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kurtosisimaging,DKI)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定量参数反映直肠癌组织学特性的优劣。方法:20例直肠癌患者及23例健康志愿者经过3.0T磁共振DKI扫描。扫描参数:采用5个b值(b=0、500、1000、1500、2000s/mm2),扩散敏感梯度场同时取X、Y和Z轴3个方向。健康组与直肠癌组定量参数[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eandiffusion,MD)、平均表峰度系数(meankurtosis,MK)、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析。结果:健康组MD、MK及ADC均值分别为1.37×10-3mm2/s、0.96±0.11、(0.76±0.12)×10-3mm2/s,直肠癌组MD、MK及ADC均值分别为(1.10±0.12)×10-3mm2/s、1.22±0.16、(0.60±0.0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直肠癌的MD值具有最大的AUC(0.928),MK值的AUC(0.909)居中,ADC值的AUC最小(0.907)。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支持DKI能反映直肠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其定量参数MD和MK比ADC对直肠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更敏感。

  • 标签: 直肠癌 扩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仿真结肠成像(ultrasoundcolonography,USC)显示正常结直肠腔的可行性和成像质量。方法:8例健康志愿者行严格肠道准备后,经二维超声评估各肠段(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对肠腔清洁度良好、无肠气及肠腔充盈良好的肠段施行USC检查,统计USC在各肠段的可施行率及成像质量。结果:USC可施行率:盲肠-升结肠4例(50.00%),横结肠3例(37.50%),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均8例(100%)。USC成像质量(1级:差;2级:欠佳;3级:良好)结果显示,盲肠-降结肠1级1例(25.00%)、2级2例(50.00%)、3级1例(25.00%);3例横结肠(100%)达2级;降结肠1级0例、2级6例(75.00%)、3级2例(25.00%);8例(100%)乙状结肠及8例(100%)直肠达3级。结论:USC在乙状结肠、直肠的可施行率高,成像质量良好;在降结肠的可施行率高,但成像质量欠佳;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的可施行率低,成像质量较差。

  • 标签: 超声仿真结肠成像 结直肠 可行性 成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DR全自动拼接技术在青少年脊柱和双下肢全长摄片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期间患儿的脊柱及双下肢全长手动拼接摄片和全自动拼接摄片图像各25例,分别从图像质量、接缝有无误差及相接图像对比度是否一致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全自动拼接技术摄片:图像质量较好,图像接缝无误差以及相接图像对比度一致,拼接甲等片率为100%(25/25)。手动拼接摄片:图像甲等片率为48%(12/25),乙等片率为44%(11/25),丙等片率为8%(2/25)。手动拼接摄片主要问题为拼接处存在一定误差及错位,曝光相邻区域对比度不一致,图像质量欠佳。结论:DR全自动拼接技术是数字化拼接技术的新纪元,它比传统手动拼接更准确,更清晰,可为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儿童 自动拼接成像技术 全脊柱 全双下肢
  • 简介: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低心率患者128层CT胸痛三联成像中减少辐射剂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128层CT胸痛三联成像患者90例,心率〈65次/min、心率变异〈5次/min。随机分为A、B2组:A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2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P=0.38);B组平均辐射剂量及曝光时间均低于A组(t=16.16,P〈0.001;Z=-8.26,P〈0.001)。结论:对于心率〈65次/min且心律相对平稳患者,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痛三联成像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仍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心电门控技术 胸痛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评价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radiationforceimpulseimaging,ARFI)技术中3个主要诊断参数面积比(arearatio,AR)、应变率(strainratio,SR)和剪切波速度(shearwavevelocity,SWV)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在临床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中的意义。方法:对113例患者132个实性乳腺肿块的ARFI特征进行分析,回归分析3个诊断指标,拟合出联合诊断方法预测概率的新变量PRE-1。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3个参数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效能进行评估。结果:132个乳腺肿块的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肿块69个,恶性肿块63个。良性病灶的AR、SR、SWV值分别为2.82±1.03、1.26±0.40、(3.10±0.99)m/s,均低于恶性组的4.32±1.58、2.09±0.91、(5.05±1.6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SR、SWV值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0.807和0.843,3个参数联合诊断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54。结论:3个参数联合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效能最好,从而为临床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弹性成像技术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 联合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鳞癌63例、腺癌30例、腺鳞癌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的DWI资料,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比较各组ADC值的差异。分析宫颈癌ADC值与病理学参数Ki-67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3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腺癌和21例宫颈腺鳞癌患者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1±0.112)×10-3mm2/s、(0.846±0.18)×10-3mm2/s和(0.796±0.124)×10-3mm2/s,三组之间及两两比较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6)。12例宫颈黏液型腺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014±0.123)×10-3mm2/s;18例非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0.734±0.11)×10-3mm2/s,两者之间及两者与宫颈鳞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4例宫颈癌患者的ADC值与病理学参数Ki-67指数仅呈弱的负相关(r=-0.232,P=0.013)。结论:DWI有助于宫颈癌部分组织学类型的诊断。

  • 标签: 宫颈癌 组织学类型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骨折行金属内固定术的患者42例(金属内固定42处),其中颈椎内固定4例,腰椎内固定5例,胫腓骨内固定20例,尺桡骨内固定13例。常规MSCT扫描后,行虚拟CT三维成像后处理。结果:虚拟CT三维成像金属伪影明显减轻,图像质量明显改善,除1例颈椎、1例腰椎、1例胫腓骨内固定有少许伪影外,其余均能清晰显示骨质,以及内固定位置、形态。结论: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显减少骨折固定术后金属伪影,改善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CT图像质量,并清晰显示其解剖关系。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虚拟CT三维成像 骨折术后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SonoLiver软件在甲状腺肿瘤超声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8例甲状腺肿块(恶性88例、良性70例)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SonoLiver定量软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以病灶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的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ynamicvascularpattern,DVP)参数成像,比较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各参数及DVP参数图有无差异。结果: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相对峰值强度(maximumintensity,Imax)显著高于良性肿瘤(P〈0.05),恶性肿瘤的相对上升时间(risingtime,RT)、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快于良性肿瘤,相对平均渡越时间(meantransittime,mTT)慢于良性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DVP参数图有显著性差异,72例(81.8%)恶性肿瘤表现为病灶感兴趣区内大部分呈紊乱不规则团块状或分散的斑片状红色/黄色填充;59例(84.3%)良性肿瘤表现为病灶感兴趣区内大部分呈较单一的红色或黄色填充。结论:SonoLiver造影分析软件获得的定量参数和构建的DVP参数图可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超声造影 应用
  • 简介:目的:应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对合并甲状腺结节的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患者进行检测,鉴别其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HT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54例(共162个结节)。每例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结节良恶性。根据结节良恶性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对每例患者的甲状腺结节进行弹性图像评分,计算弹性应变率比值,并绘制良性及恶性结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54例HT患者共162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131个,恶性结节31个。HT合并良性结节、恶性结节的弹性图像分级为0-Ⅱ级、Ⅲ-Ⅳ级。应变率比值的均值分别为2.54±1.39、7.48±3.64。良性组与恶性组应变率比值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8,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ROC曲线确定应变率比值的均值的诊断临界点为4.91,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0.63%、81.25%、4.83和0.12。结论: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对HT合并结节的性质进行判定,有助于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结节 超声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MRI(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CE-MRI)定量参数分析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前列腺癌(prostatecarcinoma,PCa)及40例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BPH)患者常规MRI、DWI及DCE-MRI资料,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以及血管渗透性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volumetransfer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extracellularspacevolumefraction,Ve)。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4种参数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之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4种参数及ADC-K^trans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结果:ADC、K^trans、Kep、Ve值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DC、K^trans及ADC-K^trans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7.5%、91.3%、78.8%,90.0%、87.0%、77.0%,90.0%、91.3%、81.3%。结论:定量参数ADC、K^trans、Kep及Ve值对前列腺病变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ADC-K^trans联合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高于任何单一参数,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诊断价值。

  • 标签: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定量参数 前列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kurtosisimaging,DKI)预测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completeresponse,pCR)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组4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患者在放化疗前后各进行一次3.0TMRI检查。在新辅助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均值、校正弥散系数(correcteddiffusioncoefficient,D)均值(MD)及弥散峰度系数(excessdiffusionkurtosiscoefficient,K)均值(MK),并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后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CR和非pCR组。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及其变化的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pCR与非pCR均值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计算各参数预测新辅助治疗有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准确率及截断值。结果:40例患者中(pCR,n=10;非pCR,n=30),MKpre和MKpost在pCR组中(0.72±0.10和0.56±0.06)显著低于非pCR组(0.87±0.11和0.67±0.08)(P〈0.001)。ADCpost和ADCratio在pCR组中(1.31±0.13和0.64±0.40)显著高于非pCR组(1.15±0.18和0.36±0.29)(P值分别为0.011和0.026)。此外,两组间MDpost和MDratio也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51±0.34vs.1.99±0.30,P=0.001;0.82±0.51vs.0.37±0.34,P=0.003)。然而,两组间ADCpre、MDpre和MKrati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9、0.510和0.589)。AUC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参数,MKpost具有最佳诊断效能(AUC为0.893,截断值为0.5905),且具有90%的较高准确率。结论:DK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均展示出较好的预测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潜力。DKI参数中,尤其是MKpost在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pC

  • 标签: 弥散峰度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新辅助放化疗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病理完全缓解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含量测定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乳腺科的患者60例,行常规二维超声和压迫式声弹性成像,计算弹性应变率(strainratio,SR).Luminex液相芯片测定患者术前血清MCP-1水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上述两种方法单独及联用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超声弹性在截断点为4.87时,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70.81%.血清MCP-1测定截断点为45.6pg/mL时,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1.7%.两种方法联用后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与单独使用乳腺弹性成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5).乳腺恶性肿瘤弹性成像SR值与血清MCP-1水平呈正相关(r=0.732,P〈0.01).结论:乳腺超声弹性与血清MCP-1联用可大大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压迫式弹性成像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 简介: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之一,能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任何脏器恶性肿瘤的化疗均会对患者的心脏产生一定程度的毒性。在治疗过程中对化疗诱导的心脏毒性(CTX)进行早期评估,并实行干预性治疗是提高癌症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的决定性因素。斑点追踪技术(STE)是近年来兴起的定量评估心脏功能的技术,且已有大量的临床资料和文献证实其对评估早期心脏损害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对STE评估化疗诱导的早期CTX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斑点追踪 超声心动图 化疗 心脏毒性
  • 简介:目的:对比探讨3DMR三点法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iterativedecompositionofwaterandfatwithechoasymmetricandleast-squaresestimation,IDEAL)与频率选择脂肪预饱和法(frequency-selectivefatsaturation,FS)技术在口底颌面部MRI检查中的脂肪抑制效果与临床应用。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3例行口底颌面部MRI检查的病例,均行常规MRI序列、FS-T2WI序列和IDEAL-T2WI序列扫描。对比分析FS-T2WI与IDEAL-T2WI水像图像的总体图像质量和脂肪抑制效果,分别评分,并比较舌体、腮腺、皮下脂肪和头夹肌的信噪比效率。结果:IDEAL-T2WI水像图像清晰、信噪比高、脂肪抑制效果均匀可靠,图像质量评分为3.924±0.221,脂肪抑制效果评分为3.909±0.232,舌体、腮腺、皮下脂肪、头夹肌信噪比效率分别为0.888±0.123、1.050±0.126、1.092±0.128、0.843±0.114;FS-T2WI图像均出现不同程度压脂不均匀,图像质量评分为2.424±0.453,脂肪抑制效果评分为2.379±0.434,舌体、腮腺、皮下脂肪、头夹肌信噪比效率分别为0.351±0.044、0.452±0.068、0.335±0.073、0.515±0.055;各项数据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EAL-T2WI具有图像清晰、脂肪抑制效果均匀可靠、信噪比高的特点,优于FS-T2WI,有助于口底颌面部疾病的检出。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口底 颌面部 脂肪抑制 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采用固定管电流和固定噪声指数(NI)的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对下肢血管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固定管电流250mA)、B组(ATCM技术,50~380mA,NI12)各30例.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结束后分别对2组相同横断层面图像的股主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图像噪声(SD)进行测量,并对重组后的三维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时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Ivol)、相应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2组数据之间差异.结果:2组的血管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组后的三维图像均能完整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各级主要分支,满足诊断需要.B组的辐射剂量与A组比较,CTDIvol降低了51.72%(P=0.000,P<0.05)、DLP降低了47.87%(P=0.000,P<0.05)、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了43.90%.结论:下肢血管CTA采用ATCM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动调节管电流技术 图像噪声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irtualtouchtissuequantification,VTQ)技术结合常规超声能否提高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检出率,并为后续是否行穿刺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68个结节,常规超声观察甲状腺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通过观察甲状腺结节超声图像的特点,从结节的形态、数目、部位、大小、纵横比、边界、声晕、内部回声及钙化情况、后方回声有无衰减、血供情况及颈部有无异常肿大淋巴结等方面分析,利用VTQ技术对结节进行剪切波速度(shearwavevelocity,SWV)测定,并结合常规超声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8个结节均经病理证实。与病理结果对照,常规超声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灵敏度为70.59%,特异度为78.43%,约登指数为0.49;VTQ技术判断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为82.35%,约登指数为0.65;VTQ技术结合常规超声判断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为70.59%,特异度为96.08%,约登指数为0.67。结论:VTQ技术结合常规超声可提高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良恶性结节的检出率。对于常规超声诊断为良性结节而VTQ技术考虑为恶性结节者,需行穿刺病理诊断,既能减少恶性结节的漏诊,又能避免良性结节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从而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思路。

  • 标签: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常规超声检查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 病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