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MRD)对判断儿童B淋巴细胞白血(B-ALL)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初诊的196例B-ALL患儿,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以上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第12周的骨髓MRD。结果:MRD阳性组中中危和高危分型的比例明显高于标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各时间点MRD,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复发率越高,3年EFS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MRD≥10-4、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不佳;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MRD对儿童B-ALL具有重要的临床预后判断意义;需动态监测MRD,第15天MRD≥10-2、第33天MRD≥10-4、第12周MRD≥10-3的患儿预后不佳,需调整危险分层及化疗强度;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微小残留病
  • 简介:目的:探讨鞘内化疗相关脊髓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提高临床医生对鞘内化疗相关脊髓的认识。方法:总结1例男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多次鞘内化疗后继发脊髓,表现为脊髓损害平面以下感觉异常、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困难等,给予抗神经毒治疗后,观察其病情演变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营养神经、物理及针灸等治疗后患者脊髓的相关症状逐渐减轻。结论:脊髓是鞘内化疗的一种少见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特效治疗方案,预后不一,临床应加以重视。

  • 标签: 脊髓病 鞘内化疗 甲氨蝶呤 阿糖胞苷
  • 简介:夏科氏关节(charcotarthropathy)也称为神经源性关节(neuropathicarthropathy),是一组以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受损,关节严重破坏、活动不稳和骨质疏松为特征的临床少见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传统意义上的主要病因——梅毒,所致夏科氏关节已逐渐减少,而糖尿性周围神经病变所致夏科氏关节则逐渐增多。夏科氏膝关节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全膝关节融合术、全膝关节置换术。

  • 标签: 关节病 神经源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糖尿或高血糖化疗期间的护理。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58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或高血糖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做好心理护理,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饮食指导与锻炼,并注意感染和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结果除18例化疗前即为糖尿病患者外,36例于化疗第1疗程即出现高血糖,4例于化疗第2疗程出现高血糖。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既定化疗疗程,无1例因高血糖原因中途停止化疗。患者空腹血糖5.3-8.1mmol/L,平均6.8mmol/L,餐后2h血糖9.7-14.9mmol/L,平均12.3mmol/L。13例糖尿病患者化疗第1天餐后血糖即升高,其中2例餐后2h血糖达27.4mmol/L和26.8mmol/L,5例发生低血糖,2例发生静脉炎,均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无酮症酸中毒和严重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结论加强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或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可使其安全有效地完成化疗。

  • 标签: 肿瘤 糖尿病 高血糖症 护理 化疗
  •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流行学特点及其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诊疗与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并对发生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发病集中在50-59岁年龄区间,并且该年龄阶段较其它年龄阶段容易发生转移(P〈0.01);子宫内膜癌以内膜样腺癌为主,约占90.97%;其总体转移率为7.41%,Ⅱ型特殊类型内膜癌的转移率明显高于Ⅰ型内膜癌(P〈0.01);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程度与其转移相关(P〈0.01);浸润深度〈1/2组和≥1/2组间的转移率无明显差异(P=0.676)。结论: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年龄、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可能是其转移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转移 分化 浸润
  • 简介:滑膜软骨瘤是一种关节骨膜自限性增殖性的良性疾病,由滑膜内层结缔组织增生并化生成多数软骨结节,钙化、骨化而脱离滑膜,进入关节腔,形成大量游离小体。该病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发生在单关节[1]。患者,男,34岁,右髋疼痛,活动受限渐进性加重2年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觉右髋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拍片提示:右股骨头坏死,患者既往有饮酒史10年,约50g/天.

  • 标签: 骨坏死 股骨头坏死 软骨瘤 滑膜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
  • 简介:Ⅰ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typeⅠ,NF—Ⅰ).也叫雷克林霍曾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50%的患者有家族史.发病率约为1/3000-1/4000.以异常皮肤色素沉着(咖啡牛奶斑)、多发皮肤结节及受累组织器官损害(神经、骨骼、内脏)为特征性表现,约10%-25%患者可有消化系统受累表现如出血、穿孔或肠梗阻等.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胃肠间质瘤 文献复习 多发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直肠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胃旁路术对合并2型糖尿胃癌患者术后血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本科室行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的48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BMI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患者术后3、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6.89±1.15)mmol/L和(5.40±0.62)mmol/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3、6个月的餐后2h血糖分别为(9.82±1.12)mmol/L和(9.22±1.01)mmol/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3、6个月的HbA1C分别为(7.26±0.46)%及(6.8±0.35)%,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3、6个月的BMI较术前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旁路术治疗胃癌合并2型糖尿的患者安全可行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血糖控制。

  • 标签: 胃癌 改良胃旁路术 2型糖尿病 根治术
  •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探讨腰段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和腰椎休门(lumbarScheuermann’sdisease,LSD)及休门样改变的内在联系以及LSD在LD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5例LDH(T12/L1-L5/S1)患者(共计450个运动节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的143个节段作为研究组(LDH组),无腰椎间盘突出的307个节段作为对照组(N组)。通过复习其CT、MRI和X线片,对比两组合并各种影像学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及LSD的比例,进一步在LDH组内分别对比存在各种休门样改变的节段和无休门样改变节段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比例。结果LDH组出现各种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均高于N组,分别为Schmorl结节23.8%(34/143)和5.5%(17/307;χ2=32.29,P〈0.001),终板不规则55.9%(80/143)和4.2%(13/307;χ2=159.10,P〈0.001),椎体后缘离断27.3%(39/143)和0.3%(1/307;χ2=87.47,P〈0.001),椎体楔形变7.0%(10/143)和0.7%(2/307;χ2=12.77,P〈0.001)。LDH组34.26%(49/143)的节段符合腰椎休门诊断,而N组仅为0.98%(3/307;χ2=105.78,P〈0.001)。存在Schmorl结节(66.7%,34/51;χ2=82.61,P〈0.001)、终板不规则(86.0%,80/93;χ2=191.51,P〈0.001)、椎体后缘离断(97.5%,39/40;χ2=152.47,P〈0.001)、椎体楔形变(83.3%,10/12;χ2=41.05,P〈0.001)的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比例均高于无休门样改变的节段(12.2%,39/320)。结论LDH与LSD关系密切,LSD可能参与LDH的发病。Schmorl结节、终板不规则、椎体楔形变以及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有关。

  • 标签: SCHEUERMANN病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的疗效,并与段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3—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骨巨细胞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35岁。病变部位位于股骨远端12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8例,胫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6例,肱骨近端3例,腓骨近端4例。按照Campanacci分级:Ⅱ级15例,Ⅲ级22例。治疗方法: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或加内固定16例;段切除21例,其中段切除加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13例。结果随访4-12年,平均随访6年。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复发3例,复发率18.8%;段切除组复发2例,复发率9.5%(均为软组织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随访: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7年发生骨关节炎1例,未予特殊处理;段切除组肿瘤假体重建组分别于术后5年、12年因松动返修各1例。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骨水泥填充组平均评分为28分,段切除组为22分。功能评定优良29例,中差8例,其中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优良率为93.8%,段切除组的优良率为66.7%。结论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是肢体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彻底清除病灶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对于CampanacciⅢ级合并病理性不稳定骨折者可选择段切除或加假体重建,应注意假体相关并发症。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外科手术 刮除术 骨水泥成形术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