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探讨SCCA在NSCLC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SCLC组)和108例NSCLC患者(NSCLC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及不同临床分期NSCLC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及阳性率,比较SCCA阳性、阴性NSCLC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和3年生存率。结果NSCLC组鳞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均高于SC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SCLC组鳞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的SCCA水平、阳性率均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A阳性患者的平均GPS为(1.62±0.37)分,明显低于SCCA阴性患者的(3.15±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A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23.9%,低于SCCA阴性患者的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的SCCA水平高于SCLC患者,且NSCLC患者的SCCA水平与临床分期、生存期有关,可能成为NSCLC患者的预后指标。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鳞状细胞癌抗原 肿瘤标志物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LKB1(liverkinaseB1)基因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LKB1基因与急性白血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初次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32例,同时选取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骨髓标本12例作为对照组。提取骨髓标本中单个核细胞,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两组间患者LKB1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及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的关系。结果:LKB1基因表达与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对照组12例中,有12例LKB1为阳性。根据疾病类型将白血病组分为3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组19例,其中LKB1阳性为9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组8例,其中LKB1阳性为3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组5例,其中LKB1阳性为5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追踪患者治疗效果,提示LKB1+组的1疗程CR率及2疗程CR率均较LKB1-组高,且复发难治的患者比例较LKB1-组低。结论:LKB1基因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两者不同。LKB1阴性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 标签: LKB1 白血病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检测胃癌患者,体检时检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胃癌患者的血浆miRNA-101、miRNA-21表达水平。结果术前胃癌组患者血浆miRNA-10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miRNA-2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胃癌患者血浆miRNA-101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血浆miRNA-21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胃癌患者术前血浆miRNA-101、miRNA-2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浆miRNA-101、miRNA-21可作为胃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胃癌诊断、手术疗效评估的新手段。

  • 标签: 胃癌 根治性手术 miRNA-101 MIRNA-21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膀胱癌组织标本80例,同时另选取正常膀胱组织标本8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并比较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MFN2、Bmi-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MFN2、Bmi-1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膀胱癌组织中MFN2蛋白与Bmi-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MFN2和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0%和61.25%,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12.50%和17.50%(P﹤0.05);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膀胱癌组织中MFN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7.27%,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Ⅲ期患者的20.00%(P﹤0.01);肿瘤直径﹥3cm、TNM分期为Ⅲ期的患者膀胱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15%和88.00%,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TNM分期为Ⅰ~Ⅱ期患者的44.44%、49.09%(P﹤0.01);膀胱癌组织中MFN2蛋白与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呈负相关(r=-0.602,P﹤0.01)。结论膀胱癌组织中MFN2、Bmi-1蛋白表达水平较高;MFN2蛋白阳性表达情况与TNM分期有关,Bmi-1蛋白阳性表达情况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MFN2蛋白与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呈负相关。

  • 标签: 膀胱癌 MFN2 BMI-1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XIAP(X-linkedinhibitorofapoptosis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XIAP水平。结果: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XIA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P<0.05),未缓解和复发患者XIAP水平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XIAP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病情及疗效的判断,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的一个新指标。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XIAP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密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7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术中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比较两种组织中TIDC密度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CD54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结肠癌组织中TIDC密度、TIDC的MHC-Ⅱ和CD54表型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肿瘤细胞类型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明显低于高分化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4,P﹤0.01);TNM分期为Ⅲ期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密度及MHC-Ⅱ、CD5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TNM分期为Ⅱ期的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5、3.278、5.750,P﹤0.01)。结论TIDC在结肠癌组织中密度下降,不成熟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比例增加,可能与肿瘤细胞生长、转移有关。

  • 标签: 结肠癌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肿瘤微环境 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NET-1、组蛋白脱乙酰基酶1(HDAC1)在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6例肺癌患者的肺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HDGF、NET-1和HDAC1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HDGF、NET-1和HDAC1阳性表达与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肺癌组织中HDGF、NET-1和HDAC1阳性表达与肺癌发展的相关性;分析肺癌组织中HDGF、NET-1和HDAC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肺癌组织中HDGF、NET-1和HDAC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吸烟、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TNM分期为Ⅲ~Ⅳ期、有远处转移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中HDGF、NET-1、HDAC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未吸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TNM分期为Ⅰ~Ⅱ期、无远处转移肺癌患者(P﹤0.01);肺癌组织中HDGF、NET-1和HDAC1的阳性表达率与肺癌患者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情况均呈正相关(P﹤0.05);肺癌组织中,HDGF的阳性表达率与NET-1和HDAC1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NET-1的阳性表达率与HDAC1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HDGF、NET-1和HDAC1的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为临床上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 NET-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肺癌
  • 简介:目的:旨在通过研究肿瘤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楼时的生物力学特征,为患者提供下楼时安全、有效的靶向康复指导。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下楼时的三维步态数据。通过下肢运动学与动力学功能参数来综合评估其下楼梯时双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肿瘤膝关节置换术后(实验组)下楼时健侧髋与膝关节屈伸角度峰值均大于患侧,实验组健侧、患侧下肢髋关节内收外展角度活动范围分别为-12°~7°、-5°~17°;膝骨性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组健侧、患侧髋关节屈伸角度范围分别为14°~30°、17°~82°;KOA组健侧、患侧膝关节屈伸角度范围分别为4°~59°、3°~102°,KOA患者健侧、患侧髋关节内收外展角度范围分别为-2°~27°、-9°~38°。对照组关节力曲线出现两个波峰。实验组患者健侧关节力波峰出现在60%步态周期时刻,患侧关节力有两个波峰;KOA组患者健侧下肢关节力较小,患侧下肢关节力个体差异较大。结论:实验组术后下楼梯时以健侧补偿为主,术后良好的镇痛与超早期肌肉力量训练、神经肌肉适应性训练、户外运动、辅助个性化矫形器和手扶栏杆、改变步态等方式能提高下楼时的安全性,提升靶向康复质量。

  • 标签: 肿瘤膝关节置换术 下楼 生物力学 运动 靶向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LGR5、Nanog基因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航空总医院132例结肠腺癌、60例结肠腺瘤、72例因其他良性病而行结肠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结肠腺癌及腺瘤组织中LGR5、Nanog的表达,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结果①LGR5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在细胞膜也有少量表达,Nanog则主要定位于细胞核。LGR5在正常组织、结肠腺瘤、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7%、26.7%、63.6%。Nanog的阳性率分别为19.4%、33.3%、71.2%。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结肠腺瘤及正常结肠组织(P<0.05),但在结肠腺瘤与正常结肠组织之间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以β-actin为内参蛋白,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组织(均P<0.05)。③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腺癌患者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LGR5、Nanog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腺癌患者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LGR5、Nanog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Log-rank检验示LGR5(-)组患者生存率高于LGR5(+)组(χ^2=4.603,P=0.031),Nanog(-)组患者生存率高于Nanog(+)组(χ^2=13.870,P<0.001)。结论LGR5、Nanog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潜在因子,未来可针对结肠腺癌中高表达LGR5、Nanog等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 标签: 结肠腺癌 结肠腺瘤 免疫组化 生存率 肿瘤干细胞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p53、Ki-67、NM2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2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FEC-T)或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化疗,化疗前后行空心针活检穿刺获得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Ki-67、NM23、EGFR的表达情况,比较化疗前后上述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化疗前p53、Ki-67、NM23、EGFR阳性表达情况与患者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p53、Ki-67、EGFR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化疗前,NM23阳性表达率高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患者75例,化疗前p53、Ki-67、EGFR阴性患者的有效率高于p53、Ki-67、EGFR阳性患者,而NM23阴性患者的有效率低于NM23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为Ⅲ级及p53、Ki-67、EGFR阳性表达是影响患者化疗疗效的危险因素,NM23阳性表达是影响患者化疗疗效的保护因素(P﹤0.05)。化疗前p53、Ki-67、EGFR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均低于p53、Ki-67、EGFR阴性患者,NM23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NM23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p53、Ki-67、NM23、EGFR的阳性表达率均有变化,且化疗前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与化疗后疗效及远期预后有关。

  • 标签: 局部晚期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抑癌基因 KI-6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