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肝脏局性病变诊断中展开超声弹性成像方案应用有效性。方法选择100例因肝脏局性病变而于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再于术后观察病理结果,并以此为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技术准确性。结果常规超声技术准确性70%,超声弹性成像方案是86%,(P<0.05)。结论临床诊断老年肝脏局性病变时,开展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实践价值突出,推荐选用。

  • 标签: 常规超声技术 超声弹性成像 精准性 老年肝脏局灶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局性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局性结节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层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局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局性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超声造影对肝脏局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诊治的68例肝脏局性病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都通过增强MRI或者CT进行检查。结果26例属于恶性病灶,其中15例为肝细胞性肝癌、7例为胆管细胞性肝癌、4例为转移性肝癌;42例为良性病灶,其中14例为血管瘤、6例为局性结节增生、15例为局部脂肪缺失、3例肝脓肿、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另外两例分别为炎性假瘤和肝囊肿,鉴别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2.7%。超声造影对肝脏局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的方式显著不同。结论在鉴别肝脏局性病变良恶性当中,超声造影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尽管其有着一定的限制,但是基于其安全无创性以及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还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脏局灶性病变 良恶性 鉴别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肝脏局性结节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把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行MRI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特征与价值。结果对照组18例,平扫呈低密度的11例,等密度的4例,高密度的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的15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的3例,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13例,呈等密度的5例。观察组1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9例,中央瘢痕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而延迟期与静脉期的信号强度呈下降趋势,11例中央瘢痕病灶均见延迟期强化。结论螺旋CT及MRI对肝脏局性结节增生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能有效提升诊断精确率,MRI中央瘢痕延迟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螺旋CT MRI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局性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局性结节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层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局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局性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与CT对肝脏局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已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送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肝脏局性结节状增生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次序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手术前施行CT检查,给予研究组手术前施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研究组检查确诊率为98.00%,检查漏诊率为2.00%,无发生误诊;对照组检查确诊率为80.00%,检查漏诊率为14.00%,误诊率为6.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脏局性结节状增生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CT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评估18F-FDGPET/CT在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原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的18F-FDGPET/CT检查资料,并与其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36例患者中,经18F-FDGPET/CT发现原发者共85例,其中7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另有6例证实为假阳性。51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未找到原发,其中3例在随访中证实为假阴性,其余48例在随后的随访中仍未发现原发。利用18F-FDG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原发的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88.9%,符合率为93.4%。有79例患者找到了原发病灶,检出率为58.1%(79/136)。结论:应用18F-FDG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的原发有一定临床价值,对制定合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骨转移瘤 原发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原发复发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与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和病情预后情况。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间收治的18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原发复发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均实施过根治性放射治疗,复发时间最短11个月,最长5年,结合复发后MRI、B超、X线胸片、全身骨扫描以及临床查体结果实施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同步化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和3年复发率。结果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后,18例鼻咽癌放疗后原发复发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9%(16/18);18例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5.6%(1/18)、27.8%(5/18)、27.8%(5/18)。≥60G照射剂量组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9.1%、36.4%、36.4%,明显高于<60Gy照射剂量组(P<0.05)。结论对于鼻咽癌放疗后原发复发病例,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同步化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鼻咽癌 调强放疗 化疗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