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惠州地区居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并探讨预后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5例GIST患者病案资料(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免疫组化),随访登记患者的生存时间,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GIST患者主要有血便、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其中血便102例(61.82%),腹痛117例(70.91%),腹胀141例(85.45%),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cm11例(6.67%),2~5cm55例(33.33%),5.1~10.0cm53例(32.12%),〉10cm46例(27.87%)。核分裂像/50HPF:≤5个138例(83.64%),6~10个15例(9.09%),〉10个12例(7.27%)。CD117阳性155例(93.94%),CD34阳性132例(80.00%),SMA阳性65例(39.39%),S-100阳性13例(7.88%)。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10cm12例,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最小.结直肠间质瘤Fletcher分级最高.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肿瘤直径、Fletcher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随访151例(91.52%)患者,其中复诊随访36例,电话随访98例,家访17例,其中6例死于其他疾病,4例意外(自杀、车祸),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5%、72.02%和66.98%,平均生存时间为(23.3711.51)月。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年龄、Fletcher分级、13服IM治疗均是GIST患者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胀,免疫组化可作为临床诊断GIST的常用指标,Fletcher分级评估患者预后.13服IM靶向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生存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癌性上消化道梗阻镜下化疗作为晚期癌病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因有晚期转移而丧失手术机会或高龄、疾病等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全身化疗及放疗的癌性上消化道梗阻行内镜下5一氟脲嘧啶加丝裂霉素局部化疗的资料。结果87.5%的病人梗阻症状改善,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镜下局部化疗将化疗药直接注入肿瘤内,使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癌组织坏死脱落,有效地襞解症状,减轻痛苦,改善生存期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且方法简单,无严重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癌性上消化道梗阻镜 化疗 病例 症状
  • 简介: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型的构成状况及HBVP区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10月送检的740份HBV感染者血清,采用ABI基因测序仪检测HBV耐药位和基因型,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40例HBV感染者中,检出HBVB基因型40例(5.41%),C基因型695例(93.92%),D基因型5例(0.68%);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耐药明确相关的位突变377例(50.95%),其中195例(51.72%)患者既往有明确的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史,在这195例发生耐药的患者中,B基因型12例,C基因型183例,两基因型间耐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他们中包括CHB患者118例,肝硬化患者77例,主要耐药变异模式为M204V+L180M、M204I、M204I+L180M和A181V,两组间ALT、HBVDNA载量和主要耐药变异模式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HBVDNA载量是影响NA耐药的相关因素(x2=0.496,P〈0.001),但耐药与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CHB或肝硬化)和ALT水平无显著性相关;此外,本文还检出多处未知变异位,如rt64、rt126、rt178和rt129等。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的使用将伴随病毒变异的发生,其耐药基因变异位具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动态监测HBVDNA载量对早期发现耐药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突变 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和-308位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清TNF-α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TNF-α-238和-308位基因多态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TNF-α-238G/G、G/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4.7%和15.3%,-308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6.8%、22.7%和0.5%;TNF-α-238G/A基因型患者血清TNF-α水平低于G/G基因型(201.2±36.3pg/ml对215.7±34.7pg/ml,x^2=4.355,P=0.037),-308G/A基因型TNF-α水平高于G/G基因型(234.6±37.5pg/ml对207.4±32.3pg/ml,x^2=14.653,P〈0.001)。结论TNF-α-238G/G或-308G/A基因型患者血清TNF-α水平相对较高。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我院于2002年3月开始对硬膜外一穿刺置双导管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研制成的硬膜外置双导管穿刺针,是在传统(Tuohy)硬膜外穿刺针基础上研制而成。其结构简单,由针体、针管、针芯组成。经体外模拟试验成功后,并于4月应用于临床,获得了临床麻醉满意效果。操作方法与传统针大致相同,可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的椎体任一间隙置双导管(同向、反向),推注药物,实施麻醉。本文介绍硬膜外置双导管穿刺针一穿刺,同向置双管用于胸腹手术麻醉的应用体会。

  • 标签: 硬膜外置双导管穿刺针 胸腹手术 麻醉效果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硬膜外麻醉
  • 简介:背景:胰腺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光动力疗法(PD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肿瘤治疗手段。目前关于PDT在体内靶向治疗胰腺癌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以量子-RGD(QDs-RGD)探针为光敏剂的PDT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移植瘤裸鼠的治疗效应。方法:合成QDs-RGD探针,制备胰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术观察QDs-RGD、QDs探针注射入模型裸鼠体内1、5、10、24h后的显影情况。取40只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单纯光照组(激光630nm,120J/cm2,持续照射20min);PDT组(QDs-RGD0.5nmol+激光照射);吉西他滨组(吉西他滨50mg/kg);联合治疗组(QDs-RGD0.5nmol+激光照射+吉西他滨50mg/kg)。第18d处死全部裸鼠,取出瘤体,称重并测量体积,计算抑瘤率。结果:QDs-RGD注射1h后,肿瘤显影逐渐清晰,注射5h后显影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弱。QDs于瘤体附近的聚集浓度明显低于QDs-RGD,注射10h后肿瘤部位已无显影。PDT组、吉西他滨组和联合治疗组的瘤重、瘤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光照组(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又显著低于PDT组和吉西他滨组(P<0.05);对照组与单纯光照组间、PDT组与吉西他滨组间瘤重、瘤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吉西他滨组、PDT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0.5%、43.5%、37.1%。结论:以QDs-RGD探针为光敏剂的PDT联合吉西他滨能明显抑制裸鼠体内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为临床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标签: 胰腺肿瘤 光化学疗法 量子点 RGD序列 吉西他滨
  • 简介:目的了解HBV逆转录酶区M204位单独突变患者与逆转录酶区M204+A181T联合突变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对发生HBV逆转录酶区M204位单独突变与逆转录酶区M204+A181T联合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HBVDNA和ALT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所有患者的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逆转录酶区M204位单独突变与逆转录酶区M204+A181T联合突变患者比,后者不会造成HBsAg和HBVDNA水平的下降(P值分别为0.3020和0.5917),也不会引起ALT(P=0.8001)的升高。此外,在核苷(酸)类药物应用方面,前者中单用拉米夫定的比例最高(41.38%),后者中由拉米夫定换用阿德福韦的比例最高(34.15%)。结论rtM204位单独突变与rtM204+rtA181T突变患者引起突变的核苷(酸)类药物使用情况有所不同,但两组病毒学指标的水平无明显的差异。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P基因 变异
  • 简介:随着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如何进一步规范医嘱的执行,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强化法律意识是我们护理人员的新课题。从2002年8月起我院开始使用输液卡的配液人及输液人签名制度。现将设计过程及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输液卡 配液 护理人员 医嘱 医疗纠纷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简介:我们1993~2003年10年间,经临床、内镜与病理确诊胃癌312例,其中268例已经手术治疗,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260例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 病理学 肿瘤 胃窦 胃底
  • 简介:肠套叠系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一般认为发病与肠痉挛及肠管蠕动紊乱有关,80%发生于2岁以下,男比女多2~3倍,现将我院近年来经治疗的资料完整的小儿肠套叠50例分析如下。

  • 标签: 小儿 肠套叠 急腹症 发病机理 肠痉挛 病例分析
  • 简介:为探讨昆明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t,PU)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1973年12月至2000年12月间胃镜检查的80517例经确诊为PU的8398例,分别以其发病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并发症的关系进行了胃镜分析和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胃镜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 消化性溃疡 并发症 结果报告 发病
  • 简介:作者对23例已确诊的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血管畸形是小肠出血的前3位病因,分虽占39.13%,21.74%,17.39%;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肿瘤有较大的价值,核素扫描适应小肠憩室出血,推进式小肠镜适应空肠上部病变;对剖腹探查不能发现病灶的病例,术中内镜会有所收获。

  • 标签: 小肠出血 肿瘤 核素扫描 小肠憩室 选择性动脉造影 血管畸形
  • 简介:目的通过对26082例胃镜结果进行分析,寻找上消化道疾病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以期能够更好地防治该类疾病。方法系用回顾性总结、归纳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详见附表资料。结论本项研究验证了胃镜检查的广泛适应性和安全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情况,检出的上消化道疾病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另外,在胃镜检查中,要注意不同部位、多种疾病的诊断。

  • 标签: 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疾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HC)临床特点,为PH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10例PHC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0%以上的患者以非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就诊,12.26%因并发症、合并症或转移症状就诊,3.55%因体检异常就诊;在有病理诊断的病例中,肝细胞癌占70.7%(29/41);HBV感染率为81.61%,男性高于女性(P〈O.01);AFP阳性率为70.5%,HBV感染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HBV感染者(P〈0.01);2.9%具有血吸虫病史,33.23%有嗜烟、酒史;4.52%具有PHC家族史。结论HBV感染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嗜酒、吸烟及血吸虫病等也可能是肝癌的风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所在;定期对健康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B超、AFP等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肝癌生存率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甲胎蛋白 临床特点
  • 简介:本组153例中男71例,女82例,年龄50~92岁,平均年龄68.2岁,患者从发病到超声检查时间为0.5h~10天,多数在3天以内,仪器使用德国西门子Prima超声诊断仪和美国惠普HPImagePoint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多数患者不需特殊准备,随到随查。部分需要空腹或膀胱充盈的患者嘱其下午或次展做好准备再查。检查时根据腹痛情况对其腹部相应脏器进行多方位扫查,尤以疼痛部位为重点扫查区域。

  • 标签: 老年人 患者 急诊 超声诊断仪 准备 膀胱充盈
  • 简介:总结分析1990~1998年我科所做的急腹症手术,发现44例术前不同程度被误诊误治或延诊延治。为吸取教训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急腹症 误诊 误治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