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应用旁超声可实现危重症患者快速诊断,在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广泛应用,对急性呼吸衰竭、休克、严重创伤实现快速诊断[1-3]。围术期是旁超声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4],笔者使用旁超声对围术期不明原因低氧血症4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证实旁超声在围术期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床旁超声,危重症,围术期,低氧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透析患者跌倒坠事件进行分析,评估透析患者跌倒坠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院透析患者跌倒共 20例,进行原因分析。结果:透析患者的跌倒坠事件不仅与其年龄有关,也与脱水过多、服用药物等有关。对跌倒坠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高危人群和重点对象,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在管理上,制定安全风险预案,分析薄弱环节,落实改进措施。结论:实施意外风险防范后有效预防患者在血透期间跌倒坠事件的发生,确保透析时的安全。

  • 标签: 血透患者 跌倒坠床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患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病患使用旁超声进行快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2月的 200例患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 100人每组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病患使用传统评估方法进行诊断;观察组的病患使用旁超声的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时间,统计使用旁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结果:对照组病患的初诊时间、确诊时间、初始正确治疗时间以及其他诊断时间均比观察组久,且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旁超声诊断出 16例胸腔积液、 22例慢性租塞性肺疾病、 28例肺实变或不张, 34例急性肺水肿,其检测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结论:使用旁超声诊断的诊断时间更快速,初诊时间、确诊时间、初始正确治疗时间以及其他诊断时间均比传统检测方法快,且其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也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呼吸衰竭 中床旁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旁超声对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可行性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所抽取的 88例颅内出血新生儿,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为研究时间,并且通过随机的方式将新生儿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为 44例。研究期间为两组新生儿提供不同的诊断工作,对照组提供常规性诊断,研究组提供旁超声诊断,最后对两组不同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研究组在应用旁超声诊断后,诊断效果要强于对照组新生儿。结论 颅内出血新生儿进行旁超声诊断后,能够将放射损伤进行减轻,为新生儿提供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颅内出血 床旁超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坠结果的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方法 通过对两年来心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坠的伤害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护理防范措施,以减少对老年心内患者造成疾病外的伤害。 结果 老年患者病情改善、自理能力轻度依赖,夜间如厕是跌倒坠的主要原因。 结论 让老年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跌倒坠的风险评估中来,以减少因自理能力提高而坠跌倒的风险也提高,对患者造成疾病外的伤害。

  • 标签: 老年患者 跌倒坠床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内分泌科住院DM患者血糖管理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非重症DM患者900例,采用Population、Patient、Patient‐day3种模型分析患者旁快速血糖数据。结果共收集到43106个血糖数据,平均血糖为(9.60±4.30)mmol/L(Population模型)、(8.71±2.13)mmol/L(Patient模型)及(9.34±2.59)mmol/L(Patient‐day模型),严格、一般及宽松控制率的总和为80%以上。高血糖、严重高血糖、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发生率Population模型为11.4%、4.9%,0.9%和0.1%,Patient模型为22.6%、57.4%、23.7%和5.2%,Patient‐day模型为8.0%、16.8%、4.3%及0.6%。结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中旁吞咽功能筛查及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帕金森患者中随机选取 78例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 39例。对照组行旁吞咽功能筛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旁吞咽功能筛查及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筛查结果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无吞咽困难人数均为 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轻度、中度吞咽困难人数明显增加,重度吞咽困难人数减少( P< 0.05)。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将旁吞咽功能障碍及康复护理运用在帕金森患者中,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提升。

  • 标签: 帕金森病患者 康复护理 床旁吞咽功能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腹腔镜联合阴囊入睾丸下降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联合阴囊入睾丸下降固定术的隐睾患儿共43例,其中高位隐睾(腹腔型)13例,低位隐睾(腹股沟型)30例,单侧32 例,双侧11例。所有病例年龄范围在9~108(32.21±27.17)个月,2岁以上病例占41.9%。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分期手术病例。术中出血1~5ml,平均约2ml。手术时长为35~160 min不等,平均约66 min。术后住院天数为2~21(4.6±2.8)天。6例患儿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阴囊水肿3例(7%),均自行缓解。切口愈合不良2例(4.7%),门诊换药后愈合。睾丸萎缩1例(2.3%),其余病例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1.5年,显效者39例(90.7%),有效者2例(4.7%),无效者2例(4.7%),总有效率为95.4%。结论:腹腔镜联合阴囊入睾丸下降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外形美观、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尤其在高位隐睾病例中优势更明显,也更安全。证明该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隐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隐睾 腹腔镜手术 手术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母婴旁护理对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对加强产妇分娩后恢复效果影响。方法:抽选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于本院分娩初产妇共80例为研究对象,就母婴旁护理效果实施护理。研究中将产妇随机分组后,对照组(40例)行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40例)行母婴旁护理。比较两组出院时自护能力评分、母乳喂养率及产后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出院时ESCA各维度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且产后胃肠功能恢复、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母婴床旁护理 初产妇 自我护理能力 分娩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产妇的母婴旁护理探索内容、临床成效及在新生儿护理能力、对护士满意度方面影响。方法:在随机抽签法下,对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收入初产妇分组,即:41例对照组、41例研究组,2组病例数总计82,后给予其不同护理,具体方案为: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母婴旁护理用于研究组,比对最终效果。结果:关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新生儿护理能力、满意度指标,其具体评分相较对照组,研究组高,P<0.05。结论:开展母婴旁护理,既可在其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方面进行有效扩充,又能促进初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对护士满意度的良好提升,可进一步推荐、应用。

  • 标签: 初产妇 健康知识掌握度 满意度 新生儿护理能力 母婴床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采用 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开展经颈带状肌间入治疗,进一步分析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1 月~ 20 20 年 6 月 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作为研究的对象。 在患者选取中可采用数字随机 分 组法,并对 120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 对照组患者采用颈白线入组,观察组则为经颈带状肌间入治疗,分析治疗成果。 结果: 从 治疗 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人数占比 6.7% ( 4/60 ),对照组则为 18.3% ( 11/60 )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患者喉上神经探查时间、术后嗓音障碍指数上,观察组分别为( 8.51±0.62 ) min 和( 4.71±0.35 )分,对照组则为( 5.33±0.41 ) min 和( 2.30±0.28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 经颈带状肌间入治疗方案,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显著,有利于为手术开展提供良好的视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颈带状肌间入路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白线入路 嗓音障碍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周各25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优良率为64.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的辅助下,经由肌间沟入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满意的麻醉效果,为手术的顺利时候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研讨,探究将围术期护理模式应用于经胸乳入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对临床效果的价值。方法 文章研究时限定为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共有研究对象80人,均在我院行经胸乳入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患者,结合病例信息随机分组,每组40人、组间差异在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围术期护理,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胸乳入路 腔镜手术 甲状腺手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危出血患者连续性旁血滤治疗中同步枸橼酸抗凝的预后价值,为高危出血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月 -2018年 11月 期间收治的40例高危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无肝素生理盐水治疗的参照组以及同步枸橼酸抗凝治疗的试验组,各 20例。对比 2组高危出血患者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 APACHEⅡ评分情况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各时间点全血活化凝血 WBACT情况。结果:试验组高危出血患者生理指标、 WBACT均优于参照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P<0.05。结论:高危出血患者行连续性旁血液净化期间同步枸橼酸抗凝,在改善患者生理指标、延长 WBACT时间、减少出血事件方面效果显著。

  • 标签: 高危出血 枸橼酸抗凝 连续性床旁血滤 出血事件 生理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胸乳入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 , 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 和对照组 (6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经胸乳入腔镜手术。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指标(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5.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乳入腔镜手术可有效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情况更佳,术后康复速度更快,预后情况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胸乳入路腔镜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 甲状腺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乳晕入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4月在我院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肿的10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包含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放术,观察组采用经乳晕入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对照组的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分别为(42.0±10.2)mL、(78.2±11.2)min,观察组分别为(28.8±9.3)mL、(107.5±18.5)min,差异显著(P

  • 标签: 乳晕入路腔镜 甲状腺手术 多发性甲状腺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臀下入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足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应用常规神经刺激仪麻醉,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麻醉。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麻醉优良率、1次穿刺成功率及临床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药物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及整体阻滞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优良率和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穿刺深度短于对照组,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神经刺激仪麻醉相比,在臀下入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可以有效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缩短药物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及整体阻滞时间,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 药物起效时间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帮助医护人员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本院现对临床医学检验治疗控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其应对措施。方法本院选择 2019年 1月~ 10月入本院入院就诊及治疗的患者 200名,将这 200名患者分为检验对照组和传统观察组进行对比试验,每组患者各 100名,由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本次实验之中,传统观察组的不合格标本数是 44份,总体质量不符合率为 44%,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采集原因、标本存储原因以及标本送检过程导致临床医学检验控制质量不符合的分别占 12份( 27%)、 10份( 23%)、 15份( 34%)、 7份( 16%),同传统观察组相比,检验对照组患者的质量不符合率为 12%, P< 0.05,符合医学及统计学标准。结论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采集原因、标本存储原因以及标本送检过程都是导致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之一,而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都能够帮助医院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