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诊断颞颌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到2018年1月接收的92例184侧颞颌关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92侧。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的颞颌关节间隙、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影像学图像的显示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关节间隙总体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影像学图像的显示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无法清晰显示,而观察组则可清晰显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显像和螺旋CT对于颞颌关节重建的关节间隙影像的情况近似,而在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方面的显像优势显著,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螺旋CT 颞颌关节疾病 关节间隙 关节盘 关节腔积液 对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共11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组59例。常规组对患者进行CT诊断。治疗组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诊断。结果同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常规组的诊断准确率是57.63%,治疗组的诊断准确率是93.22%,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真确率极高,而且能对肝组织的病变情况进行区分,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依据,成为临床中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首选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肝硬化 再生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卵巢肿瘤临床中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卵巢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MRI诊断,对照组给予B超诊断,观察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对卵巢肿瘤的定性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肿瘤中采用MRI诊断,其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都比较高,且能对肿瘤准确定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卵巢肿瘤 核磁共振成像 特异性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中的临床价值,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椎管内肿瘤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对此次检查结果与手术后随访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准确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术前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星型细胞瘤20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转移瘤1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0例、室管膜瘤15例、脊膜瘤7例、脂肪瘤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病理学检查,检查结果为星型细胞瘤20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转移瘤1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0例、室管膜瘤15例、脊膜瘤7例、脂肪瘤5例,对比发现两组检查结果肿瘤类型完全一致,核磁共振检出率为100%。结论经分析结果可知,核磁共振检查对于椎管内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结果,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椎管肿瘤 核磁共振 诊断 价值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研究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代谢变化。进一步探索帕金森痴呆(PDD)患者发生痴呆的病因。方法通过观察59例帕金森病患者豆状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豆状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分析其与1H-MRS的相关性。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豆状核NAA/Cr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区域(P<0.05),而Cho/Cr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区域(P<0.05);PD中医证型与1H-MRS的NAA/Cr、Cho/Cr值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HMRS可以检测到PDD患者脑部的代谢改变,有助于PDD的病因诊断及风险预测。

  • 标签: 核磁共振 帕金森病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并与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完全前循环梗死情形15(18)例,腔隙性梗死情形10(1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情形8(12)例,后循环梗死情形5(8)例,诊断正确率为76%,不同分型患者正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利用核磁成像诊断脑梗塞准确率较高,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诊断 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对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过程中,使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均为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诊断,观察组使用核磁共振的诊断,分析在诊断后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检出率以及诊断的准确率上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在该次研究中的症状类型为关节腔积液、半月板损伤、骨质改变、韧带损伤,观察组检出率分别为40%、30%、25%、5%、100%,对照组患者检出率为40%、25%、20%、5%、90%,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所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使用核磁共振检查的结果更加的清晰准确,能够对患者的病灶进行更好的观察,结论对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使用核磁共振的方法可以取得更加准确的诊断效果,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膝关节损伤 诊断评价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分析对宫颈癌分期中应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方法60例宫颈癌患者(经病理活检确认)于我院2017年间收取,在手术治疗前给予核磁共振检查,术后证实核磁共振分期结果。结果(1)19例患者的病理分期与术前分期检验相同,准确率仅为31.67%(19/60);(2)49例MRI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同,准确率高达81.57%(49/60)。结论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具有诊断结果准确性高的优势,另外对宫旁浸润亦有较高的准确性,故对提升术前宫颈癌的分析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该种检验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宫颈癌 分期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核磁共振MRI),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磁共振脊髓造影(MRM),对比两组诊断方式结果。结果40例患者中共有100个突出的椎间盘,其中中央型55个,旁中央型28个,椎间孔型12个,游离型5个。对于旁中央型和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率MRI结合MRM高于常规MRI。结论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病情诊断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腰间盘突出症 磁共振脊髓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核磁共振与超声检查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进行了超声与核磁共振检查,临床资料完整,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漏诊误诊率、诊断符合率以及恶性肿瘤分辨率。结果核磁共振诊断误诊漏诊率明显低于超声诊断(10.71%VS24.11%);恶性肿瘤分辨率(96.43%VS76.79%)以及诊断符合率高于超声诊断(89.29%VS75.89%)(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符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超声 盆腔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脑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常规MRI检查,在T1W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和等信号,在T2WI模式下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低信号,个别患者在延迟扫描中存在强化现象。结论脑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与C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4小时内均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比较两项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CT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非出血性损伤中的检出率高于CT,在出血性损伤中的检出率低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异常部位总检出率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检查诊断中均有一定优势,可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应用。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核磁共振 CT
  • 简介: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CT和MRI在肝硬化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诊断方式将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肝硬化结节患者50例分为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MRI诊断,对照组CT诊断,对比两组检出率和总确诊率。结果试验组肝硬化结节总确诊率、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在肝癌、肝脏恶性结节和肝脏良性结节诊断中的确诊率也高于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肝硬化结节病变的肝癌诊断中,病灶大小不一可导致CT和MRI诊断率不完全相同,但MRI在结节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硬化结节 CT MRI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17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在基底、脑干部、额叶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但CT检查较核磁共振检查的时间更短,成像清晰,检查费用更低廉,选择何种诊断手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实力综合考虑。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检查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及分析核磁共振MRI)检查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间入住我院的5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显示能力。结果对57例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其中46例成像显示为内膜片,11例是通过真、假腔内流血的信号产生不一致而作出的诊断;39例患者成像显示近端破口,其中有Ⅰ型患者9例,Ⅱ型患者12例,Ⅲ型患者18例。对于主动脉夹层的分型中Ⅰ型以及Ⅱ型患者共有33例,Ⅲ型患者24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检查准确率高,能准确显示夹层隔膜,分辨真腔假腔。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帮助。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核磁共振 成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结节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6年5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肝硬化T1W1检测呈现信号比正常肝组织稍强或者相同,T2W1检测则主要表现为结节区域弥漫分布不同程度的较弱信号;30例合并结节的肝硬化患者TIW1及T2W1扫描结果主要呈现为在结节周围存在假包膜。结论采取核磁共振进行肝硬化诊断及疾病类型区分有着较强的效果。核磁共振成像能对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进行良恶鉴定,并对恶性结节作出有效诊断。

  • 标签: 肝硬化结节 核磁共振 成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上膝关节损伤患者中实施核磁共振MRI)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病例数共计有72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CT诊断,观察组中患者接受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对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骨质改变以及半月板损伤方面进行检测,观察组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膝关节损伤症状患者开展核磁共振检查效果良好,其对各种症状的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核磁共振 CT 效果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比较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84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原理将所有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使用CT检查,实验组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分期情况和诊断正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0.5%,常规组的诊断正确率为66.6%,两组数据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都有一定的作用,都能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核磁共振运用在患者股骨头坏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CT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并将检査结果与脑血管造影以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82例患者中,共52例异常,包括10例血管狭窄和闭塞,11例动脉瘤,,16例血管变异,5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高颅压致颅内动脉不显影,1例血管痉挛致血管纤细,1例静脉破裂出血,1例原始舌下动脉。其中有22例符合脑血管造影结果,30例患者与术中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普及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核磁共振MRI)表现。结果单发30例,多发5例,共检出49个梗死灶。胼胝体梗死灶位于膝部30个,体部10个,压部9个。结论有典型胼胝体综合征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发生率低,可能与重叠供血有关。胼胝体梗死常发生于有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已经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结合MRI矢状T1加权(T1WI)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横断扫描是诊断胼胝体梗死的准确的方法。

  • 标签: 脑梗塞 胼胝体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