明确3D^1H-MRS多模态成像对扩大胶质瘤手术切除范围的作用。方法将40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CNI手术组,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3D^1H-MRS及相关多模态影像学检查。CNI手术组根据MRS影像中CNI>1的范围进行手术切除。传统手术组根据普通MRI检查结果确定切除范围。术后1周内分别复查MRI平扫加增强及3D^1H-MRS,并分别计算两者的近全切除率(grosstotalresectionrate,GTRR)与CNI-GTRR。记录患者术后1周KPS评分。结果根据普通MRI计算的肿瘤近全切除率,两组数据间无明显差异,传统手术组为85%,CNI手术组为90%。根据3D^1H-MRS影像CNI值计算的近全切率,CNI手术组(60%)较传统手术组(30%)更高。尤其在高级别胶质瘤中,3D^1H-MRS辅助手术对提高近全切率的作用(70%)较传统手术组(12.5%)更为明显。两组患者的术后1周平均KPS评分结果相近。结论3D^1H-MRS辅助下胶质瘤手术对肿瘤浸润区的切除范围更大。

  • 标签: 3D^1 H-MRS 胶质瘤 手术治疗 多模态影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