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气囊仿生助产应用于产妇臀分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孕足月臀产妇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入观察组(应用气囊助产)和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产程、娩头难易性、新生儿出生窒息及新生儿产伤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明显缩短,娩头成功率大大提高,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产伤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仿生助产术可提高臀阴道分娩率,降低臀剖宫产率,降低臀新生儿出生窒息率、新生儿产伤率,大大提高臀阴道分娩的安全性。

  • 标签: 气囊仿生 助产 缩短产程 娩头成功率 出生窒息 安全率
  • 简介:本研究探讨FANCG基因表达与成人散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采用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4例AML初诊患者、46例AML完全缓解(CR)患者及36例对照样本骨髓中单个核细胞FANCG基因表达的情况,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C_T计算AML初诊患者与对照样本、AML初诊患者与AMLCR患者、AMLCR患者与对照样本FANCG基因表达差异的倍数。结果表明,AML初诊组FANCG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6±0.27,AMLCR组为0.75±0.54,对照组为0.85±0.45;AML初诊组FANCG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和AMLCR组明显降低(P〈0.05);AMLCR组FANCG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FANCG基因在初诊AML患者中表达降低,AMLCR患者的FANCG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FANCG基因可能与AML的发病有相关性,同时在判断AML的化疗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范可尼贫血 FANCG
  • 简介:Rh血型系统是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确认的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RhD抗原表型除正常D阳性和阴性表型外,还存在多种D变异型。D变异体主要包括弱D(weakD)、部分D(partialD)和DEL型[1]。为避免在血清学上RhD变异体被误定Rh阴性,采用DNA基因分型技术鉴定D变异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 标签: RHD血型 基因型 弱D 部分D DEL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完全性大动脉转手术前诊断和治疗临床进行分析。方法临床病例41例,静脉静滴前列腺素E1或前列腺素E2以扩张动脉导管,伴代谢性酸中毒者可静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同时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其他相关治疗。BAS治疗、手术治疗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有30例。结果治疗8例患儿,7例在手术后精神反映相对好转,血氧饱和度上升明显,紫绀症状减轻显著,代酸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1例死亡,死因合并肺炎、缺氧缺血脑病。21例为Jatene术(2例为二期手术)。术后12例死亡。1例Senning术,术后于第六天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结论只有通过造影术以及心导管结合才能获得准确全面而可靠的信息,对于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对那些非常严重的D—TGA患儿,应尽早地行球囊房隔造口术,为择期手术提供更好的机会。

  • 标签: 完全性大动脉 转位 手术前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9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癌组织73例作为观察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法检测MMP-9在两个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83.6%,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阳性率与EC病理分级和有无肌层浸润有关,但和浸润的深度没有相关性。结论MMP-9高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浸润和转移,该蛋白酶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并帮助评价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通过采用稳定过量表达T型钙通道α1H亚单位基因(CACNAIH)的HEK-293(humanembroyonickidney)细胞来研究α1H亚单位基因(CACNAIH)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来记录从mRNA转录水平和T型钙通道蛋白质功能水平来验证α1H亚单位基因的过量表达。通过实验结果表明T型钙通道α1H亚单位基因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提高了与细胞周期有关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从而为开发治疗与细胞增殖异常有关的疾病提供有关的理论根据。

  • 标签: T 型钙通道 亚单位基因 细胞增殖 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应力摄片在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AMOA)的诊断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UKA)患者选择中的作用。方法从2009年8月到2013年3月,86例预手术患者的103膝接受应力摄片检查,包括内外翻应力下的正位片和屈膝90。侧片。摄片后诊断为AMOA者计划单髁治疗,如诊断有疑问,加做MRI检查。应力摄片诊断的准确性由术中观察情况检验。UKA术后患者随访3至38月(平均16.8月),通过HSS膝关节评分和患者自我满意度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73例患者中85膝符合AMOA诊断,除2例有反复肿胀加做MRI诊断慢性滑膜炎患者外,其余均计划进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其中1膝在术中探查韧带情况后改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随访的功能评分和满意度评分都很高。应力摄片诊断AMOA的准确率为98.8%(82/83),如以最终接受UKA手术为标准,准确率为96.5%(82/85)。结论应力摄片是一种可靠的评价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ACL)功能和软骨缺损的方法,对于选择适合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患者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单髁 应力位摄片 患者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剖宫产麻醉穿刺过程中使用不同体位对仰卧综合征的发生率的影响,以供剖宫产麻醉给予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给予左侧卧麻醉穿刺,II组给予右侧卧麻醉穿刺,两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对比观察患者的仰卧综合征发生率等。结果I组患者仰卧综合征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心率等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剖宫产麻醉穿刺过程中采用左侧卧,可以有效地降低仰卧综合征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应用。

  • 标签: 剖宫产 麻醉 体位
  • 简介:【目的】分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eoli,UPEC)粘附素基因抽a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探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临床分离的50株UPEC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别从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PCR扩增抽a基因,比较两组访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50株UPEC中34株能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中iha基因分布率分别为85.29%和56.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PEC形成生物膜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粘附素基因iha与细菌形成生物膜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大肠杆菌 尿路感染 生物膜 黏附素
  • 简介:摘要目的患者PICC置管后有效地止血,避免上肢肿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将我科60例PICC置管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0例用3M自粘绷带正面局部加压、患肢制动、24h换药。对照组30例用常规方法PICC穿刺后在穿刺上方覆盖2层无菌纱布,用10CM×12CM透明贴膜固,患肢制动、24h换药。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后穿刺上方覆盖无菌小方纱,3M自粘绷带局部加压,患肢制动,24h换药能够有效地达到止血的目的,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3M自粘绷带 PICC 局部加压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将对以水平面转为主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混合性代偿头的临床手术治疗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所收治的22例以水平面转为主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混合性代偿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术后首次随访过程中,患者的双眼能够正视前方的矫正视力提高了2行或2行以上,术后18例患者的混合性代偿头≤100或完全消失,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头过矫的情况。其余4例患者分别为2例患者的水平转头仍停留在250的水平,2例患者的代偿头扭转角≤150。结论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行单纯加强或减弱水平肌肉的后退短缩手术,并对其进行中间带移位,即可使患者以水平面转为主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混合性代偿头的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并提高其矫正后的视力。

  • 标签: 以水平面转为主 先天性眼球震颤 混合性代偿头位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屈指深肌腱止处断裂是否经骨钻孔固定临床疗效对比屈指深肌腱止处断裂是否经骨皮质固定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屈指深肌腱止处断裂患者,采用钢丝固定,其中第一组25例钢丝经末节指骨钻孔钢丝经皮质固定从皮肤穿出固定于甲根部,第二组25例不经末节指骨钻孔,钢丝经末节指骨2侧绕过后,钢丝紧贴指骨2侧从皮肤穿出固定于甲根部,随访3~12个月,第一组病人发生2例固定钢丝难以拔出,其中一例拔出钢丝过程中肌腱再断裂,余23例病人远指间关节屈曲良好,关节活动度(TAM)评分优良率达100%。第2组钢丝均顺利拔出,远指间关节屈曲良好,关节活动度(TAM)评分优良率达100%。

  • 标签: (Tendons) 指(Fingers) 关节(Joints)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HLA-G基因3’非编码区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ofScience、EMbase、CBM、CNKI、WanFangData、VIP,收集2012年5月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妊娠妇女及其配偶、后代HLA-G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子痫前期组父亲与子代的HLA-G+14bp基因单倍型频率以及父亲+14bp/+14bp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子代HLA-G14bp基因单倍型频率低于正常妊娠组。其合并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42(1.10,1.84)、1.54(1.25,1.90)、2.00(1.19,3.38)、0.67(0.54,0.82)。子痫前期组子代+14bp/+14bp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bp/14bp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OR=1.75,95%C(I1.11,2.77);OR=0.57,95%CI(0.41,0.81)]。子痫前期组,母(-14bp/-14bp)/子(-14bp/-14bp)基因型配伍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OR=0.52;95%CI(0.31,0.85)],而母(+14bp/-14bp)/子(+14bp/+14bp)基因型配伍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OR=3.77;95%CI(1.40,10.11)];父(-14bp/-14bp)/子(-14bp/-14bp)基因型配伍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OR=0.33,95%CI(0.15,0.75)]。结论父亲和子代HLA-G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存在相关性,母子基因型配伍分析可为子痫前期病因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新线索。

  • 标签: 子痫前期 HLA-G 多态性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对高血压病患者的NPPAG664A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分析该位与肾功能损伤及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aqMan探针法检测

  • 标签: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XRCC3基因Thr241Met多态性与中国人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VIP和WanFangData,查找国内外关于XRCC3基因Thr241Me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8月20日。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和Stata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Egger’s线性回归法分析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包括肺癌患者2999例,对照29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中国人群而言,携带XRCC3基因Thr241Met多态性突变基因型/等位基因的个体肺癌发病风险不会明显增加:Met/Metvs.Thr/Thr:OR=1.00,95%CI(0.38,2.59),P=0.99;Met/Metvs.Thr/Met:OR=1.06,95%CI(0.83,1.36),P=0.63;Met/Metvs.Thr/Met+Thr/Thr:OR=0.99,95%CI(0.38,2.57),P=0.98;Thr/Met+Met/Metvs.Thr/Thr:OR=1.06,95%CI(0.82,1.37),P=0.65;Metvs.Thr:OR=1.05,95%CI(0.82,1.35),P=0.68。结论目前尚未发现XRCC3基因Thr241Me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肺癌发病风险相关。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XRCC3 基因多态性 中国人 肺癌 META分析
  • 简介:本研究旨在检测RHBDD1(Rhomboiddomaincontaining1)基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RHBDD1在正常人和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ML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BCR/ABLp210表达阴性的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CR/ABLp210阳性的患者;≥50岁的患者RHBDD1表达水平低于〈50岁的患者;RHBDD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HBDD1基因可能参与了CML的发生与发展,尤其在BCR/ABLp210阴性患者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慢性髓系白血病 RHBDD1基因 BCR ABL P210
  • 简介:目的使用慢病毒介导兔BMP-2基因转染兔滑膜间充质于细胞(SMSCs),检测其安全性,并在体外定向诱导至软骨细胞。方法通过构建包含BMP-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SMSCs后行安全性分析;各项检测和MicroRNA分析判断转染后的SMSCs是否进入软骨细胞分化谱系。结果贴块法获得的SMSCs在经分离纯化后,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应有的结构和表面标志物,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增殖动力学、核型分析、致瘤型分析等证实被慢病毒转染的SMSCs安全。Westernblot、免疫荧光等证实且能稳定表达BMP-2蛋白。14d后,免疫组化、MicroRNA检测等证实在不需外加外源性BMP-2的体外环境下SMSCs可自发向软骨细胞分化。结论经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的兔SMSCs足够安全,能稳定表达BMP-2,体外能自发向软骨细胞分化。

  • 标签: 滑膜 间质干细胞 慢病毒属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