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股骨骨折内固定方法选择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126例股骨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梅花针、自动加压钢板、L-梯形加压钢板和交锁钉治疗股骨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结论:不同类型的骨折宜选择不同的固定方法,交锁钉固定较安全、可靠.

  • 标签: 股骨骨折 内固定 手术 临床资料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胃壁固定技术,再扩大胃造瘘口,置入更大直径胃造瘘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选择有PEG指征的60例患者,先行胃壁固定术,根据扩大胃造瘘口的术式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胃造瘘套件穿刺针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A组,采用5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B组,采用10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C组,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胃造瘘操作时间、患者术前1d与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的营养指标。结果A组及B组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C组术后出现造瘘口渗漏及造瘘口周围炎1例;三组实验操作时间比较,A组操作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及第14天营养指标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胃壁固定术,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直径的胃造瘘管经腹壁直接置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经胃造瘘管输注营养物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A组更安全、操作时间更短,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胃壁固定术 内镜 胃造瘘术 胃造瘘管
  • 简介: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266例(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8-20个月,265例在术后6—16W出现骨痂,肢体功能恢复正常。1例发生骨不连,二期更换髓内钉加植骨术后14月骨折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可靠,适合推广使用。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带锁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脊柱创伤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的压缩高度、伤椎Cobbs角、椎管占位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脊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治疗,采取切开减压椎弓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急性脊柱创伤 减压椎弓根内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实施不同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试验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各26例,观察比较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接近,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手术疗效优良23例(88.5%),术后并发症发生2例(7.7%);对照组手术疗效优良16例(61.5%),并发症发生8例(3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优于内固定术,体现在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推荐选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内固定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6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临床资料,均进行急诊手术,采用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3-6周均全部痊愈,其中28例恢复优,占77.8%,恢复良好6例,占16.7%,可1例,占2.8%,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术后1例患者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无针道感染、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第4周与第8周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闭合复位交叉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诊闭合复位 交叉经皮穿针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法复位支架外固定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问骨折外固定架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伤肢的功能康复进展程度、配合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制订个性化的护理康复计划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根据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评定患者自我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其效果。结果: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FIM评分分别为62.70±7.1、75.7±3.9、89.3±5.6分,对照组FIM评分分别为45.50±4.5、63.2±5.2、80.3±6.2分.实验组评分在相对应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外固定架术后患者的功能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系统性护理 肢体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选取8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所接收,将其均分两组,就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42)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n=42)的临床疗效展开探讨。结果从Harris关节评分优良率方面分析,对照组为76.19%,观察组为97.62%,实验差异经X2检验,证明P<0.05.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76%,23.80%,组间差异明显,经X2检验,证明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应用效果较好,在临床上有推广和普及的价值。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与普通解剖钢板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治疗效果,比较两种钢板生物力学优劣。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术剖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进行12个月随访,对比两组患者K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强度,分析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优劣。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6月、12月K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膝关节强度检查,研究组患者术后胫骨平台塌陷发生率3.13%显著低于对照组21.88%,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坚强,生物力学特性优于普通解剖钢板。结论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特性优于普通解剖钢板,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具有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多轴锁定钢板 普通解剖干板 生物力学
  • 简介: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有关。《护理技术)的课堂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的。

  • 标签: 护理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四年实施新法复苏,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儿、产科密切协作抢救946例高危新生儿与未实行新法复苏抢救的563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法组复苏成功率为95.2%,其中生后5分钟、10分钟分别为80.9%、14.4%;旧法组复苏成功率为76.9%,其中5分钟、10分钟分别为43.4%、50.1%.新法组仅需A步复苏者851例,B步35例,C步8例.ABC三步为894例,占94.5%.新法组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1.8%、31.7%.旧法组分别为84.5%、50.1%.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方面均有极显著差异(X2分别为115.7、74.5、50.3,P均<0.01).新法组窒息病死率为3.92%,旧法组为10.9%,丽组差异显著(X2=4.73,P<0.05).结论:新法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复苏 抢救 新生儿 窒息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对膝外翻畸形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膝外翻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5例(18膝)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查记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人工置换术治疗,手术均由髌旁内侧入路,选择性松解软组织,模具引导截骨,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假体安装。术后随访6~24个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疗效显著,是膝外翻畸形治疗有效途径。

  • 标签: 膝外翻 全膝关节置换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在急诊面部外伤与手术中应用整形美容外科处理方法,使患者面部功能和形态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方法:在急诊面部外伤处理中,应用整形外科学原则和技术治疗面部急诊外伤患者,做好对照与随访。结果:应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处理的38例患者伤口及创面均I期愈合,随访未发生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结论:在面部外伤的急诊处理中,整形美容外科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修复伤口、恢复面部功能及形态。

  • 标签: 面部外伤 整形 美容 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体会。方法:15例ARDS患者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时行机械通气,适当补液,加强抗感染,营养代谢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支持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结果:15例ARDS患者中11例病情迅速控制或好转,有效率73.8%(11/15),4例死亡26.7%(4/15)。结论:ARDS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手段,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采取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ARDS 临床资料 机械通气 抗生素
  • 简介: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颅脑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作16层螺旋CT颅脑扫描,对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分析急性颅脑创伤的CT影像表现、计算颅脑创伤病变的数量,分别就原始轴位图像、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原始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隐匿性的颅脑创伤病灶,回顾性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数量要多于原始轴位图像,但回顾性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就16层螺旋CT检查急性颅脑创伤而言.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能够明显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 标签: 颅脑创伤 16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技术(BP)对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方法:比较本院PICU16例危重患儿实施BP治疗后各器官的功能。结果: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全血白细胞计数、ESR和CRP各项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在BP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01);BP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BUN、尿量)、心肌酶谱(ALT、CK、CK-MB、LDH)、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OgrFiO2)均明显好转(P〈0.05);BP治疗前后机械通气参数(PIP、PEEP)无明显改变(P〉0.05),但Vt上升,P〈0.05。结论:血液净化技术对小儿MODS不侣有肾代替作用.而且有呼吸、循环、肝、酸碱和电解质内环境的平衡等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

  • 标签: 血液净化技术 小儿危重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器官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对于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134例患者,将所有膝关节骨创伤患者随机划分为关节镜微创治疗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显著高于对照组76.1%,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关节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临床效果理想,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治疗中应将该技术作为治疗该症的常规方法。

  • 标签: 关节镜微创技术 膝关节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在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以实施全面规范培训五项急救技术前后的408例和624例院前急救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事故现场抢救情况及效果。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从接到呼救电话到抵达事故现场所用的反应时间分别为(11.0±0.9)min、(10.4±1.3)min,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4.9&5.0,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4&2.45,P〈0.05)。结论:全面规范培训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可提高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好转率,减少死亡率。

  • 标签: 通气 止血 包扎 固定与搬运 严重创伤 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