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相为固定相,以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黄芩苷在0.272~1.36ug范围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Y=4891.5X-66.2,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8.9%,RSD为2.5%。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HPLC对黄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标签: HPLC, 三黄片,黄芩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3DCT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MPR、SSD、MIP及VRT图像,分析各种成像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MPR及3DCT可发现及多方位观察骨病变。结论螺旋CT维及多平面重建综合应用是诊断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病变 螺旋CT 重建
  • 简介: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肾脏清除能力下降会使NT—proBNP水平增高,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也会对NT—proBNP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在心衰伴有慢性。肾脏病时,临床上需对诊断的截断值进行相应调整。慢性肾脏病4期后,诊断急性心衰的截断值需要上调30%-50%。骆雷鸣教授指出:“作为一个整合型的标志物,NT—proBNP既反映心功能也反映肾功能,但它与心功能的关联更为密切。治疗过程中,NT—proBNP水平下降是心衰治疗成功的关键,而当心衰合并慢性。肾脏病治疗时,

  • 标签: NT-PROBNP 心力衰竭 慢性肾脏病 急性心衰 诊疗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4岁,主因"间断胸闷憋气半个月,加重1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半个月夜间饱食后出现胸闷、憋气、伴出汗、不能平卧,自服"速效救心丸"后症状逐渐缓解,持续约20min,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给予扩冠、利尿、改善循环后好转出院,出院当日再次出现胸闷憋气不能平卧,于我院急诊就诊,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8年,高血压史1年。

  • 标签: 右位心 冠状血管造影术 左右转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糖尿病
  • 简介:近年来,实时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许多研究已证明RT3DE可实时采集、快速成像、同步显示二尖瓣的立体解剖结构,尤其是维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不受患者体位、肺内气体等因素影响,对二尖瓣立体结构的显示明显优于二维TEE[1].目前,RT3DE已成为指导二尖瓣外科手术及导管介入治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2].

  • 标签: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形态 导管介入治疗 立体结构
  • 简介:目的了解某医院心血管外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方便抽样某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出院患者中的19025例,其中确诊医院感染553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553例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数据,具体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情况、手术情况、入住ICU的时间等。结果5年间共有553例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43例(62%),女性210例(38%),年龄1~52岁,其中60岁以上77例(13.9%)。住院期间发生抢救119例(21.5%)、手术467例(84.4%)、输血447例(80.8%)、透析57例(10.3%)。入住ICU的时间为4.0(2.0~9.0)d,其中≥5d的患者276例(49.9%)。住院期间平均最高体温(38.85±0.68)℃,其中最高体温≥39.0℃患者248例(44.8%)。术前应用第代头孢菌素309例(55.9%),术后应用抗生素种类为2.0(1.0~3.0)种。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7.0(5.0~8.5)d,其中≥7d患者284例(51.4%);白蛋白<40g/L患者314例(56.8%);红细胞比容<0.40患者272例(49.2%)。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依次是肺部感染(43.6%)、上呼吸道感染(30.0%)和血流感染(25.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术前应用第代头孢菌素为血流感染的保护因素,年龄≥60岁、入住ICU时间≥5d、住院期间最高体温≥39.0℃、白蛋白<40g/L、红细胞比容<0.40、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d为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期间输血为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入住ICU时间≥5d、住院期间透析、住院期间手术、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d、术后使用抗生素数目≥3种为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外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众多,医务工作者可以采取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生理功能的改善、减少入住ICU时间、减少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和合理使用抗生

  • 标签: 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危险因素 心血管外科
  • 简介:目的研究上海某甲专科医院心内科代表性病种(心律失常、冠心病)的无效入院及无效住院日比率,探讨发生原因及降低无效入院和无效住院日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个病种1182份病案,利用AEP入院和住院日适宜性评价标准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2个病种入院无效率为7.11%,住院日无效率为18.41%。发生无效入院的主要原因是低水平诊疗;发生无效住院日的主要原因为超常规续观、出院不及时、等待手术、等待检查。经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是否进行介入治疗、住院天数、住院日是否为休息日、住院日所处诊疗阶段对无效住院日发生与否有显著影响。结论通过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优化医院内部服务流程和资源配置,缩短候检及出检时间;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完善内部不良事件报告和预警机制,可有效减少无效住院日的发生。

  • 标签: 病种 入院及住院日适宜性评价 无效入院 无效住院日 影响因素
  • 简介:患者男,53岁,因突发失语伴双下肢麻木、乏力,于2016年1月2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失语10min,伴双下肢麻木,不能行走,20余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DSA显示为左侧MCA狭窄,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三干型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利用维固定原理设计一种骨折复位器,在术中协助骨折复位并起临时固定作用,防止在骨折固定手术中再次移位,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方法选择1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患者,术中利用设计骨折复位器协助复位,同时对骨折临时固定。结果通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使用骨折复位器协助骨折复位同时临时固定后,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二者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复位时,选用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器对骨折进行复位和临时固定,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克氏针临时固定,避免了反复操作带来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

  • 标签: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骨折复位器 复位 临时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适形剂量递增放疗至74GY联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以及患者是否从中受益。方法22例没有手术切除的III期患者入组,放疗第1天开始化疗,放疗期间予同期化疗2周期,放疗结束后继续巩固化疗2周期。化疗方案全部采用TP方案(泰素135-175mg/m2,卡铂AUC=5~6,3~4周为一周期)。维适形放疗剂量递增至64-74GY(2GY/次/日,5次/周),以出现3级或以上的放射急性反应为限制剂量递增的标准。结果20例(91%)患者放疗剂量安全递增到74GY,有19例(87%)患者至少完成3周期化疗。总有效率70%(14/20),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5%,50%。3/4级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15%(3/20。其中2例放射性肺炎,1例放射性食管炎)。结论维适形放疗剂量递增至74GY联合化疗治疗是可行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和可接受的毒副反应,期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剂量递增,化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