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骨髓输液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建立的一种紧急输液方法,主要用于急诊大抢救和心肺复苏。由于解剖位置固定,标志明确,穿刺成功率高,方法简便和操作速度快等特点,在非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站中应用较多。由于可穿刺部位不多,且骨髓输液并发症较多和较严重,故一般不将此法列入常规输液方法,也不作为长期输液之用。一般在能获取有效静脉通路场合下不采用此法输液,或在获取静脉通路后即行撤除骨髓输液

  • 标签: 骨髓输液 输液方法 静脉通路 穿刺成功率 输液并发症 心肺复苏
  • 简介:《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第1期“病例讨论”栏目中的“严重脱发和骨髓抑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加重吗?”一文配发了编者按刊出后,我们选择了与这个疾病诊断治疗相关的免疫、血液和肾脏专业的3位专家就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免疫抑制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临床鉴别问题展开讨论,编辑整理如下。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抑制 脱发 免疫抑制 病例讨论 治疗相关
  • 简介:目的观察儿科门急诊输液室应用优化输液流程的效果。方法湖南省儿童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输液治疗的患儿共7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优化输液流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输液流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输液效果,具体包括输液等待时间、患儿家属对输液治疗的满意程度以及输液过程中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概率。结果观察组输液平均等待时间为(10.98±3.4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1.04±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为97.7%(342/350),显著高于对照组86.9%(3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护理事件概率为5.7%(2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17.7%(62/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输液流程在儿科门急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比常规流程更为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输液 儿科 门急诊
  • 简介: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患儿给药和输液的最佳静脉通路。中心静脉管径较大,便于大量输液;由于距心脏近,药物输入后可很快分布到全身脏器组织。这对浅表静脉穿刺困难的危重婴幼儿及心肺复苏的患儿尤为重要。中心静脉置管的设备要求较低,故也可作为急诊室紧急建立静脉通路的方法。另外,中心静脉还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然而,中心静脉置管选择的静脉均为体内的大静脉,这些静脉数量极为有限,对医务人员的技术和护理要求较高,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输液 危重患儿 静脉穿刺困难 静脉通路 中心静脉压
  • 简介:目的观察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间诊断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并且病原学培养阳性的22例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VSD组)7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组)15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体温恢复正常天数、换药次数、手术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6(21~28)d,对照组为29(25—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8,P=0.047)。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中位数为11(9~13)d,对照组为15(13~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4,P=0.003)。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中位数为1(0~1)次,对照组为4(3~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56,P〈0.0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次数中位数为1(1~2)次,对照组为2(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2,P=0.003)。结论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效果理想,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换药及手术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治疗 儿童
  • 简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与成人MDS相比具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一些常见的髓系肿瘤突变在儿童MDS中的发生率较成人患者低,而异常甲基化的发生与成人患者相似。另外,新的分子学因素如线粒体DNA突变在儿童MDS发病中的作用值得注意。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儿童MDS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分子生物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肺损伤小鼠肺组织定植并向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C57BL/6J小鼠作为BMSCs移植供体,同种野生型小鼠为移植受体。气道滴入LPS诱导肺损伤。受体分为以下几组:(1)PBS+BMSCs移植(CM);(2)LPS+BMSCs移植(LM);(3)PBS+全身放射+BMSCs移植(CIM);(4)LPS+全身放射+BMSCs移植(LIM)。移植14d后,以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BMSCs在受体肺组织的定植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外培养的肺泡II型上皮细胞(AECII)GFP阳性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A、SP-C和水通道蛋白(AQP)-5mRNA的表达。结果移植后14d,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可见CIM和LIM组有少量肺泡上皮细胞呈GFP和角蛋白双染阳性,而且LIM组较CIM组有较多阳性细胞。与CM和LM组(分别为2.82±1.03%和3.81±0.93%)比较,CIM和LIM组的AECIIGFP阳性率更高(分别为11.10±3.19%和14.40±2.40%;P〈0.05)。LIM组SP-CmRNA表达较CM组增高(2.09±0.18vs1.38±0.30;P〈0.05)。结论供体来源的BMSCs能在LPS诱导的受损肺组织定植分化,提示静脉输注BMSCs可能有助于肺损伤的修复。

  • 标签: 定植 脂多糖 骨髓基质细胞 小鼠
  • 简介:目的观察支气管肺炎血渗透压改变,确定有无并发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并根据其变化进行合理的液体疗法.方法采静脉血作电解质、血糖、尿素氮等测定,以公式计算出血渗透压.根据血渗透压的高低确定输液量和张力.结果200例患儿中重症肺炎32例,病程极期有14例发生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43.8%),普通肺炎中8例血渗透压降低(4.8%).均采用适当限制入量、提高液体张力而获治愈.结论支气管肺炎极期常并发SIADH,应合理调整输液成分和液量.

  • 标签: 肺炎 液体疗法 血渗透压 儿童
  • 简介:目的建立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骨髓(BM)微量肿瘤病灶(MRD)的检测方法,分析其结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CD45^FITC/CD81^PE/CD56^PECy5单抗组合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人NBTGW细胞株的免疫表型,并确定本实验室FCM的敏感度;比较Ⅲ~Ⅳ期NB患儿治疗前及治疗中BM细胞形态学观察与FCM检测BM中的CD45^-/CD81^+/CD56^+细胞阳性率,分析病程中MRD检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TGW细胞株表达CD56和CD81,不表达CD45,本实验室FCM敏感度为1×10^-4。②58例患儿共144份标本中BM细胞形态学观察分析提示BM转移者23份,FCM检测显示表达CD45^-/CD81^+/CD56^+细胞的标本数62份,BM细胞形态学观察和FCM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比较平均化疗4个疗程后BMMRD结果与预后关系:31例患儿初诊时BMMRD检测阳性,化疗4个疗程后11例患儿BMMRD转阴,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进展,无瘤生存率(DFS)中位时间23个月;另20例患儿化疗4个疗程后BMMRD仍为阳性,其中11例患儿复发或进展,包括1例死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化疗后移植患儿外周血干细胞(PBSC)采集前BMMRD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共有19例患儿接受化疗后行PBSC移植,14例患儿采集PBSC时BMMRD为阴性,其中2例患儿复发,自移植后始DFS中位时间9个月;5例患儿采集PBSC时BMMRD为阳性,均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FCM检测NB患儿BMMRD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协助NB患儿的诊断和评估临床疗效,BMMRD残留与NB预后相关。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流式细胞术 微量残留病灶 预后
  • 简介:1病例资料患儿女,13岁,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后,发热7d,头痛、耳痛2d”于2016年8月30日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我院)PICU。患儿重要临床信息见图1。患儿1月余前因“面色苍白伴血象三系减少1月余”入我院,经骨髓活检等诊断为MDS,采用地西他滨化疗方案,期间曾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和感染性休克,经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好转后出院,但粒细胞水平仍<0.5×109·L-1。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 化疗后 病例报告 镰刀菌 播散性
  • 简介:目的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血液肿瘤中心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治疗协作组(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MLL基因重排阳性的ALL初诊患儿(MLL^+组),以我院CCLGALL-2008方案治疗且时间相近、同性别的MLL阴性的初诊ALL患儿为配对条件(MLL^-组)。MLL^+组依据骨髓细胞中是否有嗜天青颗粒、核仁、空泡和伪足分为阳性亚组和阴性亚组。考察MLL^+和MLL^-组形态特征差异;比较MLL^+组形态学阳性亚组和阴性亚组临床表现和无事件生存率(EFS),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骨髓细胞不典型形态特征对患儿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共收治MLL^+组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0.4~13岁,18例处于完全长期缓解状态,5例骨髓复发,3例确诊后放弃治疗。MLL^-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0.8~14岁。MLL^+组骨髓细胞形态与ML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原染色阳性率和赋分值均低于MLL^-组。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核仁、嗜天青颗粒、空泡、伪足的形态特征与初诊时外周血WBC、性别、年龄无相关;6例MLL-AF4融合基因阳性者全部发现具有核仁,其他MLL重排者具有核仁的比例显著低于MLL-AF4^+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无伪足患儿第33天MRD≥10^-4的比例高于有伪足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有、无核仁的患儿3年EFS[(55.0±15.0)%vs.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有、无嗜天青颗粒的患儿3年EFS[(41.7±22.2)%vs.(83.9±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核仁和颗粒对MLL^+组预后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能力优于分别预测(AUC分别为0.833、0.786和0.705),P值分别为0.023、0.051和0.162。结论MLL基因重排阳性ALL患儿骨髓白血病细胞具有独特的�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骨髓细胞形态 MLL基因重排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儿骨髓CD34+CD59+细胞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扩增的条件,并对扩增后细胞的长期造血能力进行评估,为探索PNH患儿新的治疗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磁珠一流式细胞仪二步分选法,从PNH患儿骨髓中分选出CD34+CD59+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条件下进行体外扩增,并培养集落形成细胞(CFCs)及长期培养始动细胞(LTC-IC)。结果体外扩增最适宜的细胞因子组合为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3+IL-6+FLT3配基+巨核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素,最适宜的扩增时机为第7天,此时CD34+CD59+细胞的扩增倍数为30.4±6.7倍。CD34+CD59细胞在扩增以后,仍为CD59细胞,能保持较好的形成CFCs的能力,仍能形成LTC-IC,与扩增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NH患儿CD34+CD59+细胞的扩增能力低于正常对照的CD34+细胞(P〈0.01)。结论PNH患儿的CD34’CD59‘细胞能够进行体外扩增,扩增后的细胞仍然具备长期造血重建的能力,并且无向PNH克隆转化的趋势,说明对PNH患儿进行自体移植在临床上有可行性。

  • 标签: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体外扩增 造血干细胞 儿童
  • 简介:910751腌肉条塞鼻治疗小儿血液病鼻腔出血20例观察/陈汉云∥浙江医学。-1990,12(6)。-39~40男女各10例,3~14岁。急慢性白血病1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再障2例,血友病1例。出血部位多在患侧鼻中隔前下方。用家庭食用的腌猪肉(以陈为佳),切去表皮和瘦肉,将脂肪制成长约5cm的圆锥形肉条,塞入患侧鼻腔内,使肉条的末端游离与鼻翼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上。拔除肉条以止血后1~2天为宜。结果:全组38个鼻孔有20个在肉条塞入5分钟内完止血,9个鼻孔在6~15分钟内止血;

  • 标签: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白血病 鼻腔出血 支气管肺炎 呼吸道感染 浙江医学
  • 简介: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1996年第巧卷第l期960139小儿选择性支气管造影/周名秀…//实用医学杂志一1995,11(7)一435一436介绍对4例肺部疾病患儿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注入非离子造影剂(omnipague)作选择性支气管造影,4例均明确病变,认为小儿在纤支镜直视下,应用非离子造影剂作选择性支气管造影具有安全、较简便、副作用小,

  • 标签: 呼吸系统疾病 选择性支气管造影 中国医学文摘 支原体肺炎 卡介苗素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