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子宫肌壁妊娠超声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例子宫肌壁妊娠患者临床、超声分型表现及手术病理检查、临床诊治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1例早期超声诊断正确,3例超声误诊,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肌壁妊娠后重新对超声图像予以分型。4例子宫肌壁妊娠患者超声分型表现及临床诊治结果:(1)妊娠囊型2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底后壁肌层内妊娠囊回声,与子宫腔不相通,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妊娠囊四周肌层包绕,周边肌层内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超声诊断为子宫底后壁肌壁妊娠,经甲氨蝶呤保守治疗成功。另一例术前超声显示左侧子宫腔内妊娠囊回声,胚胎存活,误诊为子宫左侧宫内妊娠,清宫手术失败后再次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下段左侧后壁肌层内妊娠囊,胚胎存活,妊娠囊内缘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四周肌层包绕;剖腹探查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下段左侧后壁肌壁妊娠。(2)包块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右侧宫角处混合回声包块,包块内缘紧贴子宫内膜,周边可见菲薄肌层包绕,包块内部及周边肌层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超声误诊为子宫右侧宫角妊娠,宫腔镜及腹腔镜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右侧宫角前壁肌壁妊娠。(3)破裂型1例,入院前超声显示子宫后方偏右侧混合回声包块,包块紧贴子宫右后壁,与子宫肌层关系密切,盆腔内透声差的无回声区,超声误诊为右侧输卵管异位妊娠破裂,腹腔镜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右侧后壁肌壁妊娠。3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经临床治愈。结论子宫肌壁妊娠罕见,超声显示妊娠囊(或包块)位于子宫肌层内,与子宫腔不相通,与子宫内膜不相连接,四周由子宫肌层包绕,肌层内血管扩张、血流丰富者可提示为子宫肌�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 异位妊娠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肱骨髁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肱骨髁骨折35例患者,对其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治疗有效率是94.29%,随访1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是97.14%,治疗效果较好,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有效率较高,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肱骨髁间骨折 手术治疗 效果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07-01
  • 简介:背景: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有近20%不能达到有效的融合,出现治疗后疼痛、椎间隙塌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目的:进一步验证兔腰椎前柱结构切除后髓核组织对椎体植骨融合效果。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在L3盘水平剥离前纵韧带,使其与L3盘前缘形成间隙,植入同种异体髂骨。②切除1/3盘组织+植骨组切除L3前1/3盘组织,终板植入同种异体髂骨,缝合同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③切除1/3盘组织+内固定组在切除1/3盘组织+植骨组的基础上行前柱的内固定。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定: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治疗后12周融合节段垂直拉伸力明显优于其他2组,能够承受更强的外界拉伸力。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切除1/3盘组织+植骨组12周植入骨块吸收,椎间隙无新生骨长入;切除1/3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椎有连续骨桥形成;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完全骨性融合。组织学观察:切除1/3盘组织+植骨组12周未见骨组织生成;切除1/3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少量的成熟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大量成熟骨小梁及骨细胞,重塑后的板状骨及哈弗氏结构。结果证实腰椎前柱的稳定性对椎体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切除前1/3盘组织后,游离的盘、髓核物质影响了植入骨融合,有效地恢复前柱稳定性能够促进椎体植骨融合,但仍不能达到有效融合。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脊柱 腰椎 椎间盘 椎间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横突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腰椎滑脱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4例,对照组采用横突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融合率为33例(97.06%),对照组的融合率为28例(82.35%),观察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优于横突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症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髓内钉或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体会.方法将60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分为PFN组(n=40例)和人工关节置换组(n=20例),分别应用PFN治疗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都获得平均14.2个月随访,均未出现髋内翻、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人工关节组无术后早期脱位、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按Harris评分进行髋功能评价PFN组优良率92.5%,人工关节置换组优良率95.0%.结论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应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手术耐受情况等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螺钉 髓内钉 股骨头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骨折32例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利用PFNA对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情况等;结果本次研究患者手术时间为55-145分钟之间,平均时间为72.2±7.8分钟,术中出血量在80-250ml之间,平均为157.2±10.8ml,术后发生不良事件5例,主要包括3例心力衰竭,2例肺部感染,住院时间为7-19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6±2.7天;根据Sanders对上述患者的髋关节进行评分优20例,良9例,差3例,患者在愈合后均未出现严重髋部疼痛或跛行的现象出现。结论PFNA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

  • 标签: PFNA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高龄
  • 简介:软骨损伤及滑膜组织疾病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之一,滑膜充质干细胞(SMSCs)是骨髓充质干细胞(MSCs)家族的新成员,由于其具有突出的增殖特性和强大的成软骨分化能力等优点,SMSCs被视为治疗骨关节系统疾病颇有希望的种子细胞,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MSCs的分离纯化、基本特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SMSCs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 标签: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表型 免疫调控 种子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枕骨板障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颅颈部畸形 寰枢椎脱位 板障间螺钉固定 枕颈融合术
  • 简介:背景:脂肪充质干细胞在跟腱组织工程再生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其诱导分化的有利环境(氧体积分数)尤为必要。目的:将脂肪充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在不同氧体积分数条件下间接共培养,比较氧体积分数对脂肪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SD大鼠跟腱细胞。SD大鼠脂肪充质干细胞直接购买,经培养传至第1代后,与跟腱细胞一起在常氧(体积分数20%)和低氧(体积分数2%)条件下经Transwel间接共培养体系共培养。在培养7,14和21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跟腱细胞的特异指标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Tenomodulin,Thrombospondin-4,Scleraxis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胶原蛋白Ⅰ和Thrombospondin-4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脂肪充质干细胞与跟腱细胞经间接共培养后,低氧组检测到的跟腱细胞的相关特异指标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表达水平均高于常氧组。提示氧体积分数可显著影响脂肪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的潜能,低氧是脂肪充质干细胞向跟腱细胞分化的有利条件之一。

  • 标签: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跟腱细胞 低氧 常氧 共培养
  • 简介:脂肪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并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蕴含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ADSC在抗皮肤老化方面的作用也被证实。本文就ADSCs在皮肤抗皱、美白、促进毛发再生、增强组织修复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皮肤老化 旁分泌 抗氧化
  • 简介:股骨转子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股骨转子骨折上牵引床平卧位手术可导致术野显示不清、内固定钢板放置偏前或偏后,骨折后内侧骨块复位不充分,术后内固定效果不佳。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术后不能早期下地负重活动,也就失去了部分骨折内固定的意义。本次研究33例患者采用侧卧位进行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侧卧位 内固定术 应用 骨折愈合时间 内固定钢板
  • 简介: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免疫调节、造血支持及促血管新生的功能特点,使其成为继造血干细胞之后又一个有望应用于临床的成体干细胞.有些国家已经批准MSC作为药物,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克隆氏病、骨关节炎等疾病;同时,数百个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上万人已经接受了MSC治疗.然而,MSC本身及其治疗过程,都可能引起相应的毒副反应,甚至产生致命的并发症.因此,在MSC治疗某些疾病效果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新型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应重视符合医学伦理规范的受试者知情权保护.参试者有权了解细胞治疗细节及其可能机制,潜在的风险及规避措施,其他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及其与细胞治疗的比较等细节,以切实保护受试者权益.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医学伦理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膝后内、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髁棘后区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2008年以来,笔者用膝后内、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17例,其中后内侧入路10例,外侧7例。骨折复位后,对小的骨折块,仅用1~3枚克氏针或空心螺纹钉固定,对有平台棘后区塌陷或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的骨折,经撬拨复位、拼接,使关节面平整后,对有缺损者取髂骨块植骨,再用"T"型或"7"型钢板做支撑固定。结合国内同类临床研究,总结该两种入路的优缺点和应用经验。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周内拍片复查骨折复位均达满意。17例均获随访,时间7~15月,平均12.4月,膝关节HSS功能评分:优15例,良2例。结论针对骨折块具体位置用后内或外侧入路进行复位固定,可以获得较好的视野和满意的操作。只要对解剖较熟悉,就可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 标签: 胫骨 骨折 骨折内固定 后方入路
  • 简介:背景:国内外动物实验已证实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但对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通过超声微泡体外作用于细胞,探讨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方法:体外分别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充质干细胞于培养板中,随机各分为对照组、超声组、超声微泡组。对照组不做干预,超声组以频率1MHz,输出功率1W/cm2,持续辐照90s;超声微泡组加入5μL含氟碳气体脂质体超声微泡(约2×10^11L-1),以同样超声条件作用90s。〈br〉结果与结论:超声微泡组血管内皮细胞上清液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超声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为与对照组无差异;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为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骨髓充质干细胞干预后CXCR4基因表达,超声微泡组、超声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强(P<0.01),但超声微泡组和超声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超声(1MHz,1W/cm2)联合微泡作用90s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同时促进骨髓充质干细胞CXCR4基因表达,是其增强移植干细胞归巢效应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干细胞 移植 超声 超声微泡 血管内皮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9,bicinchoninicacid(BCA)方法定量检测外泌体分泌量;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NC)作用72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BMNC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croRNA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的作用方式,与HUVEC共培养后观察其网状结构形成;应用裸鼠体内试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40—160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9,其分泌量与接种细胞数呈线性关系,可抑制PBMNC分泌IFN-γ(P〈0.01),内含有免疫相关microRNA如miR301、miR22和miR-let-7a等,能促进HUVEC网状结构形成和血管形成(P〈0.01)。结论:BMMSC分泌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与支持血管形成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免疫调节 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哈尔滨市饮用水的急性综合毒性、遗传毒性和6项理化指标,建立以理化检测为基础,与水质综合毒性评价、遗传毒性相结合的水质评价体系。方法将水样按检测标准要求进行前处理,采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试验、Ames试验、理化检测试验评价水质饮用安全性。结果以上三项试验结果显示样品的检测指标符合饮用水检测标准,可以正常饮用。结论三种测试法的结论一致,发光细菌毒性检测试验应用在水质污染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监测和饮用水日常监测方面能完善水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评价水质对人群健康的综合影响。

  • 标签: 饮用水 综合毒性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骨牵引床牵引下闭合手法复位,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骨折35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5~115分钟,平均60分钟,手术出血量100~300ml,平均120ml。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随访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可以负重行走。患髋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8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6.8%。结论闭合手法复位PF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具有微创、失血少,手术操作简单、内固定牢固、并发症少、防股骨头旋转、防股骨头切割、防止股骨颈短缩的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一种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骨折及股骨远端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可视化仿真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集1例男性右侧股骨转子骨折(年龄为45岁)和1例女性左侧股骨远端骨折(年龄为34岁)患者64排螺旋CT的原始扫描数据,通过自适应区域生长算法对CT序列图像进行图像程序分割和自动提取,再采用自行研发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PS对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导入FreeFormModelingSystemV9.0软件中进行图像修饰,利用计算机设计与制造软件UnigraphicsNX4.0和FreeFormModelingSystemV9.0软件开发出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和逆行髓内钉仿真手术器械,利用PHANTOM力反馈设备进行骨折患者术前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结果骨折三维重建模型以及DHS、LISS钢板和逆行髓内钉仿真手术器械直观、立体、逼真,立体可视化效果好,可以从任意方位和角度观察、截图.在骨折的仿真手术系统中,股骨转子骨折采DHS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分别用LISS钢板和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利用仿真手术器械和PHANTOM力反馈设备完成的仿真手术效果逼真.股骨转子骨折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虚拟手术设计从三维模型的建立至内固定完成所需时间分别为1.2、1.5h.结论股骨转子骨折与股骨远端骨折可视化仿真手术可以让术者术前对骨折块的三维结构有清晰的了解,有利于合理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髋骨折 股骨骨折 成像 三维 可视化仿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