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主支架加预埋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手术安全性.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支架加预埋球囊术进行治疗.依据研究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特点,选取行单导丝保护的60例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myocardialperfusion,TMP)血流分级等.结果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84%和85.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1.1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研究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98%(6/86)vs.31.75%(20/63)P<0.05];TIMI血流分级、TMP血流分级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支架加预埋球囊可提高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血运重建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 标签: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简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前降多数完全闭塞,此时对角对于患者心功能维护非常重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若引起对角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对角的保护非常重要。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51岁,主因"突发胸痛伴双上肢酸胀感3h"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近中段可见70%~90%弥漫狭窄,第一对角支开口至近段可见80%弥漫狭窄;

  • 标签: 心肌梗死患者 完全闭塞 冠脉介入术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束传导阻滞(BBB)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1999~2006年收治并发BBB的AMI者共24例作为研究组(A组),以同期收住的无BBB的AMI者共111例作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等超声检测指标以及两组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特点。结果A组EF、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均下降,泵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近期住院死亡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并BBB者心脏机械功能受损较严重,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近期住院死亡率较高,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束支传导阻滞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 简介:左束阻滞伴电轴左偏在临床并不少见,心电图表现是否能确定左束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作者近遇1例交替性左束阻滞伴显著电轴左偏,从心电图表现的正常QRS形态与左束阻滞QRS形态进行比较,给予该种类形的心电图提供1个较为直观的心电图鉴别指标.

  • 标签: 左束支阻滞 电轴左偏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病率日趋增高。心电图上的束(分支)传导阻滞颇为常见,其病因不易即刻判明。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住院的1749例患者中发现双束阻滞72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双束支阻滞 传导阻滞 心室内 老龄化社会 心血管病 发病率
  • 简介:目的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观察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无右束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4例(对照组)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LVEF和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CK峰值1530±1069U/LCK-MB峰值239±165U/L明显高于对照组956±713U/L117.1±60.6U/L,P<0.01.观察组Killip平均级别(2.55±0.95)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82),P<0.01.观察组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0%,明显高于对照组3.8%P均<0.01.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30%显著高于对照组7.1%,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危险,预后不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患者男性,59岁。因活动后气短憋气7年,加重7天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115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90/60mmHg。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干湿性啰音,心律75次/分,律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收缩期Ⅱ/Ⅵ级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收缩期Ⅱ/Ⅵ级舒张期杂音,三尖瓣听诊区可闻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查超声心动图示:肺栓塞,三尖瓣大量返流。肺动脉压约100mmHg,右心功能减低。心电图记录于发病当天,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右束支阻滞 交替性 舒张期杂音 心电图记录 肺听诊
  • 简介:目的:探讨左回旋动脉阻塞相关的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6例冠状动脉左回旋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分为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4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预后。结果: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血清肌酐水平[(80±23)/μmmol/L比(100±30)μmmol/L],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7%比18.8%,P〈0.05)、有创呼吸机使用(1.9%比15.6%)、缺血性二尖瓣返流(13.0%比40.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0比9.4%),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比例(7.4%比28.1%,P〈0.05)显著升高,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46±4)mm比(48±5)mm]显著扩大(P〈0.05或〈0.01)。STEMI组三血管病变显著低于NSTEMI组(46.9%比72.2%,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3.1%比0%,P〉0.05)。结论:左回旋动脉阻塞相关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功能差,这可能与左冠状动脉优势型较多有关。

  • 标签: 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患者男,83岁.因长期饮酒出现上腹部灼热不适,突然黑便来院就诊.体检:T36.5℃,P74次/min,BP125/75-mmHg,R17次/min,神志清,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性罗音.各瓣膜听诊未闻病理性杂音,肾功能不全,尿量少.

  • 标签: 房早 室内差异传导 左束支阻滞型 心电图 窦性心律
  • 简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在2012年4月19日发表了一项关于老年多冠脉病变患者血管重建策略疗效研究的结果。该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对于不需要急诊治疗的多冠脉病变的老年患者,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长于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患者(NEnglJMed,2012,366:1467—1476)。

  • 标签: 多支冠脉病变 老年患者 血管重建 疗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经皮冠脉介入
  • 简介: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预后.方法将我院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24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阻滞和单纯性RBBB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AMI伴发RBBB26例,占10.8%,与不伴RBBB比较,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短暂性RBBB为11.1%,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vs88.9%,P<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 再灌注治疗
  • 简介:冠心病三病变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效果影响较大,我们对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了解国人冠脉三病变与易患因素之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997~2000年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共147例.其中观察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65.40±7.32;对照组95例,男81例,女14例,年龄60.92士10.46.将上述患者按累及的冠脉支数分为2组,即三病变和对照组(单和双).1.2.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标准:冠心病的诊断参考1997年WHO标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左右冠状动脉均行多体位角度照射,部位包括正侧位;至少2个正交投射体位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按病变支数分为单和双病变和三病变.

  • 标签: 冠心病 三支病变 易患因素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aVR导联抬高幅度对冠状动脉左主干/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6例NSTE-ACS患者的体表心电图QRS波宽度aVR导联ST段抬高幅度,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研究其对诊断左主干/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相关性.结果QRS波宽度aVR导联ST段抬高是左主干/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9.04(95%CI,4.88~16.7)、7.10(95%CI,4.91~76.2);QRS间期≥90ms和aVR导联ST段抬高≥0.5mm预测左主干/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76%88%、86%.结论QRS波增宽aVR导联ST段抬高是NSTE-ACS患者左主干/三病变较为灵敏的预测因子.

  • 标签: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左主干 三支病变 QRS波宽度 AVR导联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AIRBBB与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方法对105例常规ECG的V1导联呈rSr'型的患者,进行3个不同层面的胸导联ECG与VCG记录,得出两者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AIRBBB与假性RBBB在ECG特征上,当V1导联有r''''时,SI、v5相对增宽≥0.05s,最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在VCG的特征上,AIRBBB37例,3个层面横面终末向量均在右后、右后跨右前为主,终末延缓时限为30ms-60ms。假性RBBB67例,3个层面终末向量除1例呈右前附加环外,右前、右后均无典型附加环。终末延缓时限均<30ms。结论当V1导联呈rSr',SI、v5时限相对增宽≥0.5s时有利于AIRBBB的诊断。VCG特征为:(1)QRS环时限<0.12s,(2)附加环多在右后或不典型,(3)终末传导延缓时限≥30ms,可作为AIRBBB与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非典型不完全性有束支阻滞 鉴别诊断 假性右束支阻滞 终末向量 心电图
  • 简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脑侧循环的代偿情况不同。因此,及早判断出脑侧循环的代偿情况,可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预后做出合理的评估并指导治疗。目前,常用的评估脑侧循环的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但TCD、MRA和CTA对于脑侧代偿的评价,主要局限在wmis环水平,对于颅内经软脑膜血管代偿情况的反映局限性很大。

  • 标签: 卒中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生物学标记 胆红素
  • 简介:目的评价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脉侧循环对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60例并成功开通靶血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Rentrop方法评价侧循环情况,有侧循环组16例,无侧循环组4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4h、7d抽取静脉血行NT-proBNP检查,术后7d、30d应用心脏彩超评价心功能情况.结果STEMI患者急诊PCI后有侧循环组24h和7d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侧循环组[988.0(628.2~1658.0)pg/ml比3023.0(1947.5~4935.5)pg/ml,832.0(501.7~1062.0)pg/ml比2219.0(1149.0~3445.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Killip分级≥2级的比例为6.2%比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彩超结果比较,PCI术后7d有侧循环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无侧循环组[(53.4±7.1)%比(47.1±8.4)%,P<0.05];术后30d门诊随访心脏彩超结果有侧循环组LVEF依然高于无侧循环组[(56.3±6.9)%比(49.5±8.9)%,P<0.05].结论早期开放的侧循环可降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NT-ProBNP水平并且对心功能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侧支循环 N端脑钠肽前体 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