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介导的耐药性及其协同耐药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引物特异性PCR结合测序检测qnrA阳性株及gyraseA和parC基因变异情况,Phe-Aag-β-Naphthylamine(PAβN)抑制试验识别外排机制介导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MIC值.结果QnrA阳性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gyraseA、parC基因变异或AcrAB-TolC外排泵等协同耐药机制存在与否与其关系密切.结论qnrA基因介导的耐药性存在协同机制,并加剧了qnrA阳性株的耐药性,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 标签: 喹诺酮类 质粒 耐药性 细菌 序列分析 DNA 克隆 分子
  • 简介:目的测定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协同抗菌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微量稀释法测定Ecg、Egcg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MRSA作用;以RT-PCR技术检测Ecg和Egcg对自溶酶基因lytM和lgrA表达的影响;以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Egcg对MRSA的PBP2a蛋白表达的影响;测定Ecg和Egcg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情况,并与他唑巴坦的抑酶作用进行比较。结果50mg/L的Ecg/Egcg均能增强苯唑西林、头孢拉啶、头孢呋辛和美罗培南对MRSA的抗菌作用,并以与美罗培南的协同作用最强;且Ecg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效果比Egcg明显。随着Ecg和Egcg浓度的增高,MRSA的lytM、lgrA基因表达上调,同时Egcg可使MRSA-2菌PBP2a蛋白表达下调。浓度为256mg/L的他唑巴坦可完全抑制金葡菌的β内酰胺酶,而Egcg/Ecg对金葡菌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很微弱。结论Ecg/Egcg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的协同作用是由于Ecg/Egcg在抑制PBP2a的表达下调的同时使自溶酶lytM和lgrA基因的表达上调,导致自溶酶分泌增多,促使对细菌黏肽水解增加,从而协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抗菌 机制
  • 简介:目的按照不同原发病及年龄分层统计、分析血液病患者血培养分离菌分布和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血液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血培养标本的结果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送检1695份血培养标本,阳性标本302份,阳性率为17.8%,分离到113株革兰阳性菌(37.4%),170株革兰阴性菌(56.3%),19株真菌(6.3%)。血培养阳性率最高的原发病是骨髓瘤(26.5%),其次是白血病(24.3%)。年龄分组中60~80岁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17.9%,〈60岁阳性率为17.8%。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80岁,阳性率为39.5%。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属居首,革兰阴性菌中肠杆菌科细菌最多。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有较高的敏感率,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替坦有较高的敏感率。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对青霉素G均有较高耐药率。结论1695份血液科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在血流感染中占多数。血培养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而检出原发病最多为骨髓瘤;60~80岁患者比率最高。对不同原发病、年龄分层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和敏感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血培养 原发病 年龄分层 耐药性 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