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于人院治疗前采集静脉血做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取同期20例门诊体检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补体C3、C4水平的差异。结果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及补体C3、C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降低,血清免疫学指标检测对手足口病患儿在诊断治疗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补体 血清/分析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粪便钙卫蛋白(fecalcalprotectin,FC)水平及影响因素,寻找早产儿胃肠道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将38例胎龄为29~33周的早产儿按早产原因分为胎膜早破(prematureraptureofmembrane,PROM)组、自发性早产(spontaneouspretermbirth,SPB)组及有医学指征早产(indicatedpretermbirth,IPB)组,收集出生后第1次胎便及生后第3天最后1次粪便(以下简称为第1次和第2次粪便),用ELISA法测定FC水平。结果38例早产儿第1次与第2次FC水平差异无统学计意义(P〉0.05)。PROM组第1次FC水平明显高于IPB组(P〈0.05)。母亲分娩前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早产儿第1次FC水平明显低于未用抗生素治疗者(P〈0.05);剖宫产出生的早产儿第1次FC水平明显低于阴道分娩者(P〈0.05)。生后早期喂养不耐受患儿两次FC水平均明显高于喂养耐受患儿(P〈0.05)。1minApgar评分与第2次F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0,P〈0.05);两次FC水平与首次胃肠道喂养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胎膜早破及出生窒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分泌FC,生后早期FC水平可反映早产儿早期胃肠道喂养状况,可作为评价早产儿生后早期消化道功能的指标。

  • 标签: 粪便钙卫蛋白 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
  • 简介:目的通过大鼠肢体发育早期血清学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s,FGFs)的表达以及后肢标本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在大鼠后肢肢体骨骼发育早期过程中,组织学上随时问变化的规律。方法将5只清洁级孕鼠的新生鼠分组为A、B、C、D、E五组,分别为10、6、6、8、6、6只。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FGF的浓度,并对其后肢标本进行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从而观察bFGF在关节软骨、骨骺、干骺端及骨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新生小鼠的后肢标本免疫组化染色中,bFGF在软骨、骨膜和关节面均有表达,且随出生后时问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①在关节软骨中bFGF在关节面软骨的表达要强于中心部位的软骨,这种表达随出生后天数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bFGF在骨骺部增殖层和肥大细胞层以及骨膜内早期表达较强,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减弱趋势,在出生后10d以后bFGF表达已不明显。③在干骺端成骨细胞内bF-GF的表达不同于它在其他组织内的表达,一直呈现为较高表达,并不随生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减弱趋势。结论在大鼠后肢发育早期,bFGF在后肢肢体各组织中存在良好的表达,提示它在肢体发育过程中与软骨增殖、关节发育与关节内软骨基质的形成和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骨骼 骨发育/免疫学 大鼠
  • 简介: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单倍型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相关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1年12月,并且对重要文献的参考文献采取手工回溯检索.获取VEGF与CH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传递不平衡检验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1.1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文献共10项独立研究纳入分析,漏斗图检验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VEGFC-2578A和G-1154A位点等位基因变异显著增加DiGeorge综合征患者的CHD易感性,OR分别为1.40(95%CI:1.04~1.16)和1.87(95%CI:1.27~2.75);G-634C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显著增加普通病例的CHD易感性,OR=1.29,95%CI:1.02~1.62.②G-1154A位点(AA+AG)为DiGeorge综合征患者合并CHD的危险因素,OR=2.10,95%CI:1.32~3.34.③单倍型AAG在DiGeorge综合征患者中显著增加CHD易感性,OR=1.82,95%CI:1.31~2.54;单倍型CGC显著降低普通病例CHD风险的保护作用,OR=0.79,95%CI:0.63~0.99.结论VEGF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单倍型多态性与CHD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在DiGeorge综合征患者与普通患者间存在差异;在不伴DiGeorge综合征的人群中,特定单倍型(CGC)则有显著降低CHD风险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先天性心脏病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中国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患儿临床表现、免疫功能评价、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的表达及BTK基因突变分析,分析基因型和表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诊为XLA患儿,使用抗BTK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单核细胞BTK蛋白表达。采用RT-PCR获得患儿cDNA,使用8对不同引物分2步扩增BTKcDNA,PCR产物测序。突变结果通过对DNA外显子相应部位扩增、测序证实。并对确诊XLA患儿的母亲及家族中部分亲属进行BTK蛋白表达和BTK基因分析。结果①40/50例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经BTK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为XLA,以错义突变(16例,40.0%)和无义突变(13例,32.5%)为主。②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的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1.4±1.1)岁,其他突变类型患儿为(1.4±0.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错义突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无义突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③34/40例(85.0%)B细胞〈0.1%;4例(10.0%)B细胞在1%~2%,其中错义突变2例,无义突变1例,剪接突变1例;2例(5.0%)B细胞为2%,均为错义突变。④血清IgG〈3g·L-1患儿BTK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⑤错义突变患儿BTK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他突变类型无显著差异。⑥6/21例(28.6%)2031C/T多态性患儿伴有严重的关节炎,3/19例(15.8%)无多态性患儿有关节炎表现。⑦28/32例(87.5%)XLA患儿母亲为BTK基因杂合型。结论错义突变可能与确诊年龄较大有关,且某些位点的错义突变可能与较高的外周血B细胞数量和血清IgG水平及正常的BTK蛋白表达水平有关。BTK基因多态性(2031C/T)可能增加关节炎的风险。

  • 标签: 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ruton's酪氨酸激酶 流式细胞仪 基因分型 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