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我科行致痛性操作240例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致痛性操作前喂糖水、操作中音乐疗法和操作后搂抱。比较两组新生不同时段疼痛评分、生理指标(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和哭声起止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生理指标和哭声起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喂糖水、音乐疗法和搂抱可以减轻新生的疼痛程度。

  • 标签: 护理干预 新生儿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71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均应用PICC治疗,观察组辅以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成功率、存活率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存活率及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与护理干预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中的应用效果肯定,可提高患儿置管成功率和成活率,同时提高其治疗期间舒适度。

  • 标签: PICC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 置管成功率 护理舒适度 存活率
  • 简介:目的:探讨新父母学堂对出院新生父母家庭照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其社区医院辖区的新生父母30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产妇孕产期采用新父母学堂对准父母进行家庭护理培训;对照组新生出院前采用传统的口头教育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新生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新生家庭护理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出院后7d回访患儿健康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新生父母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8.67%和94.67%,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明显(P〈0.05);观察组、对照组对新生家庭照护知识的掌握率分别是97.33%和7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7d回访,观察组、对照组新生不良情况发生率22.67%和4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父母对新生体重增长的满意度分别为96.67%和78.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父母学堂能够明显提高新生父母对护理的满意度,增强其对新生的家庭照护能力,预防各种新生疾病、促进新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父母学堂 新生儿 健康教育 家庭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体重管理护理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新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5月我院产科门诊建档的25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建档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产检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体重管理护理。比较两组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发症、分娩方式以及新生体重情况。结果观察组孕期体重增长值小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体重低于对照组,低体重、巨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早产儿、新生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重管理护理能够良好的控制初产妇孕期体重,减少并发症,促进自然分娩,并减少巨大和低体重的发生。

  • 标签: 体重管理护理 初产妇 分娩 新生儿体重
  • 简介: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分娩的112对母婴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母婴同室护理模式。观察2组产妇对新生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新生喂养情况及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新生护理知识掌握率、新生喂养优良率及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母婴同室模式,可增强产妇对新生的护理能力,改善新生喂养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

  • 标签: 产科护理 母婴同室 母乳喂养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有效缓解新生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进行足跟采血检验的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口中滴注葡萄糖溶液,研究组新生给予葡萄糖溶液吸吮后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采用新生疼痛评分量表(NIPS)和新生面部编码系统评分简表(NFCS)评估两组新生疼痛情况。结果:采血中及采血后研究组新生NIPS评分以及NF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足跟采血新生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有效缓解其足跟采血所至的疼痛刺激,减轻新生痛苦。

  • 标签: 早产儿 足跟采血 非营养性吸吮 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体位护理对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光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54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9例。A组采用仰卧位-俯卧位交替。B组采用仰卧位。比较光疗对两组新生间接胆红素、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结果光疗过程中(12h、36h),两组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时间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氧饱和度各指标的差异在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交换体位进行光疗不能缩短光疗时间,会增加护理负担,不推荐在光疗时变换新生体位。

  • 标签: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光疗 体位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危重新生桡动脉采血后有效的止血按压方法。方法将216例住院新生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80)、观察1组(n=56)、观察2组(n=80)。在桡动脉采血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按压止血,对照组在采血拔针后直接用胶布固定棉球,8min后取下棉球;观察1组在棉球上加用弹力绷带固定,5min后先取下弹力绷带,8rain后再取下棉球;观察2组弹力绷带使用同观察1组,8min后同时取下弹力绷带和棉球。观察3种按压方法患儿手部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按压止血效果。结果观察2组的按压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观察1组。结论新生桡动脉采血后采用3M弹力绷带加压固定8rain,止血安全有效。

  • 标签: 新生儿 桡动脉 采血 弹力绷带 止血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标准化系统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出生的足月新生4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27)和观察组(n=241)。对照组新生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标准化系统护理措施。记录2组新生经皮黄疸指数变化和生理性体质量变化,比较监护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新生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情况。结果2~6d时,观察组经皮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3~6d时,生理性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监护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9.0%。观察组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的住院率为8.7%,低于对照组的17.2%。结论早期标准化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新生胆红素水平,促进生理性体质量恢复,减少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率,提高监护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