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空间结构及硬度等物理特性非常接近天然骨基质,但由于早期工艺技术问题导致其孔隙及降解性存在一定问题。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大鼠胫骨离断性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制作左侧胫骨5mm离断性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细胞组于骨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2,8,12周时,X射线检测缺损区骨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新生骨痂覆盖整个缺损区且形成明显的桥接,材料大部分已降解,可见大量的骨样组织并形成小梁,已形成板层骨样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对照组骨缺损处骨痂形成增多,断端整合性不佳,有骨质硬化现象,仍然有较多材料未降解,可见骨小梁样结构,亦有板层骨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但弱于实验组;细胞组、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未见骨性修复,Ⅰ型胶原蛋白弱表达。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促进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羟基磷灰石 支架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价值探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3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33例非血液性疾病患者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开展骨髓检验过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等指标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骨髓增生情况按照I级到V级的发生情况和对照组患者的骨髓增生情况按照I级到V级的发生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骨髓检验后,可以更好的了解骨髓组织结构情况,对于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骨髓检验 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再障煎剂”加减,2个月为1疗程。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中有效44例(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33例(67.3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2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慢性再障性贫血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能够减少西药的用量,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减轻西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对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状况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135例深度烧伤且被诊断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瘢痕组织采取免疫组化LSAB法进行检验,利用图像采集分析系统对神经微丝蛋白以及S-100的平均积分光度值进行测定.结果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在患者受伤后4~5个月内增长速率最大,在患者受伤后18个月起增生速率开始减小,其中对S-100与神经微丝蛋白的表达在患者受伤后各个阶段的表达也渐渐减少,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S-100与神经微丝蛋白,增生性瘢痕在各个阶段的表达高于瘢痕疙瘩,除4-5个月内,其余各个阶段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微丝蛋白和S-100能够对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中神经再生状况做出有效而准确的反应,患者深度烧伤以后,病理性瘢痕中的神经再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增生性瘢痕中枢神经再生较瘢痕疙瘩更多.关键词深度烧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43-01

  • 标签:
  • 简介:背景:在中国,儿童患者获得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供者较困难,而以父母供者较多。目的:回顾性分析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7例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及相合非血缘供者,且免疫抑制疗效不佳的复发难治性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抗体"预处理方案,应用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三联短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①患者17例中16例(94%)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1和血小板≥20×10^9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5)d和17(12-28)d。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47%(8/17),其中Ⅰ-Ⅱ度29%(5/17),Ⅲ-Ⅳ度18%(3/17)。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41%(7/17)。③中位随访268(43-753)d,12例存活,总生存率为71%(12/17),死亡5例(29%),均为移植相关死亡,其中1例植入失败死于皮肤真菌感染,1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死于肺部重症感染。无患儿移植后复发。④结果显示,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及相合非血缘供者,且免疫抑制疗效不佳的复发难治性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法。

  • 标签: 组织工程 干细胞 贫血 再生障碍性 移植 单倍体 外周血
  • 简介:背景:研究发现,去除坐骨神经会导致骨折愈合过程中新生编织骨机械硬度不足,而目前对有关失神经因素在牵张成骨过程中作用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构建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牵张成骨模型,观察失坐骨神经对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的影响及Runx2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新西兰雄性白兔24只建立兔胫骨牵张成骨延长模型,并随机分为切除坐骨神经组和保留左坐骨神经组。完成牵张6周后,用X射线、骨密度及三维CT重建技术检测已延长的胫骨,组织学分析新骨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显示所有实验动物的牵张裂隙中均可发现有新骨生成,Runx2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与保留左坐骨神经组相比,切除坐骨神经组牵张裂隙中新生骨量较少、矿化程度低,并且Runx2表达量较低。提示失神经支配抑制牵张成骨中新骨的生成及Runx2的表达,神经支配可能在牵张成骨的新骨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失神经 牵张成骨 新骨形成 RUNX2
  • 简介:目的:探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初步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回输的MNC、CD34+细胞数,GVHD发生率,血象恢复时间,SDF-1α、G-CSF、IL-6、GM-CSF、TPO、IL-11、SCF等细胞因子变化情况,以及骨髓有核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改善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平均为15d,血细胞恢复时间平均为10.4d。3例患者发生Ⅲ度aGVHD,3例患者发生局限性cGVHD,经治疗后均好转,4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73d死于真菌性肺炎。移植后患者血清SDF-1α、G-CSF、IL-6、GM-CSF、TPO以及SCF水平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骨髓有核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1例患者EB病毒血症,2例出血性膀胱炎,2例真菌性肺炎。结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安全且并发症低,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 标签: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