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据估计,美国2014年有235030例新发浸润性乳腺癌,40430例女性死于乳腺癌[1]。在中国,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原因的第5位,每年大约有21万女性患乳腺癌,约5.5万女性死于乳腺癌[2]。1乳腺癌高危人群化学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近年来,临床试验证实服用药物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学预防 降低风险行为
  • 简介:丹麦人特别爱吃火腿,养猪业因此很发达。据统计,该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猪比人多的国家。全国有1000多万头生猪,而丹麦的人口却只有500多万。当地农民为搞环保还发明了独家的养猪秘方。他们给1万多头猪吃的饲料中添加了氨基酸,猪吃了这种饲料,粪便中的氮含量就会减少,从而改善了排泄物污染环境的问题。为了让猪随时呼吸到新鲜空气,猪圈项部还安装了价值10万欧元的换气扇。

  • 标签: 丹麦 养猪业 污染环境 新鲜空气 氨基酸 氮含量
  • 简介:目的研究化疗药物顺铂、卡铂和紫杉醇对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动物方法检测不同化疗药物使用前后Wistar大鼠空腹、糖负荷后1h及2h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顺铂、紫杉醇和紫杉醇+卡铂联合化疗后胰高血糖素升高(P〈0.05),糖负荷后仍未下降,两紫杉醇组7d恢复,顺铂组14d恢复,卡铂组无变化;化疗后空腹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糖负荷后1h所有化疗组胰岛素分泌指数均降低(P〈0.05),紫杉醇组首先恢复,卡铂组随后恢复,但联合化疗组和顺铂组14d仍未回复。糖负荷2h仅顺铂组显示受损。紫杉醇组和卡铂组血糖变化与胰高血糖素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化疗可致胰岛分泌功能受损,卡铂和紫杉醇较轻。顺铂和紫杉醇可引起胰高血糖素和血糖升高。

  • 标签: 顺铂 紫杉醇 卡铂 血糖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 简介:从进化角度看,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比似乎具有更多的劣势。有性繁殖浪费时间和能量,完全把有益基因混淆,雌性(几乎从事全部的繁殖工作)也只是传递一半的雌性遗传物质。因此,科学家一直不明白,既然有性繁殖有这么多缺点,为什么物种还要为性活动如此费神?

  • 标签: 实验研究 性行为 人体进化 有性繁殖
  • 简介:目的利用siRNA在乳腺癌细胞内诱导RNAi,抑制hTERT基因表达,在体外细胞水平探讨RNAi对乳腺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靶向hTERT基因的siRNA(hTERT-siRNA),转导入乳腺癌MCF-7细胞,在瘤细胞内诱导RNAi,采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RT—PCR法、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siRNA处理前后瘤细胞增殖及hTERT基因表达变化。结果hTERT-siRNA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抑制率达43%;hTERT基因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蛋白表达平均下调了39.8%。结论siRNA在体外明显抑制了乳腺癌细胞中hTERT基因的表达和瘤细胞增殖。

  • 标签: RNAI 乳腺癌 HTERT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6~2010年收治132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结果:132例患儿中11例患儿应用NCPAP治疗失败,改用呼吸机通气,余121例未使用呼吸机通气,均治愈出院。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是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原发性呼吸暂停 早产儿
  • 简介:目的:调查糖尿病病人持续饮食指导的需求,了解患者日常饮食控制情况,为优质护理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自行调查影响糖尿病病人饮食控制的因素,自行编制糖尿病病人持续饮食指导需求和持续饮食指导间隔时间需求问卷,对6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饮食及时调整指导、饮食种类指导、饮食总量指导、合理饮食搭配指导、发生低血糖饮食指导、正确饮食方法指导、饮食时间指导7个方面内容。结果:持续需要饮食及时调整指导占85%,需求量最多,需要2周1次饮食指导所占比例最高,占59.33%。结论:需要持续饮食调整指为首位,需要持续指导间隔时间2周1次所占比例最高。护理人员应全程2周1次为糖尿病病人做一次针对性的饮食指导,这样有助于病人坚持正确有效的饮食控制,从而达到饮食治疗的目的。从而达到糖尿病饮食护理方面的持续改进。

  • 标签: 糖尿病 持续饮食指导 需求
  • 简介:<正>出生缺陷(birthdefects)种类众多,根据致病基因的来源可以分为遗传性出生缺陷和先天性出生缺陷。遗传性出生缺陷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可由亲代传至后代。有时突变发生在配子形成(ga-metogenesis)时期,父母双方都没有这类缺陷,故这类患者成为起始性突变者,可能成为后代子孙患病的祖先。

  • 标签: 出生缺陷 一级预防 致病基因 中期染色体 遗传性 先天性唇腭裂
  • 简介:目的:观察和分析应用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呼吸机的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PO2、PCO2及pH值等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O2、PCO2、pH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患有呼吸衰竭症状的新生儿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呼吸状态,降低血氧及二氧化碳分压,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 呼吸衰竭
  • 简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高症(Hereditarypersistenceoffetalhemoglobin,HPFH)是成人红细胞中持续存在过量的胎儿血红蛋白(Fetalhemoglobin,HbF),血液学检查正常的遗传综合征。携带者常无临床症状。HPFH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分子机制主要涉及11p15上β-类珠蛋白基因的遗传缺陷导致的HbF异常高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HPFH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其发生机制可能不局限于单纯的β-类珠蛋白基因上的遗传缺陷,HPFH还与多个基因座的异常有关,具有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i,QTL)的遗传特征。主要包括QTL6q23和QTL2p15等的异常。通过HPFH来探索珠蛋白基因的网络化表达调控机制,为镰状细胞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治疗研究开拓了新路径。

  • 标签: HPFH 分子机制 β-类珠蛋白基因 QTL
  • 简介: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sequencing)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具有高准确性、高灵敏性以及高性价比的绝对优势,对于传统医学和疾病研究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对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筛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作用原理,回顾新一代测序在遗传性疾病临床分子诊断实验室中的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继续发展和个性化医疗的不断普及,不但会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便利,而且将对改善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起到巨大的作用。

  • 标签: 高通量测序技术 遗传性疾病 实验分子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骨治疗兔桡骨骨缺损疗效的实验研究。方法:将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同种异体骨供体,28只作为实验受体。按美国组织库标准制备同种异体骨。将受体实验动物双侧桡骨中段切除10mm,制成骨缺损模型。受体实验动物右侧桡骨骨缺损内植入自体髂骨骨粒(对照组);左侧取等量同种异体骨粒同法植入(实验组)。于术后2、4、8、12周,对骨缺损修复组织内OPG蛋白的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术后12周,检测两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结果:术后两组未见感染现象发生。术后2、4周实验组OPG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两组OPG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两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骨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其骨性愈合过程与自体骨移植相似,并且来源广泛,能够避免因自体骨移植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可以成为治疗骨缺损的重要材料。

  • 标签: 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 骨缺损
  • 简介: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IN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宫颈锥切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观察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情况,对相关影响因素(年龄、孕次、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行单因素分析,并行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病变残留3例(5%);复发6例(10%)。单因素分析显示,CIN患者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与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因素存在相关性(均P〈0.05);而与年龄、孕次因素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均不属于CIN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宫颈锥切术的CIN患者出现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因素多样,临床可行针对性干预,降低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促使患者预后改善。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锥切术 病变残留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ElenaMusat在最近的欧洲癌症杂志(EuropeanJournalofCancer)上发表一篇题目为“Qualityassuranceinbreastcancer:EORTCexperiencesinthephaseⅢtrialonirradiationoftheinternalmammarynodes”的文章。本文就其主要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 标签: EORTC Ⅲ期临床实验 内乳淋巴结 INTERNAL QUALITY 质控
  • 简介:目的拟建立白假丝酵母菌对环吡酮胺的耐药模型。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递增的环吡酮胺体外诱导妇产科门诊外因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方法对试验中0.03、0.06、0.125、0.25、0.5、1、2、4和8μg/ml各不同药物诱导浓度下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用环吡酮胺诱导白假丝酵母菌20代,菌株对环吡酮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0.5μg/ml。结论采用环吡酮胺浓度梯度递增方法,在20代诱导中不能使白色假丝酵母菌株对其产生耐药。

  • 标签: 白假丝酵母菌 体外诱导 环吡酮胺
  • 简介:<正>1原文摘要ObjectiveWepreviouslyreportedonthevalidationofPrenatalBACs-on-BeadsTMonretrospectivelyselectedandprospectiveprenatalsamples.Thisbead-basedmultiplexassaydetectschromosome13,18,21andX/Yaneuploidiesandtheninemostfrequentmicrodeletionsyndromes.WedemonstratedthatPrenatalBACs-on-BeadsTMisanewgeneration,prenatalscreeningtool.Here,wedescribetheexperienceoffiveEuropeanprenataldiagnosislaboratoriesconcerningtheongoinguseofPrenatalBACs-on-BeadsTM.MethodsSome1653sampleswereanalyzed.

  • 标签: 产前诊断 实验室 染色体非整倍体 微缺失 细胞遗传学 核型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整合素avβ3单克隆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为从抗血管途径治疗EMS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分设接种组、接种治疗组(LM609)和空白组。通过显微血管计数、原位铺片及组织学观察等方法检测接种的子宫内膜组织对CAM血管生成和整合素avβ3单克隆抗体对异位内膜病灶生长行为的影响。结果接种组CAM血管生成反应明显增强,血管数目显著高于空白组;接种治疗组血管数目显著低于接种组;接种治疗组病灶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坏死,LM609能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形成。结论子宫内膜能明显促进CAM的血管生成,这为子宫内膜能够在异位种植和存活提供了一个依据;整合素avβ3单克隆抗体能显著抑制异位病灶的血管形成,进而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由此证实抗血管治疗EMS的途径及策略。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鸡胚绒毛尿囊膜 整合素avβ 3单克隆抗体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单克隆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灶生长行为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为从抗血管途径治疗EMs提供依据。方法将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种植于SCID小鼠腹壁皮下,建立EMs鼠模型。接种第3周治疗组(n=10)腹腔注射VEGF单克隆抗体3mg/kg/d,对照组(n=10)腹腔注射等体积PBS,连用14d;测量病灶体积及组织称重,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VEGF的表达。结果治疗组病灶重量及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可见治疗组腺体萎缩,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治疗组MVD及VEGF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VEGF单克隆抗体对EMs异位病灶的生长和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EMs的策略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VEGF单克隆抗体 SCID小鼠
  • 简介:乳腺癌一般按照其基因表型分类,但现在越来越趋向于按照免疫组化(ICH)染色结果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在一些回顾性研究中其益处凸显,特别体现在对ER(-)、PR(-)、HER-2(-)、CK5/6(+)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标志物不同排列组合的预后研究中。MarcTischkowitz等在2007年7月24日出版的BioMedCentral上介绍了使用免疫组化标志物法改进受体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新方法。本文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组化标志物 乳腺癌患者 预后评估 免疫组织化学 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