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0月诊治的11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例患者中发现合并胆囊结石50例(45.45%);伴胆囊结石患者出现恶心、腹胀、厌油和右上腹隐痛23例;发热、右上腹剧痛和胆囊区触痛9例;无症状18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年龄为51.6±13.5岁、Child-PughC级17例(34.0%)、病程9.4±5.0年、门静脉内径16.4±2.2mm,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则分别为42.8±13.9岁、21.7%、7.2±4.0年和14.2±1.9mm;合并胆结石患者血浆白蛋白为28.1±1.5g/L、血小板6.1±2.5×109/L,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分别为30.9±1.4g/L和8.9±2.2×109/L(P〈0.05);随访3.12±3.23年,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死亡率为18.0%,高于无胆囊结石组的6.7%(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可加重肝细胞损害,对预后有不良影响,胆囊B超检查应列为常规并积极处理。

  • 标签: 肝硬化 胆结石 临床特征
  • 简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目的:评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DNA、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行肝移植术的连续病例7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HBVDNA和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81.9%(59/72)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有严重的活动性炎症(G3、c4级);43.1%(31/72)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DNA阴性,其中77.4%(24/31)的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3级。MELD评分、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而ALT、HBeAg和HBVDNA水平不能反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结论:持续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以及接受肝移植的主要原因,HBV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

  • 标签: 肝硬化 肝炎病毒 乙型 炎症
  • 简介: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HBVDNA、Child-Pugh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变化,评价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分为阿德福韦酯(ADV)组(5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观察2年.结果在治疗48周时,ADV组AST、ALT(62.6±28.5U/L、56.8±21.2U/L)明显低于对照组(92.6±42.5U/L、87.8±34.2U/L,P〈0.01),ALB、PTA(31.5±5.0g/L、47.4±8.5%)明显高于对照组(28.5±4.2g/L、37.5±6.5%,P〈0.01);ADV组HBVDNA水平、Child-Pugh评分、腹水发生率分别为3.8±1.1lgcopies/ml、7.0±1.8和35.8%,明显低于对照组6.6±1.8lgcopies/ml、10.1±2.3和79.3%(P〈0.01);在治疗96周时,ADV组AST、ALT、TBil、GLO明显低于对照组,ALB、PT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DV组HBVDNA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腹水、慢性肝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0.0%、12.0%和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37.5%和29.2%(P〈0.05或P〈0.01).ADV组病死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明显抑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的复制,改善其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 标签: 失代偿期肝硬化 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生存期和死亡原因的影响.方法在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患者中,20例曾接受过抗病毒治疗,40例未曾抗病毒治疗.结果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年龄、肝炎病程和肝功能分级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患者肝硬化病程分别为62.5±41.1月和30.5±45.0月(P〈0.05),3年生存率为75.0%和37.5%(P〈0.01),但在5年、7年和9年生存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提高3年生存率,但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核苷(酸)类似物 死亡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对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行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入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治疗后第2周、4周和8周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天治疗组全部患者(100%)乏力、纳差症状改善,而对照组只有1例(4.0%)改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8wk,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ALB水平分别为35.2±8.5g/L和25.8±7.8g/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TA分别为45.7±10.3%和37.9±11.8%,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ALT、AST、TBIL在两组间变化不明显.随访两组AFP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失代偿期肝硬化 脐带血干细胞 细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