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手术方式和手术持续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276例患者资料,男140例,女13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3岁。按照手术方式及手术持续时间不同分组,其中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00例,B组(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98例,C组(人工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型)78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3组:X组(手术时间〈60min)140例,Y组(手术时间60~120min)90例,Z组(手术时间〉120min)46例。分别比较手术方式(A、B、C)3组及手术持续时间(X、Y、Z)3组术后DVT的发生。结果在不同手术方式上,A组10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2%;B组98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2.04%;C组78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11.54%;C组DVT的发生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2)。在手术持续时间上,X组14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1.4%;Y组90例3例发生DVT,发生3.3%;Z组46例中8例发生DVT,发生17.4%;Z组DVT的发生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较大创伤手术方式比较小创伤手术方式增加术后DVT的发生,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min明显增加了术后DVT的发生,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天1次不能完全避免DVT的形成,应重视术后DVT的综合预防及筛查。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静脉血栓形成 外科手术 手术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Bristol粪便分型(BSFS)在提高结肠镜检查结肠癌发现中的作用.方法根据BSFS对拟行结肠镜检查的640例患者进行分组,Bristol1、2型的214例患者为A组,Bristol3、4型的213例患者为B组,Bristol5~7型的213例患者为C组.A组采用聚乙二醇电解质4000散+莫沙比利方案准备肠道,B组采用标准聚乙二醇电解质4000散方案,C组采用减量聚乙二醇电解质4000散方案.肠道准备质量由内镜操作医师术中观察肠道清洁程度,同时评估回盲部到达、平均退镜时间、结肠癌的发现、不良反应.结果A组肠道清洁程度好的比例为88.8%(190/214),B组为91.1%(194/213),C组为91.1%(194/2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回盲部到达分别为93.9%、95.8%和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退镜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组和C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发现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SFS可以有效提高结肠镜检查结肠癌的发现,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肠道准备质量 Bristol分型 结肠癌
  • 简介:胃癌的发病与死亡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列。胃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因压迫胆管而引起严重并发症,放疗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因肝门部周围组织的结构特殊而使常规放疗的副作用大,患者往往不能耐受。脉冲式低剂量放射治疗(PLDR)可以在不伤害邻近正常组织器官的同时达到病灶区有效治疗的目的。

  • 标签: 胃癌 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小肠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受侵犯小肠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7例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小肠的病例资料。结果:7例结直肠癌联合小肠切除者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证实小肠受癌性侵犯者5例,4例受侵犯小肠引流区域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阳性为80%。结论:结直肠癌联合小肠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应同时清扫受侵犯小肠引流区域淋巴结。

  • 标签: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小肠癌性侵犯
  • 简介: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时间窗及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对小鼠肺腺癌移植瘤的抑瘤效果。方法选取成功构建的人肺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54只,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荷瘤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贝伐珠单抗组各12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贝伐珠单抗5mg/kg,于给药后选取第1、3、5、8天共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3只,测量瘤体体积及裸鼠体质量,采用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瘤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第二部分小鼠30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紫杉醇单药组和贝伐珠单抗单药组各5只及联合组15只。联合组于贝伐珠单抗给药当天及给药后第3、5天各选取5只腹腔注射紫杉醇,紫杉醇和贝伐珠单抗的剂量分别为3mg/kg和5mg/kg,于给药后选取第3、7、10、14、17、20天共6个时间点测量瘤体体积,21天后处死裸鼠称取瘤体质量,采用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瘤体VEGF水平和MVD。结果在第一部分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贝伐珠单抗组给药后肿瘤的生长得到抑制,以第三天抑制效应最显著,此时瘤体的体积最小,瘤体内VEGF含量表达减少,瘤体MVD也相应减少。在第二部分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贝伐珠单抗不同时间点联合紫杉醇给药均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以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第三天给药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且瘤体的体积、质量、VEGF含量及MVD均较其他联合给药组少。结论贝伐珠单抗诱导的血管正常化时间窗可能在给药后第1~3天,在该时间窗内联合紫杉醇可达到最大的抗肿瘤效应。

  • 标签: 贝伐珠单抗 紫杉醇 联合给药 血管正常化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