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临床监测控术的发展,脑电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也有研究报道在特殊情况下应用BIS监测,包括在颅脑损伤,低温体外循环,心跳骤停等,为临床更深一步应用BIS提供了帮助。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颅脑损伤 体外循环 心跳骤停 低血糖
  • 简介:患者女性,53岁,拟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混和痔切除术。伴有高血压病,血压控制良好,心电图正常,无心绞痛史,生化常规检查均正常。选择L3-4间隙穿刺置管,经过顺利。在血压、心率、心电监护下,开放静脉通路,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2ml试验量,未见脊麻现象,遂给予0.5%布比卡因和0.670A利多卡因复合液5ml,5min后继注5ml,

  • 标签: 0.5%布比卡因 硬膜外麻醉 利多卡因复合液 并发 2%利多卡因 硬膜外腔注入
  • 简介: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沙土鼠海马CAI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与海焉羟自由产生和AT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0min时,于同一时间应用病理检查判断脑缺血后延迟性神经元死亡情况,高效液相结合电化学检测器方法测定海马羟自由含量,以及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测定海马ATP含量。再分别再灌注6h、48h和96h后处死。结果:脑缺血再灌注48h时,海马CAI出现少数延迟性死亡神经元;再灌注96h时,海马CAI区出现明显的延迟性神经元死亡。脑缺血再灌注6h时,海马羟自由含量明显增加(P<0.01),但在再灌注48h和96h时,海马羟自由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脑缺血再灌注后沙土鼠海属ATP、ADP和AMP含量呈进行性下降(P<0.001)。结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主要与脑缺血后细胞持续的能量代谢障碍有关,而与脑缺血后羟自由产生的关系较小。

  • 标签: 脑缺血 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海马 羟自由基 ATP 电化学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