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与口服甲古胺在治疗由于缺乏维生素B12而导致的巨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肌肉注射注维生素B12组42例,B组为口服甲钴胺组38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其疗效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与口服甲古胺在治疗由于缺乏维生素B12而导致的巨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口服甲钴胺治疗方法方便,患者的适应性较好,容易接受。

  • 标签: []维生素B12 肌肉注射 甲钴胺 口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简介:针对现有的图像分割方法存在的精度低、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优化算法的图像多阈值分割方法。本文将群优化算法(CatSwarmOptimization,CSO)引入到图像分割中,以最大类间方差作为群优化算法求解的适应度函数,利用群优化算法中的两种行为模式——搜寻模式和追踪模式来快速搜寻图像多阈值分割的最佳阈值。实验表明,与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SO)、头脑风暴算法(BrainStormOptimization,BSO)和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BeeColony,ABC)相比,CSO在图像分割时的精确性、收敛速度及稳定性上有显著优势。在3阈值图像分割时,所提方法找到最优个体需要的平均迭代次数最少,且稳定性比ABC、BSO和PSO分别提高了5%、10%和80%。

  • 标签: 多阈值分割 猫群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 头脑风暴算法 人工蜂群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构建一种实用稳定的CO2人工气腹动物模型,模拟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环境。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兔(3周龄,体重0.8~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单纯腹腔麻醉;开腹组,麻醉后行开腹手术暴露腹腔;低压气腹组,腹腔气腹压力维持于6mmHg;高压气腹组:腹腔气腹压力维持于12mmHg。采用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麻醉,追加采用4%水合氯醛1ml/kg。麻醉时间持续4h。气腹组采用精密电子压力计控制CO2输入的方法维持目标气腹压力。结果应用精密电子压力计可以维持理想的气腹压力。各组兔围手术期心率、呼吸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内进食量恢复正常,术后7d切口拆线,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出血及死亡。结论采用兔作为动物模型、精密电子压力计维持CO2气腹压力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用于研究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CO2人工气腹模型。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CO2气腹 幼兔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肤健酸性氧化电位水辅助治疗对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酸化水外用治疗手足口病;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周。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和疱疹消失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肤健酸性氧化电位水辅助治疗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  患者女,45岁,发现左侧腋窝肿物1个月来院就诊.查体:双侧乳腺未触及肿块,左侧腋下可扪及多枚类圆形结节,其中最大结节直径约3cm,表面欠光滑,质软,活动度欠佳,有轻压痛.……

  • 标签: 性淋巴结炎 抓性 淋巴结炎超声
  • 简介:为了从整体水平上研究PML-RARα融合蛋白的致白血病作用,建立了仅在髓系细胞中表达PML-RARα融合基因的转基因小鼠。通过表型分析发现一个单系的3只hCG-PML-RARα转基因小鼠在1-5个月时发生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从而说明MP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PML-RARΑ融合基因 转基因小鼠 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亚砷酸在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采取亚砷酸联用维甲酸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维甲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早粒细胞占比均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较单用维甲酸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

  • 标签: 亚砷酸 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表型特点和临床作用。[方法]使用流失细胞术四色方案对APL加以免疫分型,用 CD45/SSC-lin 图定位白血病细胞,按照抗原表达强度把表达分成五级分析。[结果]APL 细胞抗原表达强度

  • 标签: 急性 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细胞表明免疫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不同预后情况进行按照危险程度分层,探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伊达比星联合善维达双诱导治疗,按照不同的预后危险程度分成三组,高危组15例,中危组18例,低危组19例,高危组进行IA化疗,全反式维甲酸、复方黄黛片/亚砷酸交替治疗,中危组和低危组采取IDA单药化疗,全反式维甲酸、复方黄黛片/亚砷酸交替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双诱导治疗效果显著,缓解率为100%(52/52),感染几率为46.15%(24/52),分化综合征出现几率为36.54%(19/52),出血几率为26.92%(14/52)。结论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伊达比星联合善维达双诱导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缓解率,治疗时间相对较短,能够对并发症进行合理控制。按照危险程度分层治疗的效果相对显著,患者的生存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分层治疗 伊达比星联合善维达双诱导 复方黄黛片/亚砷酸 缓解率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营养不良性巨红细胞性贫血应用血液检测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5例营养不良性巨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75例患者均给予血液检测,分析血液检测效果。结果 75例患者的外周血RBC指标为(0.76—2.5×1012),RBC平均含量为(1.73×1012),Hb指标为(30一107)g/L,Hb平均含量为(65.46±5.36)g/L,MCV指标为(110—128)fl,MCV平均含量为(118.79±25.35)fl,MCH指标为(36-40)pg,MCH平均含量为(39.13±5.36)pg,MCHC指标为(319-343)g/L,MCHC平均含量为(330.35±4.65)g/L;75例患者中有20例为轻度贫血,占比24.67%,有32例为中度贫血,占比42.67%,有23例为重度贫血,占比30.66%。结论 给予营养不良性巨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检测能够获取到满意诊断效果,能够区分患者贫血程度,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营养不良 巨幼红细胞 贫血 血液检测 临床效果 RBC
  • 简介:摘要:再生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材料,在轮廓固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探讨了再生材料在轮廓固定和态脸中的价值以及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再生材料的种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再生材料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轮廓固定提供更多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再生材料 轮廓固定 生物相容性 生物降解性 生物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砷剂治疗非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 -2018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63例非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化疗组和砷剂组。化疗组 31例,给与常规化疗治疗;砷剂组 32例,在化疗组的基础上给与砷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化疗组患者临床总缓解率为 67.74%,显著低于砷剂组( 90.63%), P< 0.05,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砷剂在非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血液病治疗虽然具有较高的疗效,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然而其副作用大多都可耐受,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进行研究。

  • 标签: 砷剂 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血液病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蟾毒灵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MTT法,流式细胞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了解蟾毒灵对人急性早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是否有细胞毒及诱导凋亡作用.结果蟾毒灵对HL-60细胞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蟾毒灵在体外作用18h即可诱导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典型细胞凋亡峰,透射电镜观察到染色质凝集,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蟾毒灵有极强的细胞毒作用,在体外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作用机理之一.

  • 标签: 蟾毒灵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癌细胞凋亡 实验 流式细胞仪 检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复方黄黛片(RIF)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ATO联合ATRA对37例初治APL患者诱导治疗,巩固治疗采用ATO/RIF联合ATRA,维持治疗采用RIF联合ATRA,观察其完全缓解(CR)率、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巩固阶段RIF组及ATO组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月,37例初治APL患者中有1例因发生DIC死亡,35例获CR,CR率94.6%,28例出现白细胞升高,9例出现可控的ATRA综合征,14例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出现皮疹,2例复发,其中1例血液学复发前出现髓外复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结论 砷剂联合ATRA治疗APL方案安全有效、CR率高、复发率低,RIF对比ATO不良反应率未见明显提高。

  • 标签: [] 砷剂 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完全缓解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不同预后情况进行按照危险程度分层,探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2例,按照不同的预后危险程度分成三组,高危组15例,中危组18例,低危组19例,高危组进行IA化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TO)交替治疗,中危组和低危组采取IDA单药化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TO)交替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双诱导治疗效果显著,缓解率为100%(52/52),感染几率为46.15%(24/52),分化综合征出现几率为36.54%(19/52),出血几率为26.92%(14/52)。结论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注射用伊达比星(善维达)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TO)双诱导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缓解率,治疗时间相对较短,能够对并发症进行合理控制。按照危险程度分层治疗的效果相对显著,患者的生存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分层治疗 伊达比星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 亚砷酸(ATO)双诱导 缓解率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