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急性髓白血病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可来源于白血病细胞和正常前体细胞.DC可在骨髓和淋巴结捕捉、呈递白血病抗原,进而刺激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发挥抗白血病效应.在临床和实验中使用的树突细胞可由白血病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而来,体外负载白血病特异性抗原或肿瘤共同抗原的DC,回输后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AML的DC免疫治疗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对驻地军人泌尿结石成分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方案的提出和研究提供方向。方法收集住院军人泌尿结石标本398例,采用LIIR-20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398例,共检出9种成分,其中单纯成分结石113例,混合成分结石285例。按结石主要成分分为含钙结石99例、非钙结石14例、混合型结石285。各种成分结石病例的构成比,从高至低依次为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140例,一水草酸钙99例,一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46例。三种结石的临床特点是肾结石占47.37%;结石多以混合形式出现,草酸钙是主要的结石成分;23-5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占64.56%。结论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驻地军人临床治疗,并指导部队官兵在训练、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预防泌尿结石的发生和复发,另外,应对草酸钙结石有防治作用的枸杞、泽泻作进一步研究,以阐明抑制机制。

  • 标签: 军人 泌尿系结石 草酸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留置导尿病人泌尿感染的护理干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100例留置导尿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护理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护理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进行护理干预。评价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总尿路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总尿路感染率、住院时间分别为(5.5%、6.8天)、(22.2%、7.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导尿 感染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89-01
  • 简介:作为治疗泌尿结石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输尿管镜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着。尽管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也是被广泛接受而且发展充满活力,但输尿管镜治疗结石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治疗方式,并且随着纤维光学和数字影像技术飞速发展,输尿管镜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方式,现综述如下。1半硬式输尿管镜/输尿管软镜输尿管软镜可以处理到肾内的结石。在一些患者中,半硬式输尿管镜的长度可以到达肾盂,但是无法机动到全部集合系统。因此设计者考虑在镜体上加上转向控制,软镜应需诞生了,但它价格

  • 标签: 输尿管软镜 泌尿系结石 硬式 经皮肾镜碎石术 镜体 纤维光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为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68.4%,两组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统结石临床效果确切,临床上采用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泌尿系结石 碎石
  • 简介: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FLT3-ITD和IDH1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后测序方法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对389例AML的标本检测发现,NPM1突变的发生率为14.1%(55/389);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4.7%(57/389),IDH1突变的发生率为6.4%(25/389).在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的AML中没有发现NPM1突变,NPM1突变组FLT3-ITD和1DH1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2.7%,显著高于NPM1未突变组的12.3%和5.4%.NPM突变易于发生在正常核型AML中,发生率为26.5%(35/132).NPM1突变的AML具有发病年龄偏大、血小板数高、易于发生在AML-M5、CD34阳性比例低、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伴发等临床特点.NPM1突变阴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69.8%,NPM1突变阳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72.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NPMI突变的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易于与FLT3-ITD和1DH1突变共存,而不会与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共存.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NPM1基因突变 FLT3基因突变 IDH1基因突变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的免疫分型特点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收集516例初发AML患者骨髓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免疫表型.结果表明,①516例AML中髓相关抗原阳性表达率较高,依次为MPO(95.0%)、CD33(93.0%)、CD13(88.8%)、CD117(69.4%),而CD14、CD15、CD64、CD71表达较低,其中145例AML伴淋抗原表达,分别为CD721.5%、CD196.0%、CD20.78%、CD100.58%、CD200.58%;CD71在M6中阳性表达率为100%,CD64在M5中阳性表达率最高(30.2%);CD34总阳性表达率为57.8%.②首次化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64.7%,M3组中CD34+患者CR率低于CD34-组(P=0.019).非M3组CD34阳性组的CR明显低于CD34阴性组(P=0.002);CD19+患者CR率高于CD19-组(P=0.028);CD7+患者CR率明显低于CD7-组(P=0.002);CD71+患者CR率低于CD71-组(P=0.013);MPO+患者CR率高于MPO-组(P=0.015);CD11b、CD13、CD33表达阳性组与相应阴性组的CR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分型是诊断AML的必备条件,它有助于指导白血病的临床分型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免疫分型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本研究旨在分析正常核型急性髓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CEBPA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我中心55例初诊AML患者CEBPA基因突变率、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表明:本组患者CEBPA突变患者20例,发生率为36.4%,其中17例为双侧突变,3例为单侧突变;与CEBPA无突变AML患者相比,CEBPA突变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75.0%患者为M1与M2;初诊时表现为高血红蛋白[(98.30±20.33)g/L对(81.69±23.74)g/L;t=2.625,P=0.011]及低血小板[(33.30±38.27)×109/L对(64.79±61.60)×109/L;u=2.062,P=0.044];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显示,CEBPA突变患者CR率72.2%,高于CEBPA无突变患者68.6%,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BPA突变AML多见于AML-M1和M2,且伴高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症,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尚好.国人AML患者CEBPA突变率可能高于国外报道.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CEBPA突变 完全缓解率 免疫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服用琥珀消石颗粒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名泌尿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4例,行体外碎石配合服用琥珀消石颗粒;对照组,96例,行体外碎石术。于术后复查腹部平片(KU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结石治愈率分别为91.17%和69.99%,总有效率分别为98.07%和88.54%。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琥珀消石颗粒治疗泌尿结石的临床疗效确切、简单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 泌尿系结石 琥珀消石颗粒
  • 简介:目的:观察软坚利尿排石汤联合体外碎石术治疗泌尿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确诊为泌尿结石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体外碎石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加服软坚利尿排石汤治疗,每日1剂,10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对治疗后的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43.33%),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8.33%)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软坚利尿排石汤联合体外碎石术治疗泌尿结石具有良好的排石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软坚利尿排石汤 体外碎石术
  • 简介: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白血病(AML)化疗后缓解期骨髓中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bnormallocationofimmatureprecursor,ALIP)样结构及纤维增生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观察47例AML患者从初发到复发前或随访终止前不同时间点采集的骨髓切片132张,以终末是否复发分为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比较单位面积内“ALIP”样结构数量和网硬蛋白纤维化强度(reticalinfiberdensity,RFD)在两组间的差异;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对AML预后评估作用及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复发前组患者缓解期间“ALIP”样结构数量为3.46±2.71簇/mm2,初发时RFD为2.76%±1.50%,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其中“ALIP”样结构>4簇/mm2或RFD>1.68%者复发率分别高达89.5%及95.2%;“ALIP”样结构>4簇/mm2者初发时骨髓RFD为2.47%±2.48%,与“ALIP”样结构≤4簇/mm2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LIP”样结构数量和对应时间点的骨髓RFD间相关系数r=0.057,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L患者骨髓“ALIP”样结构及RFD同为AML早期复发的不良预后因素,但二者间并无相关性,表明“ALIP”样结构的形成不依赖于骨髓纤维增生.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ALIP”样结构 纤维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腹腔镜下全膜切除术(1aparoscopictotalmesorectalexcision,LTME)与开腹全膜根除术(opentotalmesorectalexcision,OTME)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2014年第4期)、EMbase、CNKI、CBM及WanFangData,查找所有比较LTME与OTME根治直肠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4月8日。同时手检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RCT,共22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方面,两组切除肠管长度[MD=-O.52,95%CI(-1.29,0.25),P=0.18]、清扫淋巴结数目[MD=-0.11,95%CI(-O.75,0.52),P=0.73]、1年生存率[RR=0.99,95%CI(0.96,1.02),P=0.52]、3年生存率[RR=0.99,95%CI(0.93,1.04),P=0.63]无明显差异;LTME组的5年生存率低于OTME组[RR=I.23,95%CI(1.01,1.50),P=O.04]。②安全性方面,与OTME组相比,LTME手术时间更长[MD=29.64,95%CI(14.90,44.39),P〈O.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MD=-105.51,95%CI(-133.95,-77.08),P〈0.00001],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MD=-2.02,95%CI(-2.20,-1.83),P〈O.00001j、术后肛门排气时间lMD=-O.99,95%CI(-1.35,-O.62),P〈O.00001]和住院时间更短[MD=-3.47,95%CI(-4.20,-2.74),P〈0.00001];LTME术后吻合口瘘[RR=0.67,95%CI(0.37,1.22),P=0.19]和切口感染发生率[RR=0.43,95%CI(O.26,o.73),P=0.002卫趸低,但两组肠梗阻发生率[RR=0.53,95%CI(O.28,1.00),P=0.05I无明显差异。结论现有证据表明,LTME和OTME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LTME术中出血量少、留置导尿管时间短、术后肛�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手术 直肠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本研究旨在比较微芯片电泳及毛细管电泳在急性髓白血病(AML)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可靠性.应用PCR-微芯片电泳和PCR-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检测214例初治AML患者DNA样本FLT3-ITD基因突变,并通过直接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PCR-微芯片电泳结果显示,FLT3-ITD突变阴性151例,阳性58例(58/214,27.1%),可疑阳性5例(5/214,2.3%);PCR-毛细管电泳结果显示,FLT3-ITD突变阴性147例,阳性67例(67/214,31.3%).在毛细管电泳结果为阳性的67例样本中,其中4例微芯片电泳结果为阴性,5例为可疑阳性,用直接测序法进行检测,结果均为突变阳性.这一结果揭示,PCR-毛细管电泳法用于检测FLT3-ITD突变更为准确,虽然微芯片电泳组与毛细管电泳组FLT3-ITD突变检测阳性率并无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0.05).结论:PCR-微芯片电泳与PCR-毛细管电泳均可作为简便的FLT3-ITD基因突变筛查方法,但作为新的检测手段,PCR-毛细管电泳法准确度与测序法一致、可用,而PCR-微芯片电泳法作为诊断检测的方法,其准确度有待于改进.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FLT3-ITD基因突变 聚合酶链式反应 微芯片电泳 毛细管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