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喉返神经监测在甲状腺癌术的运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20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喉返神经监测组(A组)100例(145根喉返神经),非喉返神经监测组(B组)100例(150根喉返神经).结果A组神经全程显露时间短于B组(10.5minvs15.3min,P<0.01);A组手术时间略短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5minvs82.3min,P>0.05);A、B组暂时性声带麻痹患者分别为5例、11例(P<0.05);A、B组永久性声带麻痹患者分别为1、0例(P>0.05).结论甲状腺癌手术运用神经监测技术有助于喉返神经的快速识别与保护,也可降低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的发生率.

  • 标签: 甲状腺癌 术中神经监测 神经麻痹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甲状旁腺组织保存的影响,为组织库规范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的散发甲状旁腺腺瘤组织共22例标本,所有标本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1例标本用传统液氮法保存(A组),另11例标本用RNAlater保存(B组),分别提取组织总RNA,测定OD260/OD280值;进行RNA质量评价,琼脂凝胶电泳判断RNA完整性;分别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情况.结果在RNA的提取纯度和浓度及RNA完整性方面对比2组标本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RNAlater在保存RNA和预防RNA降解方面和传统液氮法相比无明显差异,但RNAlater保存法对于长期保存组织标本方面优于传统液氮法.

  • 标签: 甲状旁腺腺瘤 RNAlater 降解 Β-ACTIN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日益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炔病凸显。胃肠道疾病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而内镜技术及内镜诊疗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及常规的上消化道胃镜及结肠镜由于镜子长度的限制和肠管呈盘曲折叠式排列只能到达近端小肠和远端结肠。

  • 标签: 双气囊小肠镜 老年人 小肠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histidinetriadgene,FHI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及其配对癌旁组织(non-carcerousepithelium,NCE)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PTC及相对应NCE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TCFHIT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5.0%(27/60),明显低于NCE100.0%(60/60),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PTCFHIT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病理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IT基因转录表达异常可能为一重要的分子改变参与了PTC的发展及演变,可望成为PTC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缺失
  • 简介: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小组,对婴幼儿门诊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查找护理质量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果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2.08%下降至实施后6.48%(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降低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提高患儿输液的安全性.

  • 标签: 品管圈 婴幼儿 静脉外渗
  • 简介: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置管冲洗脓腔治疗肺脓肿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共对32例肺脓肿患者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下,采用经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定时冲洗肺脓肿脓腔,严密观察病情,并做好导管的护理和患者的心理护理.结果本组患者30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18~32d治愈出院,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后放弃治疗出院,电话随访得知患者已经死亡.所有治愈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结论经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进行冲洗肺脓肿脓腔,操作方法方便、安全、创伤小、费用低、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肺脓肿 治疗 护理
  • 简介:乳腺癌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目前主要的治疗是手术切除,术前常规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或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lymphnodedissection,ALND)以评估腋窝淋巴结(axillarylymphnode,ALN)转移情况。但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较高[1]。有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接受SLNB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4%~10%,接受ALND后的发生率为9%~41%[2-3]。淋巴水肿的发生主要是术中切断了引流上肢的淋巴管致淋巴回流障碍。基于外科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本文介绍一种可预防或减轻上肢淋巴水肿的新方法--腋窝反向制图(axillaryreversemapping,ARM),以减少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将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腋窝淋巴结清扫 前哨淋巴结活检 乳腺癌术 上肢淋巴水肿 mapping 乳腺癌患者
  • 简介: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Receptor,PPAR)-β/δ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表达水平和作用方式。方法3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组(5只)、高脂组(15只)和球囊损伤组(15只),后两组进一步分为6周、8周、10周组,每组5只。实时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用来检测PPARβ/δmRNA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WB)检测PPARβ/δ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兔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和IL-10的水平。结果高脂组和球囊损伤组的PPARβ/δ蛋白质和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此外,高脂组PPARβ/δ蛋白质水平在6-10周增加显著(P〈0.01),PPARβ/δmRNA在8-10周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6-8周组之间也有明显差异(P〈0.05)。PPARβ/δ蛋白质和mRNA水平在球囊损伤组各亚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而且,球囊损伤组PPARβ/δ的表达水平比同一时间点的高脂组明显增加(P〈0.01)。高脂组和球囊损伤组,血清TNF-α、IL-6、IL-8和IL-10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升。结论PPARβ/δ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 简介:HMGB1是一种DNA结合蛋白,主要起维持核小体结构、调节基因转录、复制、DNA修复等作用。最近,针对HMGB1功能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其对细胞的细胞外调节作用,HMGB1除在细胞核内存有活性外,它更有着细胞因子的功能。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越来越被视为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正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流行病学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冠心病作为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我国显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MGB1在缺血性心衰发生及发展起着多种重要作用。

  • 标签: HMGB1 缺血性心衰 综述
  • 简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患者最常见的死因,近年来MODS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及早诊断和规范、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治疗极大改善了MODS患者的预后。临床上MODS患者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科学理性的临床决策思维对MODS患者的合理诊治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医师应努力学习和充分灵活地运用辩证思维,为对MODS进行科学的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合理的思路。

  • 标签: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决策 辩证思维
  • 简介:B型脑钠肽是心室在容量或压力负荷下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临床试验证实,它可作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其血清浓度变化可以预测药物和器械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基于BNP生理作用开发的药物一奈西利肽,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失代偿期心衰的治疗,其短期疗效已由诸多临床试验证实,但能否改善远期预后以及对于失代偿期心衰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等方面,仍然受到质疑,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

  • 标签: B型脑钠肽 充血性心力衰竭 奈西利肽
  • 简介:老年患者由于各个脏器功能的衰退及合并慢性疾病,在以肺部感染和心、脑、肾等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等刺激下更易发生老年多器官衰竭(MOFE)。目前认为微循环障碍是导致MOFE最重要的基础机制,也是并发MOFE过程的核心环节。现代观点认为,对老年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微循环功能的监测及以微循环为靶点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治疗MOFE的新策略。

  • 标签: 老年多器官衰竭 微循环功能
  • 简介:目的:探究γδT细胞在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宿主早期天然免疫的作用。方法:建立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小鼠模型,分别设野生对照组、野生感染组、免疫球蛋白(Ig)G感染组、抗γδT细胞受体(TCR)感染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产白介素(IL)-17-γδT细胞在肺内的表达。应用抗γδTCR抗体耗竭小鼠体内γδT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肺内IL-17A、IL-17F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评估肺内细菌负荷以及病理改变。结果:①在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8h后,小鼠肺内产IL-17-γδT细胞的表达明显增加。②小鼠在感染8h后,抗γδTCR组小鼠肺内IL-17A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IgG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抗γδTCR组小鼠肺内IL-17F的mRNA和蛋白水平与IgG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升高:抗γδTCR组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分类提示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③小鼠在感染16h后,抗γδTCR组肺内细菌负荷仍明显存在,是IgG对照组的174倍.其病理提示炎症反应依然明显存在。结论:在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宿主天然免疫早期,γδT细胞是IL-17A的主要来源细胞,且起着协助病原菌清除的积极作用。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ΓΔT细胞 肺炎 天然免疫 白介素17
  • 简介:甲状腺术神经监测将功能学与解剖学紧密联系,了解神经电生理基础可辅助分析神经损伤原因、判读神经肌电信号.不仅用于定位和识别喉返神经,而且可用于预测声带功能,分析喉返神经损伤机制.然而,是否应用神经监测尚存争议,如何解读神经监测的价值,标准化操作与临床指南的意义,及国内外相关进展,将在本文中深入探讨.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临床指南 甲状腺术 甲状旁腺 解读 中国版
  • 简介:在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内皮受损及内皮功能失调不仅是始动因素之一,也是其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相关研究的分析来阐述内皮功能障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生发展及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72例乳腺癌患者Ki67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Ki67高低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评估其在选择新辅助化疗方案预测性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72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空芯针穿刺免疫组化检测其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相关病理因素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为Ⅲ期以及肿瘤直径>2cm者,其组织的Ki67过表达(P<0.05),而年龄因素与Ki67表达无相关性(P>0.05)。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2%(61/72),Ki67的高表达患者对治疗敏感,化疗效果明显优于Ki67低表达患者(P<0.05);新辅助化疗可明显降低Ki67的阳性表达率(P<0.05);病理完全缓解组(pathologicalcompleteresponse,PCR)、临床完全缓解组(clinicalcompleteremission,CCR)、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组新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Ki67的阳性表达率。结论Ki67反映了乳腺癌患者的病理情况,并可预测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KI67 新辅助化疗 影响因素 KI67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invasive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specified,IDC-NOS)110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组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ALDH-1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组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组[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组相比,IMP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干细胞 乙醛脱氢酶-1 原发灶 淋巴结转移灶 ALDEHYDE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在早期脑挫裂伤患者诊断的意义。方法将105例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为脑挫裂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型颅脑损伤65例,重型颅脑损伤40例;将同时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95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排除神经系统疾病。采集两组研究对象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浓度。结果健康对照组、轻型颅脑损伤组和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分别为(0.10±0.03)μg/L、(1.11±0.43)μg/L和(2.60±0.63)μg/L,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脑挫裂伤诊断及评估伤情程度的辅助指标。

  • 标签: 血清S100B蛋白 脑挫裂伤 早期诊断
  • 简介: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六届中一法国际乳腺癌高级学术论坛将于2014年4月18日至4月19日在重庆举行。这是我国乳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本次大会将邀请法国、意大利、美国及国内乳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参会,将以专题讲座、大会报告、热点讨论等形式与国内学者展开学术交流讨论。我们衷心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踊跃参会,共同促进我国乳腺癌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山城四月,春意盎然,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我们期待与您相聚美丽山城,共享本次盛会!

  • 标签: 学术活动 乳腺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征文通知 论坛 国际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联合治疗7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