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常使脑组织发生不同程度、范围的损害,引起脑缺氧、出血和脑细胞坏死,导致脑水肿、颅压增高等病理和生理改变。根据病情轻重,可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偏瘫失语、不同程度的昏迷、植物人或危及生命。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下加用针灸配合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并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针灸 高压氧治疗 颅脑外伤 昏迷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高压减压后脑肿大与相应脑血流参数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及意义.方法硬膜外水囊加压法建立兔急性颅内高压模型,同时监测兔颅内压及基底动脉血流,Vd(enddiastolicbloodflowvelocity,Vd)=0时停止加压并维持颅内压于此水平.A、B、C三组动物维持时间分别是30、60、120min,然后减压并观察颅内压及脑血流至减压后24h,处死动物取全脑行病理检查,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结果A、B组减压后4h内脑血流恢复正常;B组动物20%发生脑肿大;C组减压后脑血流不恢复,Vd、RI(resistanceindex)均有显著改变(P<0.01),100%发生脑肿大,其病理改变包括脑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血管破裂出血、脑水肿及散在小梗死灶.结论单纯脑受压后60min内减压,脑血流容易恢复,脑肿大发生率低;120min减压脑血流不恢复,脑肿大发生率极高,脑血流再灌注在减压后及肿大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颅内压 脑血流改变 脑肿大 再灌注损伤 动物实验 脑水肿
  • 简介: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其可分为无创性及有创性监测,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是一种无创性颅内压监测方法,该方法有非侵袭性、数值可靠、费用低廉、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等优点。本文就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监测颅高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视神经鞘直径 颅内压 超声波检查 监测 无创性
  • 简介:通过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创伤外科医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仍较高。主要原因包括对颅脑创伤患者诊断治疗不够重视,抢救与监护仪器较落后,而且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的现场抢救与转运、急诊室抢救和处理、手术指征和方案、手术后监护和护理、脑水肿防治和颅内高压的处理,以及并发症防治及康复措施等诸多环节尚存在明显不足,缺乏规范化和科学性。其中,临床医师在决定广泛脑挫裂伤合并重症颅内高压患者的手术原则和手术方法时存在较大差异和不规范,此为目前颅脑创伤临床治疗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

  • 标签: 广泛脑挫裂伤 创伤患者 颅内高压 手术原则 重症 颅脑创伤
  • 简介:为探索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措施,进一步评价高压氧对PVS患者的疗效,我们对本院1999年5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颅脑损伤后PV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高压氧 持续植物状态 治疗 SPECT
  • 简介:目的探讨纳络酮联合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60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20例。各组均常规治疗外,A组并接受纳络酮联合早期高压氧治疗;B组并接受早期高压氧治疗;C组(空白对照组)不接受其它治疗。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及进行GCS和残疾分级量表评定。结果A组病人生命体征较快恢复稳定,伤后一周内A组病人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较B组和C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样本太小之故)。伤后3个月GCS及残疾分级量表评分显著高于B、C组(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纳络酮联合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可以降低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颅脑外伤 纳络酮 早期高压氧
  • 简介: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分析和治疗相关风险评估。方法统计2010-2015年收治以脑出血为表现的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41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高压氧组21例和常压氧组20例,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等量表对发病后90d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相关风险。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高压氧组发病90d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压氧治疗次数是高压氧组疗效的影响因素(OR0.790,95%CI0.681~0.903,P=0.001)。结论高压氧治疗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有效且安全,治疗次数是影响高压氧疗效的因素。

  • 标签: 高压氧 成人 出血型烟雾病
  • 简介:目的:探索参芪五味胶囊联合阿普唑仑治疗脑卒中后合并失眠多梦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河流镇卫生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合并失眠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参芪五味胶囊联合阿普唑仑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阿普唑仑进行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8.46±5.3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5.74±6.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以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为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五味胶囊联合阿普唑仑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合并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延长其睡眠时间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脑卒中 失眠 参芪五味子胶囊 阿普唑仑
  • 简介:目的研究中国雷州半岛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基因ATG启动上游25bp处"Koza"多态性位点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中国雷州半岛地区汉族人群1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148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CI组)为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Kozak-5T/C序列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在正常人群及脑梗死患者中的频率分布特点及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CI组GPIbKozak序列C等位基因频率为0.487,对照组为0.3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5C基因纯合子携带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T/T或T/C基因携带者的2.0倍,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了年龄、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后,-5C纯合子与脑梗死仍密切相关(P<0.05,OR=2.885,95%CI:1.135-8.307).结论中国雷州半岛地区汉族人群GPIbKozak序列-5T/C基因多态是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因素.

  • 标签: 血小板 糖蛋白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 简介: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了解协同刺激分子B7-H1蛋白在多发性肌炎(PM)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28)患者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PM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3例PM患者(PM组),26例LGMD2B型患者(LGMD2B组)及21例肌活检正常者(对照组).对所有成员行肌肉活检,冰冻切片后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组织中B7-H1蛋白的表达.结果(1)PM组与LGMD2B型组肌肉活检普通病理染色结果相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坏死、吞噬、再生现象,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2)PM组B7-H1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主要集中在有炎细胞浸润的变性、坏死肌纤维上;其肌组织中B7-H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LGMD2B型组和对照组成员肌组织中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69.77%、26.92%、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刺激分子B7-H1在PM患者肌组织中高表达,参与了PM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可成为PM与继发性炎细胞浸润性肌病相鉴别的免疫病理标志.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免疫组织化学 协同刺激分子
  •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高压氧治疗方案对永久陆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的疗效以及高压氧对大鼠梗死部位周围脑组织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影响。方法制备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永久陛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每组32X,另设立伪手术组。使用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分别在术后24h、5d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应用2,3,5一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5,5-trjphenyltetrazolfumchlorid,TTC)方法对脑组织进行染色,观察24h、5d时大鼠脑组织梗死容积;取梗死部位周围脑组织,采用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EMSA)方法检测术后24h、5d时的NF-κB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结合活性。比较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术后24h高压氧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高于对照组[(13.33±1.53)坩(10.33±0.58),P〈0.001]。术后24h高压氧组梗死容积小于对照组[(139.75±33.59)坩(203.02±57.66),P=0.008]。术后5d高压氧组梗死部位周围脑组织NF-κB活性低于对照组[(16.01±4.56)坩(50.28±9.15),P=0.035]。结论大剂量高压氧治疗方案在脑梗死后24h内具有脑保护作用。大剂量高压氧可降低大鼠梗死部位周围脑组织NF-κBDNA结合活性。

  • 标签: 核因子ΚB 高压氧 局灶性脑缺血
  •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ation,HBO)超早期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作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HBO组(n-36),HBO组大鼠于模型制备成功后5h予单次9hHBO治疗,压力0.2MPa。于模型成功后5h、15h、72h,行大鼠Garcia神经功能评分,于15h、7259别将大鼠脑组织进行2,5,5苯四氮唑(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百分比,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jdyltransferasemediatednickend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①两组大鼠在MCAO15h时(P均=0.007)和72h时(P匀〈0.001)均较同组MCA0jh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但各时间点两组间神经功能无显著差异。②15h时,两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比无显著差异;72h时,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比较15h时增大(P=0.02),而HB0组无显著变化,HBO组较对照组脑梗死容积比小(P=0.02)。③HBO组及对照组在15h、72h均可见凋亡细胞,15h时HBO组凋亡细胞数少于对照组(P=0.04)。④大鼠MCA0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HB0组在15h、72h的线粒体膜电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丹自〈0.001)。结论大剂量HB0超早期治疗可缩小大鼠脑梗死容积,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进而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高压氧 脑梗死 神经功能评分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损伤后脑组织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外伤组、高压氧治疗组,各组再分为伤后1d、3d、7d、14d和21d五亚组(n=6);按改良的Feeney法制作重型脑损伤模型;免疫组化法测定所有大鼠受伤脑组织中巢蛋白的表达。结果外伤后大鼠伤侧脑皮层中巢蛋白表达水平随伤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伤后14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受伤脑组织中巢蛋白的表达水平高压氧治疗各亚组均明显高于外伤各相应亚组(P〈0.01),而外伤各亚组又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上调脑组织中巢蛋白表达可能与其对受伤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有关。

  • 标签: 颅脑损伤 高压氧治疗 巢蛋白 神经保护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HOT)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50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HOT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d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认知功能。结果HOT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分别为(23±4.1)分和(28±3.2)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分别为(22±2.3)分和(24±2.1)分,差异显著(P〈0.05)。HOT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47±2.3)分和(24±1.2)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46±4.23)分和(37±2.4)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HOT组MMSE、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HOT可有效改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认知功能障碍 高压氧
  • 简介:目的研究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放化疗治疗MGMT启动未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案,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016年6月—2017年8月新诊断的50例MGMT启动未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患者随机分为替莫唑胺标准放化疗组(对照组,24例)及顺铂联合替莫唑胺放化疗组(联合治疗组,2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同期放化疗和放疗后辅助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和疲乏。对照组中2例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联合治疗组中共有12例患者发生骨髓抑制;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对症处理后,患者的骨髓抑制均得到改善。联合治疗组中有42%~50%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对照组中有25%~33%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对照组中出现疲乏者5例,联合治疗组为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中均未有肝肾功能损害及耳毒性发生者。联合治疗组有23%的患者、对照组有8%的患者出现生活质量评分下降,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研究者。截至2018年3月,共有29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联合治疗组14例、对照组15例;13例患者死亡,其中联合治疗组6例、对照组7例。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显示,两组OS和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顺铂联合替莫唑胺组治疗后的骨髓抑制较为严重,但经对症处理后均能恢复;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患者的1年生存率与单用替莫唑胺放化疗的患者相仿。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顺铂 放射治疗
  • 简介:2O08年4月26~2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护理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论证会在天津市会宾园大酒店召开。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郑修霞教授以及教指委课题正、副组长等14位专家出席了会议。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黄金月教授、澳门理工学院殷磊教授、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杨英华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刘纯艳教授也应邀出席。大会由教指委秘书长孙宏玉主持。

  • 标签: 教学指导委员会 护理学专业 护理专业 高等学校 论证会 教育部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脑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按标准筛选出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102例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HBO)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针灸和康复治疗;HBO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早期HB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痉挛情况、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和Barthe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均降低、大脑中动脉痉挛情况好转、NFD降低、Barthel评分升高(P〈0.01),且HBO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HBO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结论术后早期运用HBO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流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可显著促进其脑功能恢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高压氧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高压氧在神经科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卒中[1]、脑炎等,高压氧神经病学是神经内科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学生在高压氧科学习时间短,多为一两个月。如何在短期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高压氧科常见神经科疾病,并给予合理的高压氧治疗,这是我们在临床见习带教中的难题。近年来,我院高压氧科积极探索采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给神经内科研究生授课,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 高压氧 临床教学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RMNS)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催醒的影响.方法选择83例术后恢复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高压氧(HBO)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RMNS)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定(ESS)和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采用经颅三维多普勒彩色超声(TCD)和脑地形图(BEAM)分别评定脑血流量和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3个月时各项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显示治疗组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提高,对照组仅有17例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较前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BEAM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弥漫性慢波明显减少.结论高压氧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和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意识水平的改善.

  • 标签: 颅脑损伤 高压氧 电刺激 右正中神经
  • 简介:目的探讨甲强龙冲击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提高对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防治的认识。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使用甲强龙冲击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30例使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甲强龙冲击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一旦出现放射性脑病,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运用甲强龙冲击疗法联合高压氧的积极治疗措施。

  • 标签: 甲强龙冲击疗法 高压氧 鼻咽癌 放射治疗 放射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