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羊水细胞培养成功与失败结果展开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0月前往我院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查的36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原代培养法以及传代培养法并对其羊水细胞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羊水细胞培养法下成功率、失败率、羊水染色体分裂相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代培养法下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更高且能够获取足够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值得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羊水细胞培养 传代培养法 原代培养法 染色体核型
  • 简介:我科自2003年以来行股静脉穿刺置管82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一次穿刺成功50例,2~3次穿刺成功19例,失败13例,失败率15.8%。穿刺失败主要表现为穿入股动脉7例,无回血2例,送管不畅3例,血肿及导管阻塞1例。

  • 标签: 穿刺术 股静脉 治疗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因素并加以总结。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5月由妇产科收治的146例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的产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硬膜外剖宫产麻醉效果的成功与否,分为麻醉成功组和麻醉失败组,其中成功组120例;失败组26例。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在镇痛前以及镇痛30min后VAS(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分娩镇痛持续时间、补救镇痛的次数、平均动脉压。结果在本次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中,失败率为17.8%;麻醉失败组的产妇在镇痛过程中的镇痛持续时间和镇痛补救次数明显多于成功组;两组产妇在镇痛持续时间、镇痛补救次数以及转行剖宫产时的平均动脉压在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导致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与动脉压的改变、镇痛持续时间和镇痛补救次数有关,可作为临床参考依据。

  • 标签: 硬膜外分娩镇痛 硬膜外剖宫产 麻醉失败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低年资护士浅静脉置管的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低年资护士50名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讨论影响低年资护士浅静脉置管成功的因素,列出降低浅静脉置管失败的对策,于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实施,比较实施前后低年资护士浅静脉置管失败率。结果实施穿刺置管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处理的低年资护士比实施前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患者因素、护士操作技术因素、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低年资护士浅静脉置管成功,对其操作技术训练和指导,以期降低浅静脉置管失败率。

  • 标签: 低年资护士 浅静脉置管失败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尽量使用正常肌注针头时,提高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成功率方法两组医患同时注射240万单位卞星霉素,两位患者的臀部每侧注射120万单位,同样使用的22号的针头,注射液在注射器中停留的时间不一样结果注射液在注射器中停留短的成功结论尽量减少注射液在注射器中停留的时间,减少针头堵塞的可能性

  • 标签: 长效青霉素 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科94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支持新生患儿,对比撤机成功与失败的两组新生患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撤机时体重、Apgar评分、合并症如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机相关肺炎、机械通气时间,并进行Logistics分析以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94例新生儿新生患儿中,36例撤机失败,58例撤机成功,其中Apgar评分1分钟≤6分、MODS、VAP及出生胎龄≤37w为导致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危险相关因素。结论造成新生儿撤机失败的因素复杂,撤机不当常造成病情反复。撤机过程中做好相关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撤机失败率,减少新生儿机体损伤,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

  • 标签: 机械通气撤机失败 新生儿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调查科室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现状,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应的解决方案,对实行解决方案之后的效果进行观察记录。结果采用品管圈活动后,穿刺的失败率较实施前的4.22%下降到1.35%,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品管圈成员的实践研究能力显著提升。结论采用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动静脉内扣穿刺失败率,提升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QCC 穿刺失败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行走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Harris总评分等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肢體缩短(2.31±0.54)cm,术后缩短(0.94±0.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60岁、内固定失败后行置换术时间间隔>4年、Harris评分等。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较好,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尽早制定手术方案。

  • 标签: 髋部骨折 内固定失败 全髋关节置换术 疗效 相关因素
  • 简介:对我院上颌前牵引矫治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8例失败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4.8~14(平均9.6)岁。乳牙期2例,替牙期3例,恒牙期3例。临床均表现为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凹面型。临床上均采用的是口内可摘矫治固位装置.配合口外面具式支架,前方牵引力采用500~800克/侧.每天不少于12h,平均用时6个月左右。

  • 标签: /治疗 正畸学 矫正 治疗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管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老年患者45例,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管术,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8.25±10.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8.20±20.45)mL,术后6个月随访,未有患者发生关节脱位及关节感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3%。术后的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对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有效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内固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104例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患者,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总治疗优良率为95.2%,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半年后的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5±8.5分,明显高于手术治疗前的43.8±6.8分(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提高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改善其髋关节功能状况,促进患者及时康复,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髋关节骨折 内固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效果
  • 简介: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孕10~20周中期引产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仍有少数患者痛苦增加,产程延长甚至造成引产失败。我们尝试用乙烯雌酚分次口服法用于引产失败后.以及产程延长时,效果显著.引产全部成功,且产程缩短。现对2例分析如下。

  • 标签: 引产/方法 乙底酚/治疗应用 治疗失败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