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1 个结果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内的螺旋形细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on和Marshall首次在人胃粘膜结构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这种细菌,称弯曲菌样微生物,当时认为该菌与胃幽门部炎症有密切关系,故又称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1989年goodwin建议改为幽门螺杆菌,得到公认,通过20余年的研究发现,该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等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研究进展 螺旋形细菌 流行病学
  • 简介:甲状腺外科领域近十几年来最为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手术的微创化及美容化,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能量器械的应用,对手术切口选择的隐匿性及创面的最小化也越来越得到很高的体现和改善。本研究详细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种甲状腺微创化及美容化手术,并分析了各种术式的原理、优势及并发症等特点。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微创 美容
  • 简介:2001年和2002年,三宗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结果一经发表,我们对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HRT)风险和效益的认识就焕然一新了,相应地,国家级咨询机构也颁布了新的HRT使用指导。有许多临床相关问题仍有待解答,但令人头痛的是,新近试验的结果使我们在试验设计方面面临更多难题。

  • 标签: 激素替代疗法 HRT 肺栓塞 卵巢癌
  • 简介:目的冠心病抗凝治疗的策略选择始终是研究热点。虽然已有较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围绕不同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但结果仍然不尽统一。本文针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索、低分子肝索、比伐卢定及磺达肝癸钠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获益及安全性的新进进行综述。

  • 标签: 抗凝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冠心病 PCI
  • 简介: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并伴有焦虑、沮丧、自杀意念、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睡眠不良等心理和生理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据此推算我国约有3600万抑郁患者。且女性患病率高,约为男性的二倍。抑郁患者的自杀率约为20%,该症还易复发,复发率在30%以上。抑郁症已成为当今世界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二大杀手。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或因为面子观念,又加之相关医疗人才与机构的缺乏,导致大多数患者都未能得到医治。

  • 标签: 非精神类药物 治疗 抑郁症 中药 舒血宁 维生素B
  • 简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持续肠道感染、肠黏膜屏障缺损、肠黏膜免疫调节异常、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发生过程[1-4]。本文将阐述IBD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为更好了解IBD发病过程和临床治疗提供新认识。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免疫 发病机制
  • 简介:虽然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和化疗药物不断地面世,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过去25年中,5年存活率仅从3%升到4%。大多数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多为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影像检查和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常用来诊断胰腺癌和判断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基因和蛋白组的发展,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标志物。本综述回顾2009、2010年美国肿瘤学会年会(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ASCO)提出的一些关于胰腺癌检测的新肿瘤标志物。

  • 标签: 胰腺癌患者 癌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 5年存活率 影像学检查 化疗药物
  • 简介: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与女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动脉源性脑缺血后应用中等量口服抗凝剂与阿司匹林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3年的叶酸补充治疗对FACIT试验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抗髓鞘抗体与多发性硬化病情的进展缺乏相关性

  • 标签: 神经内科 随机对照试验 丁香 补充治疗 心血管事件 口服抗凝剂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胃肠功能紊乱性疾患。其病因复杂,现有研究认为与精神、心理、饮食、感染、药物等关系密切。其发病机理亦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脑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作用、肠道动力学异常、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国内外较一致的观点认为IBS是在特殊的基质基础上,以精神、免疫、内分泌系统为中介,以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为扳机而触发的心身疾病,被公认为了解得最差的疾病之一。I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而无特异性。用解剖、生化或组织检查结果难以解释,故增加了临床诊治的难度。现就近年来IBS诊治的新进作一概述。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IBS) 临床诊治 社会心理因素 肠道动力学异常 免疫异常 胃肠激素
  • 简介:本文综述狼疮性肾炎的免疫抑制治疗进展.狼疮性肾炎的免疫抑制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其治疗方案亦不同,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来氟米特、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A、他克莫司、咪唑立宾等),新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信号分子、细胞受体阻断剂、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阻滞剂,以及新的治疗方案如多靶点治疗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免疫抑制剂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患病率高,致残率和复发率也高。一组12679例脑梗死病例中,病残者5776例(84.1%),复发者4120例(60%)^[1]。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至今仍不能达到明显效果;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已经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热点。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超早期溶栓治疗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一种根本性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治疗 研究
  • 简介:气道疾病仍然在医院呼吸内科医师的工作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也在家庭医师所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关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许多研究都涉及到基础的病理生理学,其中也包括遗传。本文仅向非专业人员介绍这两种疾病的重要进展,包括现状和展望。

  • 标签: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气道疾病 治疗 COPD 呼吸系统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众多。由于COPD的肺部损害呈慢性进展,当出现临床表现时病情常常已经不可逆转。COPD病情的进展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世界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COPD,目前COPD在全球已成为第四位的致死原因,COPD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诊断治疗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患病人数 慢性进展 肺部损害
  • 简介:<正>近十年来,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最为热门的,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随着各种神经介入影像技术,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日趋成熟,其诊治技术不断更新,治疗规模不断扩大,治疗效果日臻完好。本文就颅内动脉瘤血管内诊治的新进叙述如下:1神经介入影像技术的进展随着X线机器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继应用了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且出现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和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大大提高了病人治疗的安全性和医生的信心。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栓塞材料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介入 动脉瘤破裂
  • 简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而受到世界范围重视的疾病,它主要发生在老年.据1965~1998年监测,美国冠心病、中风的病死率逐年下降(分别降低59%及64%),但COPD的病死率却上升达163%,COPD已成为美国第4位的死亡原因.在亚太地区,根据COPD发病率估计模型推算,3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为6.3%.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调查,15岁以上农村人口COPD患病率约为3%,4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更高.因此COPD被认为是一公共卫生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 标签: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糖皮质激素 肺减容手术 肺功能检查 支气管扩张剂
  • 简介: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临床急腹症之一,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尽管多数病例属轻型,但约2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病死率高达10%-30%。因此,及早对AP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有助于预测SAP的发生,尽早启动积极的监护和治疗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现汇集既往常用的AP严重程度预测方法及近年制定的一些新的评估方法,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预测 轻症急性胰腺炎 评估方法 SAP 急腹症
  • 简介:近年来,严重耐多药结核病(extensively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XDR-TB)的流行与传播使本已严峻的全球结核病防治形势变得更为紧迫,引起了各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不安。严重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暴露了世界结核病控制措施的薄弱和不足,也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各国结核病防治专家正在追寻严重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认识其对人类的危害,并寻找控制其发生与发展的可能对策,

  • 标签: 耐多药结核病 结核病防治 DRUG 公共卫生 工作者 控制措
  • 简介: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具有转录后基因调控功能,广泛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发育及凋亡等生物过程,其表达失调可引起肿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存在异常表达,其在PTC侵袭性作用机制、临床诊断价值、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微小RNA 甲状腺乳头状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