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获得较为明确的环孢霉素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更好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有关临床报道听资料进行考察、比较、分析、统计。结果:各医院报道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基本接近,大致为术后1月557-283ng/ml,1-3月375-225ng/ml,3-6月257-165ng/ml,6-12月150-120ng/ml,12月以上165-50ng/ml。结论:环孢霉素浓度调整到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毒笥反应均减少。

  • 标签: 全血浓度 环孢霉素 血药浓度 调查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组分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为高胆红素症的新生儿76例,根据换血时血球、血浆组分不同随机分为组分组和组,并进行相应换血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液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换血后两组胆红素换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组分组患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较组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组出现2例轻微贫血,组分组未出现并发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换血疗法 新生儿 肝胆红素血症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018-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血糖检验中应用即时检验血糖仪对指尖或静脉进行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0月,地点为我院,疾病确诊结果均为2型糖尿病,样本数量6例,分别利用即时检验血糖仪对其指尖、静脉实施血糖的测定,并与生化分析仪的血糖测定结果对比。结果:应用即时检验血糖仪测定的指尖血糖水平、静脉血糖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2种血液样本时检验血糖仪的血糖测定结果与生化分析仪的血糖测定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指尖即时检验血糖仪的血糖测定结果与生化分析仪的血糖测定结果最为接近;指尖即时检验血糖仪血糖检验时间显著短于静脉P<0.05。结论:应用即时检验血糖仪实施指尖或静脉进行血糖检测结果准确、速度快,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指尖的测定结果与生化分析仪结果最为接近。

  • 标签: 静脉全血 即时检验血糖仪 血糖 指尖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的献血场所进行献血人群的分布特征情况。方法:汇总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我市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献血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结果: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的献血人群在年龄、性别、学历、献血量选择、职业、初次献血、多次献血以及血液复检淘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P

  • 标签: 全血献血 不同献血场所 分布特征
  • 简介:为了比较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Na2)、枸橼酸钠、肝素钠三种抗凝剂对血中血小板的影响,笔者分别检测了采用上述三种抗凝剂抗凝的血小板数,实验证明采用EDTA.Na2作为抗凝剂对血中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最小.

  • 标签: 全血 抗凝剂 血小板计数 影响 血小板数 肝素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验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优势性。方法:收治细菌感染患儿74例,通过掷硬币分组方式,将74例患儿分为2个小组。常规组37例:单独实施血常规检测;探析组:血常规检测联合C反应蛋白;比对不同方案临床检验价值。结果:探析组疾病检出率97.30%高于常规组的81.08%,互比,有差异,(P<0.05)。结论: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查在临床应用率较高,针对细菌感染患儿应用可保证疾病检出率,予以临床精确诊断结果,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改善患儿机体不适,进一步保证预后。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全血C反应蛋白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期的制备洗涤红细胞前后电镜下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方法采集CPD-A抗凝.实验分Ⅰ~Ⅵ组,分别于4℃保存7、10、15、20、25、30d.于制备前取1滴,5%戊二醛固定,经2000r/min离心10min后,分出血浆,取样检测血红蛋白.余下的红细胞再加等量生理盐水,1500r/min离心5min,连续2次,取样为制备后测定组.结果组Ⅰ和组Ⅱ制备前后红细胞成双面凹的圆盘结构,细胞均匀混悬.组Ⅲ制备前红细胞形态正常,制备后少数红细胞出现聚集状、球形或边缘不整齐,并有棘形红细胞出现.组Ⅳ、组Ⅴ、组Ⅵ于制备前血浆微红;制备后,球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中间漏孔的红细胞增加.结论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最佳时间应在4℃保存10d内的,保存15d以后的制备洗涤红细胞形态发生异常变化,出现棘形红细胞,囊泡化后的红细胞易溶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影响洗涤红细胞的质量.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游离血红蛋白 棘形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标本的检测时间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用专用的血液分析仪器对32例末梢标本进行分别采血,采血之后的5、10、30分钟里连续进行检测,对血液结果中的RBC、HCT、PLT等重要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采血之后的5、10、30分钟与0分钟进行比较,发现WBC、PLT、LYM%、NEN%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P小于0.05,其他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意义;采血后的5分钟和30分钟进行比较,10分钟与30分钟比较,PLT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而其他参数见则无意义。结论利用专业仪器进行末梢检测时,若在采集之后立刻对样本进行检测,那么会对有些指标产生影响,所以应在5到10分钟之内检测样本。

  • 标签: 末梢全血 检测时间 血液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7月~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依据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划分组别,A组、B组各40例。血样本采集后,A组随机选择10份(A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室温下保存2h(A2)、4h(A3)、8h(A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样本采集后,B组随机选择10份(B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冷藏环境下2h(B2)、4h(B3)、8h(B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统计各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1)A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A1、A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A3组PLT高于A1组,差异显著(P<0.05),RBC、WBC、Hb较A1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4组RBC、PLT及Hb均高于A1组,WBC低于A1在,差异显著(P>0.05)。(2)B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B1、B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3组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B4组RBC、PLT及Hb均高于B1组,WBC低于B1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条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确影响性,需在血常规检验实施中,严格保存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性。

  • 标签: 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环境 血常规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γ射线辐照离体对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20份人,以剂量1Gy的γ射线进行辐照,吸收剂量率为17Gy/min,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2h取样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血浆中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外周离体经1Gyγ射线照射后1h,血清GSH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而T-AOC、SOD、GSH-Px及CAT活性升高,且与照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γ射线照射2h后,除SOD活性与照射后1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外,MDA含量进一步降低,GSH含量及T—AOC、GSH—Px、CAT活性进一步升高,与照射后1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离体经1Gyγ射线辐照后,可增强红细胞抗氧化能力,输注后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标签: Γ射线 红细胞 抗氧化 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分析涂片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4月在我院实施100例病患应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和涂片镜检,将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器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劣势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此来证实涂片应用的重要性。结果所有100例病患中经过血液分析仪常规检查中显示存在异常50例,而经过涂片镜检总存在真阳性25例(50.00%),假阳性25例(50.00%);而讲过血液分析仪检查中显示正常为50例,再次通过涂片对其检查中发现其中有3例(6.00%)病患存在假阴性结果,而真阴性结果为44例(92.00%);经统计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的敏感性为89.29%;而特异性则为63.77%;而诊断符合率为72.00%。结论血常规检查会发生检验结果错误的情况,如应用血液分析以在检查中存在血细胞异常时,一定对其再次实施涂片分析,以此来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安全性,才能更加全面了解病的身体状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故涂片应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 标签: 血涂片 血常规 检验 重要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采集的平均流速的因素,以便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采集的效率。方法此文研究对象是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中心血站的100名献血者,统计影响采集的平均流速的相关因素。结果400mL采血规格的采集平均流速显著比较于200mL采血规格,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随机采血的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集中采血,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25岁及以下的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其他年龄区间,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男性的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女性,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结论影响采集的平均流速的相关因素有多种,需加强注意。

  • 标签: 全血 平均流速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集中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本中心血站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集的86例献血人员所有资料,探究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以此提出合理解决措施。结果对本次分析的86例献血人员进行研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6%,虽然献血车不良反应对比献血站更高,女性献血不良反应高于男性,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分析意义。多次献血不良反应低于初次献血不良反应,夏季献血不良反应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是引发轻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睡眠不佳、空腹、疲劳以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是引发中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晕、晕针等因素是引发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结论采集过程中精神因素是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因此需要血站操作人员建立温馨、舒适的环境,采集人员以娴熟过硬的技术以及服务来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

  • 标签: 全血采集 不良反应 诱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时检验血糖仪与静脉检验血糖结果的对比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9月收治的 75例 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即时检验血糖仪和静脉检验,比较两种检验结果。结果:对患者连续进行3天血糖检测,两种检查患者血糖结果互比,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静脉检验与即时检验血糖仪均有一定临床价值,可将患者血糖指标情况检测出来,为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从而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稳控血糖,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即时检验血糖仪 静脉全血检验 血糖结果 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RP结合血常规检测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院内感染性疾病患者6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另取3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测定血常规与CRP,观察检测结果。结果 健康人员WBC与CRP表达水平均低于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患者,病毒感染组患者WBC与CRP表达水平均低于细菌感染患者,三组间对比有差异性;健康人员WBC与CRO检验均未出现阳性,病毒感染患者WBC与CRP阳性率23.53%与26.47%均低于细菌感染患者的64.71%与79.41%,三组间对比有差异性。结论 将CRP与血常规检测联合应用到感染性疾病患者检查中,可为疾病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 全血CRP 血常规检测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甲状腺切术后为患者施以预防性补钙的应用价值,观察对其甲状旁腺素与钙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切术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编号均分2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术后给予预防性补钙,对比两组甲状旁腺素、钙水平、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在不同时间段钙水平对比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在术后1h、1d、3d、5d时甲状旁腺素水平较低,P<0.05;两组在术后10d与30d时甲状旁腺素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甲状旁腺素、钙以及低钙症恢复时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喉返神经损伤与呼吸困难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甲状腺切术后以及预防性补钙不会对患者甲状旁腺素与钙水平产生影响,但可预防低钙症的发生,可促进其病情的恢复,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全切术 预防性补钙 甲状旁腺素 血钙 低钙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78名疑似细菌性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血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检测与联合检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高于血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诊断中有着理想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菌性感染 诊断 联合检测 全血C反应蛋白 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