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微血流显像(SMI)在甲状腺微小结节(TS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6例TSN患者,结节数目169个,先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结节后启动SM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模式进行诊断,比较SMI、CDFI诊断TSN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SMI、CDFI模式下良恶性TSN的血流分级和血供分型。结果经病理检查,169个结节中,恶性结节97个(57.40%),良性结节72个(42.60%)。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SMI诊断TSN良恶性的敏感度(92.78%)、特异度(95.83%)、阳性预测值(96.77%)、阴性预测值(90.79%)均高于CDFI诊断的敏感度(82.47%)、特异度(80.56%)、阳性预测值(85.11%)、阴性预测值(77.33%)。SMI模式下良性TSN血流检出率(88.89%)高于CDFl模式(68.05%),恶性TSN血流检出率(52.58%)低于CDFI模式(7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SMI、CDFI模式下良恶性TSN的血流分级和血供分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可有效判断微小血管及低速血流,准确观察微细血管,敏感度、特异度及血流检出率均较高,在TSN良恶性的辅助诊断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微血流显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甲状腺微小结节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手术方式和手术持续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276例患者资料,男140例,女13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3岁。按照手术方式及手术持续时间不同分组,其中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00例,B组(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98例,C组(人工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型)78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3组:X组(手术时间〈60min)140例,Y组(手术时间60~120min)90例,Z组(手术时间〉120min)46例。分别比较手术方式(A、B、C)3组及手术持续时间(X、Y、Z)3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在不同手术方式上,A组10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B组98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04%;C组78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率11.54%;C组DVT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2)。在手术持续时间上,X组14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1.4%;Y组90例3例发生DVT,发生率3.3%;Z组46例中8例发生DVT,发生率17.4%;Z组DVT的发生率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较大创伤手术方式比较小创伤手术方式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min明显增加了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天1次不能完全避免DVT的形成,应重视术后DVT的综合预防及筛查。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静脉血栓形成 外科手术 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