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的骨转换情况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为控制患者骨折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患者494例纳入研究,分别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与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VD),I型胶原氨基延长肽(typeIcollagenamino-lengthening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ross),骨钙素(osteocalcin,OC)。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HbA1c<7.0%)、B组(7.0%≤HbA1c<9.0%)、C组(HbA1c≥9.0%),同期非糖尿病体检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对不同分组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化血红蛋白与25羟维生素D、I型胶原氨基延长肽、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10、-0.10、-0.19.对照组4项骨代谢标志物均高于A、B、C3个糖尿病患者组(P<0.05),糖尿病患者A组的骨钙素水平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影响骨转换标志物水平。骨钙素在骨转换标志物中是更为敏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可能在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更值得关注。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骨转换标志物 骨钙素 骨质疏松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Graves病(GD)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了73例GD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组腰椎及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同时检测其甲状腺激素(FT3、FT4)、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typeⅠcollagencross-linkedtelopeptide,ICTP)和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水平。结果GD患者的B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CTP、PICP浓度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腰椎和股骨近端各测量部位骨密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甲状腺激素水平与ICTP,PICP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ICTP,PICP的水平与骨密度不相关。血清ICTP浓度与PICP呈正相关。结论GD患者骨密度减低,骨转换增强,骨代谢紊乱,与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定量检测ICTP,PICP的水平对于甲亢代谢性骨病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GRAVES病 骨密度 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女性髋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与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血清尿酸(uricacid,U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108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股骨颈BMD、股骨大转子BMD、股骨粗隆间BMD、髋部整体BMD、Ward’s区BMD、TC、TG、HDL-C、LDL-C、UA、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crosslinkingtelopeptideoftypeⅠ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typeⅠN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VitD-T)及基础疾病情况等资料.髋部BMD、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β-CTX、PINP、VitD-T、TC、TG、LDL-C、HDL-C、UA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股骨颈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与BMI、VitD-T、TG、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大转子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LDL-C、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粗隆间BMD与年龄、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UA呈正相关(r〉0,P〈0.05).髋部整体BMD与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TG、LDL-C、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Ward’s区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D-T、TC、LDL-C、UA呈正相关(r〉0,P〈0.05).TC与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TG与UA呈正相关(r〉0,P〈0.05).HDL-C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LDL-C与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VitD-T、UA呈正相关(r〉0,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髋部不同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尿酸 血脂代谢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戊糖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190例绝经后女性及>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于空腹状态下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查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OC)及戊糖素水平,分析戊糖素与肝肾功能及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与糖尿病病程、HbA1c、β-CTX水平相关(r=0.492、0.158和-0.156,P均<0.05),而与PINP及OC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646和0.7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相关(P均<0.05),而与β-CTX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199)。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PINP、β-CTX及OC水平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戊糖素 骨转换指标
  • 简介:目的观察牛膝醇提取物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骨转换和骨组织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背侧切口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分为去卵巢组,牛膝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和雌激素对照组,另设一假手术组,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和不同剂量治疗药物,12w后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胫骨和腰椎的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骨转换指标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肌酐比值(NTx/Cr)进行测定,并利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去势后骨密度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骨转换指标有较大变化。牛膝醇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可使去势大鼠骨密度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显著提高,改善骨转换指标的变化,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牛膝醇提取物能提高去势大鼠的骨密度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 标签: 牛膝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胶原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不同年龄阶段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type1N-terminalpropeptide,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C-telopeptideoftype1collagen,β-CTX)水平的分布趋势差异并初步建立两者的参考区间.方法以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符合入组标准的272名30~54岁女性血清P1NP和β-CTX水平进行检测.以5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Kolmogorov-SmirnovZ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两者的组间分布趋势差异,确定参考人群的特异年龄段,并应用非参数方法建立参考区间.结果272名入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39.51±5.85)岁,总体P1NP与β-CTX水平呈非正态分布.35~39岁与40~44岁的血清P1NP与β-CTX水平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30~34岁及45~49岁水平分别与35~44岁水平的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将35~44岁年龄段的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参考人群,由此所建立的血清P1NP参考区间为:17.95~65.60ng/mL,血清β-CTX参考区间为0.10~0.49ng/mL.结论北京地区35~44岁健康绝经期前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P1NP和β-CTX水平分布趋势相对平稳,受变异因素影响最小,两者在此年龄段人群的测定结果适宜作为建立参考区间的参考值.

  • 标签: 骨转换标志物 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肽 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 参考区间 健康绝经期前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Singh指数法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预测骨折风险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取260例绝经后妇女的前后位骨盆X线片,根据有无椎体压缩变形分成两组:非椎体压缩组(209例,46~80岁)和椎体压缩组(51例)按Singh指数法的分度标准,将股骨近段骨质丢失的情况由低到高分成连续性的Ⅶ度.结果非椎体压缩组有96.6%的对象Singh指数异常,Ⅴ度至Ⅵ度84.1%,Ⅳ度及Ⅳ度以下12.5%;椎体压缩组,所有病例的Singh指数均显示异常,Ⅴ度3.9%,Ⅳ度9.8%,Ⅲ度及Ⅲ度以下86.3%.两组病例的Singh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非椎体压缩组r=-0.637,椎体压缩组r=-0.654,P<0.01);两组病例在SinghⅣ度显示最大的交汇,并以Ⅳ度为界,非椎体压缩组的Singh指数主要分布在Ⅳ度以上区域,而椎体压缩组则主要分布在Ⅳ度以下区域.结论Singh指数法是一种经济、方便和有效的骨密度测定方法,结合临床和有关生化检查,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骨折风险的预测,应作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 标签: 股骨颈 X线摄影术 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症 Singh指数法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门诊健康教育模式对骨质疏松患者知识认知和骨密度的影响,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应用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建立骨质疏松门诊、成立骨质疏松教育小组、建立骨质疏松健康管理数据库、随访患者等。教育的内容包括骨质疏松一般知识、预防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知识、骨折等并发症防治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教育方式应用理论授课和操作演示及患者现身说法;教育形式采用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健康教育俱乐部。12个月后对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知识掌握程度及骨密度等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差异性。结果患者在疾病知晓、疾病预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骨折等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方面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0~69岁L1、男性60~69岁及70~79岁Neck和L1骨密度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知识和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断、预防.方法:按Brooker方法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结果:24例病人中,发生异位骨化9例,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发生率37.5%.结论:对男性复杂骨折(特别是T型、双柱骨折)、伤后延迟手术,采用S-P,改良S-P切口及前后联合切口或合并颅脑损伤者要采用小剂量非类固醇抗炎药明显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率.

  • 标签: 髋臼骨折 术后 异位骨化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病变临床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采用AXIS内固定系统,经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对4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对手术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40例手术中,有13例在置钉后感觉松动,9例在打椎弓根孔道时出血较多,术中正确处理后未发现神经血管症状.结论经颈椎弓根内固定固定牢固,康复快,效果好,但手术中风险较大,处理不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故熟悉解剖及手术操作技巧、冷静处理手术中遇到的问题非常重要.

  • 标签: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螺钉
  • 简介:检测了220例糖尿病患者的桡骨骨密度(BMD)、血钙(ca)、磷(P)、硷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BG)、C肽、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索(CT)、24小时尿Ca和羟脯氨酸(HOP)。结果显示骨量减少有94例.为42.7%,其中BMD1SD44例,占20%,-2SD50例,占22.7%。BMD减少组24小时尿Ca、HOP、AL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1);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及伴糖尿病肾病是BMD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NIDDM组中,BMD与C肽/FBC的比值呈正相关(r=0.546,P<0.01)。

  • 标签: BMD 骨量减少 糖尿病性 C肽 SD ALP
  • 简介:目的:分析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T1~4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各类上胸椎损伤68例(共384枚螺钉),上胸椎骨折/脱位45例,均行Ⅰ期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核合并后凸畸形23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矫形术。所有患者结合术中胸椎椎弓根四壁探查、术后手术节段椎体X线片、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及与椎弓根壁的关系和距离。结果椎弓根壁损伤54枚(14.06%),其中外侧壁损伤39枚(10.16%),包括Ⅰ级损伤27枚(7.03%),Ⅱ级损伤12枚(3.12%);内侧壁损伤15枚,均为Ⅰ级损伤。无1枚螺钉损伤上下壁,无1枚螺钉同时损伤超过2个壁,无术中置钉失败,螺钉松动位移2枚,创伤患者Frankel分级无加重,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5.9分提高至术后的11.5分,未发现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或节段不稳表现。结论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的操作方法。术前详细分析影像学资料、熟悉局部解剖特点、掌握合理的置钉技术,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脊柱损伤 胸椎 内固定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9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平均年龄48岁,近期内均接受过腰椎间盘手术,其中2例使用椎间盘镜手术.全组患者血沉均升高(40~110mm/h),均经MRI检查确诊.6例症状典型,疼痛较重的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症状不典型,疼痛较轻患者予非手术治疗.结果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疗效较好,症状缓解明显,保守治疗病程较长,病情常有反复,但一般预后良好.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经MRI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炎 手术后并发症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对201例CHB患者(CHB组)和1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和左侧股骨颈和腰椎前后位(L1-4椎体)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进行测定。对两组的BMD、骨质疏松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对BMD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在男性受试者中,CHB组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小于40岁、40岁至60岁、大于60岁的不同年龄段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以CHB患者的左股骨近端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52,P〈0.05)。以CHB患者的腰椎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CHB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骨质疏松 骨密度
  • 简介:本文通过中国人上万倒髋部、腰椎及前臂骨密度值数据,对WHO推荐的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及西方国家推荐的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发现WHO及西方国家推荐的男女性骨质疏松谚断标准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因而提出国人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峰值骨密度-20OSD更适合于临床,但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诊断标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WHO 中国人 女性 男性
  • 简介:正常骨代谢骨形成与骨吸收保持动态平衡,妇女在绝经前因孕产、哺乳等原因消耗大量骨钙,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受到影响,致使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引起骨量丢失,骨质疏松一旦发生,疼痛、骨折便伴随出现,导致生存质量下降,严重者可致残致死,所以其预防比治疗更具意义。本文针对女性骨代谢特点,基于“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着眼重点阐述PMOP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综合防治策略。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 治未病 雌激素 骨折 疼痛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32例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中,手法复位成功8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2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随访30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法复位成功石膏夹板固定8例,3例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占37.5%.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后外展架固定20例中,14例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占70%,6例肩关节功能只有轻度受限,两组肩关节功能恢复经统计学(X2)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肱骨头置换术,肩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若无手术禁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外展架固定,肩关节功能比其他治疗方法效果好.

  • 标签: 肩关节前脱位 合并症 肱骨外科颈骨折 治疗 切开复位 内固定
  • 简介:本文通过对38个外伤截肢的骨标本,用日本岛律ZLPQ—1000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进行微量元素硒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骨中硒含量的标准值为33.0313±3.0846μg/g。就其临床意义我们认为,采用直接测定骨中硒的含量具有相对的精确性、临床参考价值较大。另外,本文就硒的生物化学活性以及硒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提出了硒对创伤,骨折及骨折愈合的影响和作用的可能性,试图证明硒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 标签: 骨干 微量元素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器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器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332)。其发生与融合器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器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器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thritis,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8例RA患者合并肩关节病变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同期收治38例无肩关节病变的RA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常规调查资料、B超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经超声检查显示51侧肩关节发生病变,包括骨质侵蚀10侧、肌腱炎7侧、关节积液11侧、滑膜增生13侧、肩袖病变10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CCP)、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与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类风湿因子、ACCP、CRP、ESR等因素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以及RF-IgA、RF-IgM、ACCP、CRP、ESR水平升高等.结论了解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早期防治肩关节病变,避免病变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病变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