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从2016年8月到2017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60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归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检查的60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群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分别给予TCD检查,对两组患者TCD下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度为(76.99±5.92)cm/s、大脑前动脉血流度为(71.03±5.48)cm/s,对照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度为(89.12±6.04)cm/s、大脑前动脉血流度为(81.06±5.73)cm/s,两组在大脑中动脉血流度与大脑前动脉血流度指标的比较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此外观察组血流度异常的血管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认知功能患者在TCD检查下,大脑前动脉、中动脉血流度要显著低于正常人群,此外老年认知功能患者血流速异常的血管数量也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表明老年认知功能与脑组织慢性缺血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认知功能障碍 TCD 脑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流速碘对比剂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搜集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接受碘对比剂CT增强检查的病例,按碘对比剂的不同流速抽取病例分成4.5mL/s组和3mL/s组,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mL/s组发生轻度不良反应8例,3mL/s组发生轻度不良反应5例,均无中度、重度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非离子型对比剂是一种安全、稳定、可靠的碘对比剂,然而碘对比剂的特性,以及注射速率的不同,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掌握检查的注意事项,做好检查流程的每一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不同流速碘 CT增强检查 对比剂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由于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冠脉慢血流现象逐渐被人所了解及重视,但目前人们仍然对其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及预后缺乏明确的认识。此文对冠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冠脉慢血流现象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睡眠体位对异常脐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实施产前相关常规检查且超声检测显示存在异常脐血流情形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样本,全部孕妇均处于妊娠28~42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不给予睡眠体位干预,观察组给予睡眠体位干预,包含平卧位、左侧位及右侧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脐血流异常情况的恢复情况、自然分娩实现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给予睡眠体位干预后,脐血流异常情况恢复至正常状态患者18例,占比为39.13%,对照组患者中脐血流异常情况恢复至正常状态患者8例,占比为17.39%,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自然分娩实现率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下降趋势显著(P<0.05)。结论对存在异常脐血流情形的孕妇实施睡眠体位干预措施,对孕妇脐动脉血流循环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使患者脐血流异常情况逐渐恢复正常,提升自然分娩实现率,同时有助于减少妊娠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睡眠体位 异常脐血流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脐血流监测对胎儿宫内安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我科自2011年开始在产科门诊开展脐血流监测共计15135例,其中2011年265人,2012年2120人,2013年3040人,2014年4855人,2015年3940人,对产妇脐血流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孕妇患者及家属对这一监测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15135例孕妇中出现胎儿脐血流异常1524例(占10.06%),对行脐血流监测异常者及时行B超检查,证实为严重异常,其围产儿不良结局如其围产儿不良结局如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较高,及时对产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孕妇患者及家属对这一监测方式具有较高的满意程度,满意率为99.11%。结论脐血流监测能够有效提示胎儿安危,对脐血流监测异常者及时行B超检查,确认异常者根据病情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围产儿的安全,受到孕妇及孕妇家属的一致好评。

  • 标签: 脐血流监测 胎儿宫内安危 产科门诊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存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观察组临界病变实施FFR监测,FFR>0.8者行保守治疗,FFR<0.8者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仅于CAG指导下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支架植入数目、手术时间及术后半年心绞痛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R对于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这可降低支架置入数目,改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到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脑血流灌注显像法进行术前与术后的检测。结果患者在手术之后双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与后动脉供血区域脑血流灌注量比术前脑血流灌注量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够增加患者脑血流灌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血流灌注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冠脉慢血流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于本院接收的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间,以TIMI血流分级法评价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度,依据校正TIMI帧数将冠脉慢血流患者划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两组观察对象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血管内皮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血脂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的FMD和NMD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即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 标签: 血管内皮功能 冠脉慢血流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门板下降技术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例半肝切除患者,术中行肝门板下降Glissonian鞘外半肝血流阻断,总结术中情况及手术结果。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行肝门板下降Glissonian鞘外半肝血流阻断,半肝血流持续血流阻断41~86分钟,平均61.5±21.4分钟,术中出血240~690ml,平均660±62ml,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半肝切除术。结论肝门板下降能够实现Glissonian鞘外半肝血流持续阻断,避免对肝蒂内的解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肝门板下降 半肝血流阻断 Glissonian鞘 半肝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此类血培养结果对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及其合理用药,有效治疗的意义。方法对一例复杂血流感染病人进行回顾性个案分析。结果血培养阳性后及时鉴定完菌种和药敏报告后采用多种方法,查阅文献,调阅病例,和临床主管医生讨论病情,客观全面对个案进行分析讨论。结论血培养是临床诊断败血症的重要方法,阳性结果对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客观地反映出败血症患者血内存在病原菌的实际状况,临床医生精确选用血培养,检验科微生物专业组精心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可以为及时准确治疗打好基础。

  • 标签: 血培养 血流感染 诊断治疗 分析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流变学检查中三种测定红细胞压积方法的结果差异。方法采集我院门诊患者共230例血流变学标本,分别用肝素钠、枸橼酸钠抗凝同一份血液样本,肝素钠抗凝血用温氏法(A组)及SysmexXT-1800i型血细胞分析仪(B组)测定红细胞压积(HCT),枸橼酸钠抗凝血用普利生XC-40全自动血沉压积仪(C组)测定红细胞压积(HCT),所测结果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肝素钠抗凝的血细胞分析仪法(B组)、枸橼酸钠抗凝的全自动血沉压积仪法(C组)与肝素钠抗凝的温氏法(A组)所测得的红细胞压积(HCT)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流变学检查中,肝素钠抗凝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测定的红细胞压积(HCT)结果及枸橼酸钠抗凝血在全自动血沉压积仪上测定的红细胞压积(HCT)结果可以替代经典的温氏法红细胞压积(HCT)结果。其中肝素钠抗凝标本在血细胞分析仪上测定的红细胞压积(HCT)结果因其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及干扰因素少,可作为血流变学检查中红细胞压积(HCT)测定的首选方法。

  • 标签: 红细胞压积 抗凝剂 血细胞分析仪 全自动血沉压积仪 温氏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在全麻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以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0例需要进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使用舒芬太尼进行全麻,对照组使用芬太尼进行全麻。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在进行气管插管的时候,HR、DBP以及SBP都出现了上升的情况;在气管插管时及1min后,观察组患者的HR、DBP以及SBP上升不明显,对照组有明显的上升变化,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插管以后的5min、10min,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与插管前没有明显差异,对照组各项指标高于麻醉前。结论在临床上使用舒芬太尼在全髋置换术中进行全麻处理,能够使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芬太尼 舒芬太尼 全麻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透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血透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护理模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比组,均为75例;对比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探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CRBSI的发生率,并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探究组的CRBSI发生率为1.2%,低于对比组的4.1%,同时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透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CRBSI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化疗病人CRBSI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肿瘤化疗病人CRBSI的发生。方法监测我院肿瘤化疗病人CRBSI的发生。结果2010年8月-2011年7月住在肿瘤内科的静脉留置导管化疗病人326例,CRBSI31例。结论肿瘤化疗病人是我院CRBSI的高发人群,加强控制措施是预防肿瘤化疗病人CRBSI发生的关键。

  • 标签: 肿瘤化疗CRBSI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胎儿脐血流监测及胎心监护监测在高危妊娠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高危妊娠产妇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根据胎儿脐血流、胎心情况分成4组,第1组25例,第2组25例,第3组26例,第4组26例,比较4组产妇胎儿窘迫发生率。结果第4组发生脐带绕颈、羊水过少或污染、剖宫产等发生率明显高于第1组,第2组胎儿窘迫、羊水过少、污染、剖宫产等发生率比第1组高,第2组产妇剖宫产率高于第3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危妊娠产妇监测胎儿脐血流、监护胎心可以提高胎儿窘迫发生检测率,以此减少产妇剖宫产和胎儿的不良结局。

  • 标签: 胎儿脐血流 胎心监护 高危妊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现象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183例患者,全部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PCI(EmergencyPCI)治疗,术中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CSF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A组CSF患者与B组患者在CR、EF、LDL、LVD、WBC、UA、R、HGB、K、PLT、HDL、Y、HBP、OB、恶性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人群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使用球囊反搏(IABP)、吸烟史(SMOKING)、血栓负荷重术中使用欣维宁上(P<0.05)。结论血清HsCRP、吸烟史、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以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血清HsCRP较高的患者,提示炎症可能在CSF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血清HsCRP是CSF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超敏C反应蛋白 急诊PC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6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46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6年10~12月在本监护室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52例为实验组(活动后)。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从21.1‰下降到3.8‰,超出了预期目标。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增强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新生儿 PICC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老年骨科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硬膜外麻醉,B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C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认知功能。结果手术开始后30min及术毕时C组患者的DBP明显低于A、B两组,A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后30min及术毕时的SBP、HR、SpO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麻醉后12h、24h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B、C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于静吸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小,患者苏醒快,意识恢复时间短,安全可靠。

  • 标签: 麻醉方式 老年骨科患者 血流动力学 认知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血清降钙素原鉴别诊断血流细菌感染中对于G-和G+菌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血流细菌感染患者60例,对比G-和G+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G+菌患者35例,G-菌患者25例。血流细菌感染G+菌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均显著低于G-菌患者,差异显著(P<0.05)。在血清降钙素原的浓度≥10μg/L或浓度在2.0~10.0μg/L之间时,血流细菌感染G-菌患者例数显著高于G+菌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血流细菌感染患者采用血清降钙素原诊断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对于G-和G+菌导致的血流感染具有鉴别作用。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血流细菌感染 G-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