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期讲座中,我们将向读者介绍单设计、配对设计、交叉设计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检验时样本含量与检验效能估计。一、单设计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检验时样本含量与检验效能估计单设计是指对来自某个总体一个随机样本在一个特定条件下观测其定量或定性指标的取值。

  • 标签: 差异性检验 配对设计 样本含量 检验效能 定性资料 交叉设计
  • 简介: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干扰和影响。

  • 标签: 统计学分析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临床试验 实验设计 配对设计
  • 简介:我们在统计里常用到置信区间、比值比等,可能很多读者对其含义不是太清楚,以后分几期简单地介绍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有用统计工具。

  • 标签: 统计学 工具 置信区间 比值比
  • 简介:目的:探讨失眠症不同证型心率变异性差异。方法:将137例失眠患者按辨证分型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5种证候类型,采集一般资料并采集心率变异性(HRV)频域分析法中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低高频功率比值(LF/HF),分析中医证型HRV之间差异。结果:LF方面,心虚胆怯与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及心脾两虚,阴虚火旺与肝郁化火及心脾两虚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HF方面,心虚胆怯与其余四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LF/HF方面,阴虚火旺与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及心脾两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证型失眠症心率变异性存在较大差异,心虚胆怯型失眠患者迷走神经活动较强,心虚胆怯型及阴虚火旺型患者更容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不平衡状态。

  • 标签: 失眠症 中医证候 心率变异性
  • 简介: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待属于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

  • 标签: 统计学处理 中华医学会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杂志 实验设计
  • 简介: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待属于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用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干扰和影响。

  • 标签: 统计学处理 中华医学会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杂志 临床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strokeofundeterminedsource,ESUS)住院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检索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筛选其中符合ESUS诊断标准为ESUS,其他卒中亚型为对照,比较两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结果共检出初发急性缺血性卒中1296例,筛选完成诊断ESUS必须检查项目患者200例,其中ESUS占46.5%(93/200例),大动脉硬化性卒中26%(52/200例),心源性卒中25%(50/200例),腔隙性脑梗死2.5%(5/200例),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stroke,CS)0例;ESUS患者卒中危险因素与对照比较基本一致;ESUS患者中94.6%(88/93例)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二级预防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而5.4%患者(5/93例)因梗死后渗血未应用抗栓治疗,所有入选ESUS患者均未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结论ESUS作为新卒中亚型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临床应完善诊断ESUS所需检查项目,提高其诊断率,进一步细化卒中亚型,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治疗。

  • 标签: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 诊断标准 筛查方法
  • 简介:目的调查女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诊断及治疗情况,井分析女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后抑郁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科2009年10YJ至2010年10f]期间住院〉50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统计PSD发病率、诊断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对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PSD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结果显示222例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72例(32.4%)被诊断为PSD,其中40例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②女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抑郁发病率分别为55.8%、47.4%、3g.7%;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P分别为0.000和0.012)。结论本次调查中50以上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SD诊断率为32.4‰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后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

  • 标签: 抑郁 卒中后 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高血压
  • 简介:在2011年第4期和第5期讲座中,我们介绍了成组设计三种特殊检验样本含量估计问题,本期讲座中将为读者介绍成组设计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差异检验样本含量估计。所谓差异检验,研究目的是分析样本所代表两个总体均数(或总体率)是否相等。对于定量资料,若资料满足参数检验前提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可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检验进行分析;否则,需要采用秩和检验。对于定性资料,可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

  • 标签: 样本含量估计 差异性检验 成组设计 定性资料 检验效能 试验
  • 简介:基因系指携带遗传信息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基本单位。人类基因分布于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由1条双螺旋DNA分子构成。DNA分子含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鸟嘌呤(G)四种核苷酸,并按照碱基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结合形成碱基对。人类共有约30亿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排列形成基因数目为10万左右。

  • 标签: 基因组学 DNA分子 脱氧核糖核酸 常染色体 碱基配对 碱基对
  • 简介:目的对参与血-脑屏障组成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模拟缺血性脑损伤条件下蛋白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深入理解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血-脑屏障应答分子机制提供新数据。方法采用比较蛋白质方法.对正常培养条件和氧糖剥夺培养条件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细胞)进行研究.分析二者之间差异蛋白质表达谱。结果于氧糖剥夺培养条件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中共发现52个蛋白质点表达发生改变,通过串联飞行质谱成功鉴定45个蛋白质点,其中表达水平上调41个.下调4个。根据基因本体论功能注释结果,这些蛋白质功能分为糖代谢与能量产生、抗氧化损伤、细胞骨架重排、信号转导、可变剪接、蛋白折叠与降解等。其中约1/4蛋白质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即与缺血、缺氧损伤密切相关。结论这些差异蛋白质发现可促进对血-脑屏障病理生理机制了解.为深入理解缺血性脑损伤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数据,并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脑缺血 蛋白质类 血脑屏障 内皮 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外科,接受手术治疗10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检查示,10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改变,其中3例患者为大结节小囊、7例患者为小结节大囊;病变位于左颞叶7例、左颞枕交界区1例、右颞叶1例及左侧额中央区1例;增强扫描示,7例患者肿瘤实性部分和壁结节明显强化,1例患者软脑膜强化,2例患者无强化。8例患者行肿瘤全切术,2例患者行部分切除术。10例患者临床疗效均满意,术后9例癫痫患者均无发作,1例患者头痛缓解。随访时间为1~5年不等,术后复查均无复发征像。结论多形黄色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多以癫痫发作起病;影像检查常见囊结节改变,病变多位于幕上,占位及水肿效应轻。最终诊断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 标签: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临床特点 癫痫 影像学特点
  • 简介:1980年由Caplan首次报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basilararterysyndrome,TOBS)系指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所产生临床综合征。在我院2000-2004年收治585例脑梗死患者中明确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者24例,笔者对这些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拟提高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认识水平。

  • 标签: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临床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特征分析 SYNDROME ARTERY
  • 简介:目的探讨蝶垂体瘤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机制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蝶垂体瘤手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病人临床资料,其中3例给予血肿清除术,2例病人给予脑室外引流术及腰大池引流术。结果肿瘤大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无功能性腺瘤。出血病人术后完全治愈3例,植物生存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结论蝶垂体瘤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正确处理是治疗关键。

  • 标签: 垂体肿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引流术 脑室外 引流术 腰大池 入路 经蝶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瞄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成人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分析急性梗死病灶分布特征。结果八27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7.1±11.9)(49~84),平均血红蛋白浓度(67.5±18.5)g/L(55~107g/L)。该患者具有如下特点:15例(48.1%)患者卒中危险因素≤1,15例(48.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16例(59.5%)患者表现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cutemultiplebraininfarction,AMBI),12例(75%)AMBI累及1个以上循环。13例(48.1%)在2周内有卒中复发并加重。结论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少,但急性期内复发率高,出现意识障碍及AM引患者比例较高,累及^个以上循环AMBI多见。

  • 标签: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 贫血 磁共振弥散成像
  • 简介:目的了解离退休人员抑郁、焦虑情绪,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用“抑郁、焦虑症状自评”进行个性测试;结果部分离退休人员有不同程度抑郁、焦虑情绪。

  • 标签: 离退休人员 老年期抑郁症 心理保健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研究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摆坐位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临床适应证、相关问题和成功经验。方法对我科22例松果体区肿瘤采取坐位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与我们使用侧俯卧位和俯卧位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17例结果相比较。结果所有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7~52,平均22.6。病理性质:生殖细胞瘤17例,胚胎癌4例,内皮窦瘤2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良性畸胎瘤8例,恶性畸胎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皮样囊肿2例。所有39例肿瘤主体均位于直窦延长线以下,上界不超过此线1cm,且肿瘤主体也位于中线,两侧偏离中线均小于3cm,适合选用幕下小脑上入路。选择俯卧位和侧俯卧位17例,骨窗大小为7cm×8cm类圆形,结果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脑室积血11例,小脑肿胀5例,昏迷3例,死亡3例。选择坐位手术22例,骨窗大小为4cm×5cm类椭圆形,结果全切21例,次全切1例;仅1例发生小脑肿胀,无脑室积血,无严重致残和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颅内积气2例;术中气栓1例,及时发现并经过适当处理得到缓解。术后存活患者根据病理性质选择放疗和(或)化疗。结论适合幕下小脑上入路松果体区肿瘤选择坐位有明显优势,体位摆放、辅助办法和麻醉措施得当可以明显减少静脉气栓发生或得到及时缓解,同时可达到缩小了骨窗减少创伤目的。

  • 标签: 坐位手术 松果体区 脑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动态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在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即刻、第2、4、7、14、28天进行TCD动态检测分析,记录各血管频谱波形情况及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1)。结果入院即刻TCD检测发现异常率较高,且患侧VmMCA降低,VmACA升高,分别与自身健侧及对照比较差异统计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VmMCA{66.51[56.64,71.43]cm/s}比较,主干闭塞{23.45[7.55,38.72]cm/s}、深穿支闭塞{52.53[45.56,66.93]cm/s}、皮层支闭塞{38.44[31.67,52.45]cm/s}VmMCA均明显降低,差异统计意义(P0.05)。动态观察发现治疗后患侧VmMCA明显增高,均较人院即刻比较差异统计意义(P0.05);PIMCA值逐渐增高,与入院即刻及对照比较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TCD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经颅多普勒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切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切除98例患者,其病理结果均为垂体腺瘤。手术前后分别行内分泌检查,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垂体MRI。结果肿瘤全切除率78.6%(77例),次全切除率16.3%(16例),部分切除率5.1%(5例)。术后视力、视野较术前明显改善者18例,激素水平较术前下降或完全恢复至正常者35例;发生脑脊液漏6例,其中4例腰大池置管后治愈,另外2例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治愈,暂时性尿崩5例,高热及电解质紊乱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d。结论神经内镜下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少,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神经内镜 垂体肿瘤 手术 经鼻蝶入路
  • 简介:目的观察眉锁孔入路手术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眉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结合局部解剖对12具(24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进行研究。形成约3.00cm×2.50cm大小骨窗,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选择1例典型鞍区脑膜瘤患者,施行眉锁孔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骨窗显露范围,可见额极、额底、筛板、鸡冠、嗅沟、嗅束、蝶骨平台、鞍结节、前床突、后床突、小脑幕、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镰、上矢状窦、胼胝体、前连合和终板等组织结构;打开终板,可见第三脑室。测量双侧眶上孔(眶上切迹)之间距离为(45.92±5.86)mm;双侧滑车上切迹之间距离为(33.14±4.23)mm;鼻额缝至双侧内眦连线距离(16.25±1.52)mm;骨窗中心点至视交叉前缘中心点距离(64.30±3.20)mm,至鞍结节中心点距离(57.38±2.72)mm,至鞍膈中心点距离(67.04±2.89)mm,至终板中心点距离(66.18±3.79)mm,至前交通动脉距离(60.64±4.61)mm。1例患者施行眉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结论眉锁孔入路手术可较好地显露前颅底及鞍区中线附近解剖结构,推荐用于前颅底和鞍区中线附近病变手术以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具有切口小、骨窗小、创伤小、额叶损伤少、嗅觉易保留等优点,但也存在并发感染、脑脊液漏风险,且不适用于脑肿胀患者。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颅底 尸体解剖 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