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远隔性小脑出血(remotecerebellarhemorrhage,RCH)罕见,迄今报道约100余例。RCH可见于多种神经外科手术后,如动脉瘤夹闭、颞叶切除、肿瘤切除、血肿清除等,以额颞叶或额叶手术常见。RCH一般出现在手术远隔部位,一般分布在单侧或双侧小脑沟、蚓部,也常见小脑上部出血。RCH病死率10%-15%。

  • 标签: 小脑出血 远隔性 神经外科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小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选取2020年-2023年我院50例急性小脑炎患者,等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率及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小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头颅MRI是诊断的关键,及时的抗病毒、激素及对症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小脑炎 临床诊治 MRI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56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而且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和心脏病。60~65岁为高发年龄阶段。颅脑cT48h内阳性率32.2%,颅脑MRI确诊率100%。脑疝为主要死因。结论中老年人持续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要注意小脑梗死的可能,颅脑MRI检查优于CT。

  • 标签: 小脑梗死 眩晕 颅脑核磁共振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后小脑挫裂伤的艋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对小脑挫裂伤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小脑挫裂伤严重程度,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19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7例,恢复良好7例,中残3例,死亡9例。结论小脑挫裂伤多为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年龄偏大,损伤机制以枕部减速伤为主,常合并幕上对冲部位挫裂伤,小脑挫裂伤合并的血肿及时手术清除及枕下减压、脑室外引流,可挽救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颅脑外伤 小脑血肿 手术 脑室外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34例病人入院时的意识、GCS评分、四脑室受压程度、梗塞面积、是否合并脑积水、是否合并脑干受压分别采取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共计19例,单纯脑室外引流共计9例,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枕下入路去骨瓣减压术共计6例。结果手术可以降低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死亡率。结论手术是治疗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小脑梗塞 手术减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34例病人入院时的意识、GCS评分、四脑室受压程度、梗塞面积、是否合并脑积水、是否合并脑干受压分别采取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共计19例,单纯脑室外引流共计9例,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枕下入路去骨瓣减压术共计6例。结果手术可以降低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死亡率。结论手术是治疗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小脑梗塞 手术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34例病人入院时的意识、GCS评分、四脑室受压程度、梗塞面积、是否合并脑积水、是否合并脑干受压分别采取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共计19例,单纯脑室外引流共计9例,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枕下入路去骨瓣减压术共计6例。结果手术可以降低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死亡率。结论手术是治疗小脑大面积梗塞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小脑梗塞 手术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23例小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为83.33%,手术治疗有效率为72.73%,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愈和好转共18例,死亡5例。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积血以及脑干受压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 标签: 小脑出血 临床特点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桥脑小脑角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桥脑小脑角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对3例有临床症状、要求手术的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3例无症状患者予以观察及CT或MRI随访。结果3例手术患者中,1例术后听力丧失,且伴不全性面瘫,2例术后面肌痉挛好转但听力减退无变化;3例无症状的患者行CT或MRI随访2年未见脂肪瘤明显增大。结论结合CT或MRI可确诊本病。对症状明显者应行肿物显微手术切除。

  • 标签: 小脑脑桥角 脂肪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中的优点和应用要点。方法采用枕骨骨瓣成形、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28例,并进行术后治疗及随访。结果病变全切23例,近全切除3例,因肿瘤与脑干粘连紧密大部分切除2例。所有患者未出现瘫痪、后组颅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小脑性缄默征等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能安全有效地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

  • 标签: 第四脑室肿瘤 微创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方法从我院选取30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首次正确诊断25例,其中22例呈片状,冠状位呈与小脑幕平行长带状或梭形高密度影,3例呈V型高密度影,5例呈Y型高密度影;初诊2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误诊为小脑幕镰钙化。12h到3个月复查CT小脑幕硬膜下少量血肿20例20d左右基本吸收,血肿较大的患者5例5周至3个月密度明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1周内完全吸收;大脑镰钙化图片无变化。结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征明显,准确诊断不仅有利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而且能够及时发现颅脑内的其他损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小脑硬膜 血肿 CT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桥脑小脑角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特征.其中听神经瘤9例、胆脂瘤4例、脑膜瘤3例、耳源性脑脓肿5例、三叉神经瘤1例.结果各种肿瘤的CT特征,随其种类而不同,如听神经瘤均位于内听道开口处,呈等或低密度团块,轻度均匀或环状强化.胆脂瘤呈球形或扁平形,球形位于硬膜外,密度不均,壁有钙化.扁平形位于蛛网膜下腔,边缘清楚,均匀低密度.脑膜瘤均具有典型脑膜瘤特征,明显强化.耳源性脑脓肿周边有明显水肿、囊壁清晰,囊内呈均匀低密度.三叉神经瘤跨中后颅窝伴岩锥尖骨质破坏.结论桥脑小脑角区肿瘤各具特点,CT能提供明确诊断.

  • 标签: 桥脑小脑角区肿瘤 CT 诊断 肿瘤样病变
  • 简介: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十细胞(Humanumbilical—cordmesenchymalstemcells,hUMSCs)治疗小脑萎缩(Cerebellaratrophy,CA)的临床疗效。方法健康新生儿脐带中分离MSCs,连续体外扩增,采用鞘内注射(2.5×10^7/5mL)结合静脉滴注(7.5×10^7/100mL)的方法,治疗57例小脑萎缩患者,每次治疗剂量为1.0×10^8个细胞?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为72.0%,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79.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hUMSCs治疗小恼萎缩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小脑萎缩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术后吞咽困难早期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2月 ~2017年 9月间我院脑外科收治的 48例接受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护理进行对症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和术后治疗四周后测评结果。结果:经过治疗,采用早期对症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术患者术后进行早期对症护理,能有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尽快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的术后恢复打下基础。

  • 标签: 吞咽困难 桥脑小脑角区 早期护理 肿瘤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在小脑出血术后共济失调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处理的小脑出血术后共济失调患者 68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划分为两组。参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基于参照组增加应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显著提升( P< 0.05);两组患者的共济失调量表评分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大( P< 0.05);两组患者的小脑血肿体积均呈现明显的缩小趋势,且观察组患者的缩小幅度更大( P< 0.05)。结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在小脑出血术后共济失调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为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

  • 标签: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 小脑出血 共济失调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