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16岁,主因发热.咳嗽2d来就诊,查体tT37.5℃,P86次/min,咽部充血.扁桃腺不大,肺癌呼吸音粗,心率8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及药物过敏史,这次得病未用其他药物,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静脉点滴5%葡萄糖加阿霉索0.5g(商品名:维路得,浙江尖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未任何不适,第2天来输液时发现双手青紫。因无任何不适,护士继续输入阿霉素。约40min后发现双手青紫加重,患者无其他不适,立即停药换上5%葡萄糖500mL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5min后青紫减轻。液体输完后青紫消失.

  • 标签: 阿奇霉素 并发症
  • 简介:病例报告患者女,50岁。自感左上腹疼痛3月余,加重1周。于2003—06—08入院,无发热盗汗,无结核病史。B超示左肾上腺有12cm×10cm×8cm占位。CT示左肾上腺巨大肿块。肾图及静脉肾盂造影示双肾形态功能正常。临床诊断:左肾上腺肿瘤。于入院后第5天行左肾上腺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上腺区巨大实质性

  • 标签: 肾上腺 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例报告 手术 治疗
  • 简介:为了探讨连环蛋白P120(P120catenin,P120ctn)在非霍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比分析了40例NHL和10例反应性增生(RH)淋巴结的外科活检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P120ctn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中未检测到P120ctn的表达;而在NHL中P120ctn的阳性检出率为55%(22/40),其中低度恶性及中高度恶性NHL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7%(2/12)、71.4%(20/28),两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另外,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也发现了p120ctn的阳性表达.结论:P120ctn的表达与NHL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提示P120ctn在淋巴瘤的恶性增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连环蛋白P120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评价乳糖酸阿霉素的安全性及有效怀。方法:以乳糖酸红霉素为对照药,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治疗轻、中度呼吸道感染35例。给药方案,乳糖酸阿霉素,500mg,qd,iv;对照药;乳糖酸红霉素1200mg,qd,iv,疗程5 ̄7d。结果:乳糖酸阿齐霉素试验组与乳糖酸红霉素对照组病例数均为35例。细菌学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1.4%和80%。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3%和91.4%。治疗各种

  • 标签: 乳糖酸阿奇霉素 乳糖酸红霉素 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非霍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结直肠非霍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块、体重下降、发热、便血和大便习惯改变为主。多部位病变[涉及2个(包括2个)以上]6例(25.0%),其中3例由乙状结肠至升结肠呈跳跃样连续分布,1例病变为全结直肠跳跃样连续分布,1例涉及升结肠和直肠,1例涉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单部位病变18例,以回盲部最多(44.4%,8例)。内镜下39.1%表现为溃疡型,43.5%为隆起型,17.4%为浸润型。11例(45.8%)病理分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8例(33.3%)为肠道外周T细胞淋巴瘤,3例(12.5%)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2例(8.3%)未作分型。21例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切除4例,剖腹探查活检1例;16例(66.7%)术后加用CHOP(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C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放弃治疗3例。随访21例患者,5年生存率37.7%。结论原发性结直肠非霍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以溃疡型和隆起型多见;病理分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肠道外周T细胞淋巴瘤为主。手术加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结肠 直肠 内镜检查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