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精神疾病自我污名是精神疾病患者内化公众消极态度形成的自我偏见和歧视的现象,目前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自我污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论述了精神疾病自我污名的理论模型、测量工具、相关因素以及干预策略,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自我污名问题本土化及跨文化研究。

  • 标签: 精神疾病 自我污名 歧视 偏见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抑郁症患者及时就诊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原因。方法:对108位延迟就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个别访谈,患者以自我报告的形式回忆其就诊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知识缺乏(93.5%)和非精神病专科医生无法识别症状(91.4%)是患者报告导致其就医延迟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对精神疾病存在偏见(60.5%)以及家属漠视或消极应对(21.1%)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延迟就医的现状堪忧,应加强老年抑郁症相关知识的公众宣传和普及工作,改善患者的就医意识与就医行为,并着重加强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医护工作者对老年抑郁症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工作。

  • 标签: 老年人 抑郁症 延迟就诊 精神健康
  • 简介:刘艳骄,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内科学、中医睡眠医学专家。现供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医学科,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世界睡眠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协中医睡眠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 标签: 睡眠医学 中医内科学 中国保健协会 睡眠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 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在门诊复查的183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χ2/df=1.673,GFI=0.950,AGFI=0.903,RMSEA=0.061;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病耻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均可以直接预测其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患者的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精神卫生人员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实践工作中,应重视病耻感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在总结不同作用路径的基础上,开展以路径为依托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病耻感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