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前庭系统疾病,对病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临床常用手法复位及口服抗眩晕药,但复发性BPPV仍然是困扰临床的难题。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对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其独特的疗效。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多从中医辨证论治,以针刺推拿为主要治法,效果肯定。

  • 标签: 良性陈发性 位置性眩晕 中医辨证 治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窦底位置与上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临床治疗中磨牙的移动提供参考。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54例拟行正畸矫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均角型组、高角型组、低角型组,每组各18例。应用锥形束CT对各组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高角型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同上颌窦底间1+2+3类的比例高于均角型组、低角型组,P<0.05;高角型组、均角型组、低角型组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远中颊根、腭根到上颌窦底的距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一组数据小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通过CBCT检查可以发现,高角型患者上颌窦底位置偏低,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邻近,出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接触窦底或突入到窦内的情况。

  • 标签: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窦底 正畸移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灵龟灸法联合电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2022年1月到2023年8月到我院治疗的10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单纯使用手法复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灵龟灸法配合电针治疗,对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通过灵龟灸法配合电针方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荐。

  • 标签: 灵龟灸法 电针 手法复位 良性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治疗护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对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00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法治疗,观察组采取手法治疗结合运动康复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估量表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眩晕评估量表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两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手法治疗护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对位置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改善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护理满意度也有较大改善,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位置性眩晕 手法治疗 运动康复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胎盘主体不同附着位置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进行彩超、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通过选取本院收集的100例孕妇临床资料,依据胎盘主体附着位置不同进行分组,附着位于子宫前壁(A组)、后壁及侧壁(B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横切剖宫产术式,记录患者的剖宫产出血量以及子宫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剖宫产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比较,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患者全子宫切除、胎盘植入人数明显少于A组,两组患者具有一定差异。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其中B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出现率明显少于A组,B组患者并发症出现人数较少(p<0.05)。结论:对胎盘主体不同附着位置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进行彩超、临床特征分析,子宫前壁孕妇剖宫产整体不良情况较多。

  • 标签: 胎盘主体 不同附着位置 彩超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