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已内酰胺[NH(CH2)5—CO)。(聚酰胺—6或尼龙—6)是通过内酰胺开环聚合所取得的最普通的聚酰胺,是合成纤维工业和纺织业的重要原料。由于己内酰胺纤维本身存在静电现象,使纤维不能集束,织物易吸附灰尘、污垢,引起粘贴,并危害人体健康,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和不便,下面介绍两种消除静电的方法。

  • 标签: 聚己内酰胺 永久性抗静电纤维 聚乙二醇醚 相对湿度 抗静电性能 导电性
  • 简介:髌骨骨折在创伤骨科较为常见,治疗方法颇多,各种治疗方法均易引起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粘连僵硬等并发症。自1995年3月至2000年3月,本组应用髌器(上海产镍钛形状记忆髌器,简称NTPC)治疗各型髌骨骨折150例,经随访14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0例,男111例,女39例;年龄1981岁,平均43.5岁。①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124例(横断42例,纵型2例,撕脱13例,粉碎67例),开放性骨折26例(横断3例,纵型1例,撕脱2例,粉碎

  • 标签: 聚髌器 髌骨骨折 治疗学
  • 简介:针对抑制式模糊C-均值类算法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半抑制式模糊C-均值类算法。通过对抑制式模糊C-均值类算法的良性扩展,在保持收敛速度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改善了类的效果。实验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 标签: 模糊聚类 抑制式 半抑制式
  • 简介:潘库溴属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又名本可松、潘可罗宁或巴活朗,临床上主要作外科手术麻醉的辅助用药,用于抽搐治疗较为少见.本文报道用潘库溴治疗有机氯农药中毒所致抽搐1例如下.

  • 标签: 潘库溴铵 治疗 有机氯农药中毒 抽搐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的罗库溴维持给药方法的药效学特点,探讨最佳给药方式.方法:4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病人随机分成罗库溴持续泵注组(Ⅰ组)和间断给药组(Ⅱ组),采用TOF刺激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应用静脉麻醉药诱导和维持,术毕不用拮抗剂.记录罗库溴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术毕恢复时间和罗库溴的用量.结果:Ⅰ组平均泵注速率为(5.97±2.03)μg/(kg·min),Ⅱ组维持肌松追加用药间隔时间平均(30.2±16.2)min,即单位时间平均用量(5.43±2.17)μg/(kg·min),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停药后,Ⅰ组恢复过程明显快于Ⅱ组(P<0.05).结论:持续泵注罗库溴优于单次静脉给药.

  • 标签: 罗库溴铵 给药方式 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raetinephosphokinase,CK)同工酶(CK-MM)的变化对电烧伤患者肌肉感染、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高压电击伤与电弧烧伤各17例分为A、B两组。A组为手术证实有明显的肌肉坏死者,B组为手术证实无肌肉坏死者。分别监测患者伤后、术前及术后血清CK-MM的浓度,同期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创面细菌计数检查,并以20例正常人血清CK-MM值为对照。结果:(1)A组伤后及扩创术后1d血清CK-MM的浓度显著升高,达正常对照组的6倍;术后3d15例降至正常,2例因创面感染CK-MM仍维持较高水平,经再次扩创抗感染处理后降至正常。其变化与手术所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创面细菌计数相一致。(2)B组植皮术前及术后CK-MM值轻度升高。结论:CK-MM可作为电击伤肌肉感染、坏死的监测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标签: 肌酸磷酸激酶 同工酶 电击伤 电弧烧伤 CK CK-MM
  • 简介: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含量。方法以EclipseXDB-C18为色谱柱;以甲醇-0.34%磷酸二氢钾溶液(60:40)为流动相,以240m为检测波长,流速为1.0mi/min,柱温为20℃。结果地塞米松磷酸钠在0.4-1.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0.5%。结论该质量标准的研究有效控制了硫酸新霉素滴眼液的质量,方法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高。

  • 标签: 复方硫酸新霉索滴眼液 地塞米松磷酸钠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探讨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溶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给予综合治疗同时加用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溶液雾化吸入,并与48例综合治疗患儿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喘憋症状缓解时间、罗音吸收、喘鸣音消失、住院天数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溶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复方异丙托澳铵溶液 毛细支气管炎 病例报告
  • 简介:抗原肽(multipleantigenpeptides,MAPs)是1988年由美国的Tam教授首先提出并应用的.它是一种呈放射分支状的聚合肽大分子物质,由一个分支状的肽核和以共价键连接的表面活性肽组成,与传统的连接在线形串联氨基酸骨架上的肽复合体不同.

  • 标签: 多聚抗原肽 临床检验 生物医学 检验医学 免疫检测 血清学检测
  • 简介:对于二维灰度图像,基于灰度信息的图像信息熵分析法,由于没有考虑到图像的空间信息,存在着对图像信息描述不准确的问题。在进行图像分割时,若图像复杂到一定程度时,无法得到满意的效果。本文从空间信息和灰度信息出发,将图像的空间信息和灰度信息作为特征向量,对比较复杂的图像进行类分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经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空间信息和灰度信息的塔型模糊C-均值类(PFCM)图像分割方法与传统的非塔型类算法相比,具有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由于对初始类中心的合理初始化,消除了聚类分析中常见的死点问题。

  • 标签: 空间信息 灰度信息 模糊塔型聚类 图像分割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尺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方法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建立模型,采用酸性磷酸酶法观测。结果大鼠尺神经的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纵向投射,主要到脊髓C6中段至T1中段胶状质,其横向投射则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内,主要位于胶状质内侧半的外侧1/2-3/4区域。结论尺神经投射居内,桡神经投射居外。

  • 标签: 脊髓 胶状质 尺神经 酸性磷酸酶
  • 简介:目的评价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7~2004年)、EMBASE(1989~2004年)、Cochrane图书馆(2004年第4期)、CBM(1978~2004年)和CNKI(1994~2005年)等文献数据库,收集FDP治疗HIE的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研究,全部为中文.5项研究的JADAD评分为2分,4项研究为1分.各研究均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未进行分配方案的隐藏.所有研究均未使用盲法.7项研究报道了治疗过程中的死亡例数,5项研究进行了随访.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较,FDP组死亡的OR(95%CI)为0.50(0.21,1.16),脑瘫的OR(95%CI)0.36(0.19,0.89),癫痫的OR(95%CI)为0.74(0.29,1.88),智力低下的OR(95%CI)为0.21(0.06,0.70).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上述Meta分析中未进行敏感性分析.未检索到评价FDP用于HIE安全性的评价研究.结论目前FDP用于HIE的临床研究普遍质量较低.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FDP用于治疗HIE的有效性缺乏证据.

  • 标签: 1 6-二磷酸果糖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研究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Ara—AMP联合IL-2、HBIG、乙肝疫苗,对照组用干扰素α-2a,评估两组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复制近、远期疗效。结果两组ALT复常率、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初步肯定了Ara—AMP联合IL-2、HBIG、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乙肝病毒的效果。

  • 标签: 单磷酸阿糖腺苷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2
  • 简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升高是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的危险因素[1,2].而在脑梗死时存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一般认为有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D二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应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3].另有报道Hcy与纤溶有关[4],但尚有争议.为此,本研究选择了脑梗死患者,来讨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在脑梗死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在脑梗死中D-D二体和Hcy的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D—D二聚体 相关性 凝血 纤溶活性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钙凋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钙凋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导致皮层钙凋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增加,洛伐他汀可降低皮层钙凋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结论洛伐他汀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这两种酶的活性有关。

  • 标签: 洛伐他汀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钙凋磷酸酶 钙蛋白酶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2-DM)及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中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体(D-D)的变化,探讨其与2-DM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38例2-DM患者(2-DM组)、20例合并高血压者和25例正常者(对照组)外周血浆中VWF、D-D水平变化.结果2-DM患者血浆中VWF、D-D(157.47±45.77%和0.51±0.10mg/L)水平与对照组(126.26±20.42%和0.24±0.09mg/L)相比明显升高(P<0.01),2-DM合并高血压(186.40±25.56%和0.80±0.28mg/L)则较单纯2-DM增高(P<0.05).结论VWF和D-D升高与2-DM血管病变密切相关,检测VWF和D-D水平对防治2-DM血管病变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2型糖尿病 合并症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