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间收治的73名慢性盆腔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入院后都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还使用特定电磁波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中,有显著效果的22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6%;反观对照组36例患者,有显著疗效的15例,好转12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只有75%。结论:临床上使用特定电磁波治疗的效果明显,值得广泛使用。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临床治疗
  • 简介: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transfusionsyndrome,TTTS)是双胎妊娠中一种严重并发症,围产儿死亡率极高。患有TTTS的胎儿若未经治疗,死亡率可达80%~90%,幸存儿也会引起较高风险的脑损伤;经传统方法治疗之后,胎儿可于29周终止妊娠,存活率为50%~60%,会引起30%的神经损伤;若采用激光手术治疗后,胎儿终止妊娠的时间可延长至34周,术后存活率上升至75%,神经损伤率降至7%(3%~12%)。授向我们阐述了激光治疗TTTS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结局。现如今,国

  • 标签: 双胎输血综合征 终止妊娠 双胎妊娠 围产儿 神经损伤 术后存活率
  • 简介: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和MRI联合诊断泄殖腔外翻综合征(脐膨出、膀胱外翻、肛门闭锁、脊柱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以来9例胎儿系统超声和MRI联合诊断的泄殖腔外翻综合征胎儿,总结其各自支持诊断的影像学特征并与其中4例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所有胎儿系统超声和MRI均能诊断泄殖腔外翻综合征,其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是脐膨出、有皮肤覆盖的腰骶部神经管缺陷、不显示膀胱、肢体缺陷。超声和MRI均较难以显示生殖器的异常和肛门闭锁,但MRI能较明确提示膀胱外翻和肢体骨骼的异常及提示其中1例肛门闭锁。9例病例均终止妊娠。结论泄殖腔外翻综合征的特点是有腹壁缺损、脊柱缺陷、不显示膀胱和可能有肢体异常的影像学特征,超声和MRI均能提示该诊断。MRI更能清晰显示膀胱外翻和脊柱异常从而更有力地支持泄殖腔外翻综合征。

  • 标签: 产前诊断 膀胱外翻 超声 磁共振成像 神经管缺陷 脐膨出
  • 简介:一、病例摘要患者女,28岁,汉族。因"妊娠35周+5,双胎妊娠,下腹坠胀2d"于2012年8月15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5/30d,末次月经2011年12月7日,预产期2012年9月14日。停经30余天尿hCG阳性,孕早期(具体孕周不详)超声诊断为宫内双胎妊娠,未定期产前检查。患者孕2产1,既往无特殊。产科检查:宫高45cm,腹围106cm,双胎,均为头位,可闻及一个胎心,140次/分,偶触及宫缩。

  • 标签: 宫内双胎妊娠 综合征 脐带 一胎 末次月经 HCG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双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Tei指数(TI)并评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胎儿左、右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按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公布的妊高征诊断标准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正常妊娠孕妇(60例);B组为妊娠期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组(22例);C组为重度子痫前期组(24例)。采用实时双多普勒成像技术分别测量胎儿在同一心动周期内的左心室Tei指数(LTI)和右心室Tei指数(RTI)。结果TI与孕周(GA)及胎心率(FHR)无明显相关性(P>0.05)。A、B、C3组LTI和RTI逐渐升高(P<0.001);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医师测量同一胎儿的LTI和RTI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73及0.979,不同医师测量同一胎儿的LTI和RTI的ICC分别为0.805及0.822。结论实时双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胎儿LTI及RTI能简便、准确、有效地综合评价妊高征患者胎儿左、右心室的整体功能,且重复性好。

  • 标签: 胎儿超声心动图 妊高征 双多普勒 TEI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并于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干预组患者FVC、FEVl、FEVl/FVC%等肺功能指标改善显著,与治疗前及治疗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P〈O.05)。结论:在COPD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肺功能。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和研究在县市级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急性中毒的临床救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64例急性中毒患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毒物构成、病情程度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男女比例为1.9:1,高发年龄段在25-45岁,占总数的53.4%(141/264);职业排序为无业人员,占34.8%,其次为农民,占16.3%;中毒原因以自杀为主,占62.1%(164/264);中毒毒物构成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机磷农药、抗精神药物和镇静安眠药,分别占32.6%、12.2%、11.5%,重度中毒和中度中毒比为1:1.7,总体病死率5.3%,其中百草枯及氨基甲酸酯类中毒病死率最高,分别为41.7%和40.0%。结论:急性中毒的主要涉及种类为有机磷农药、抗精神药物和镇静安眠药,应当做好相关药物的管理,熟练掌握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做好全民文化宣传,做好急性中毒事件的防治。

  • 标签: 急诊科 急性中毒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