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妊娠10~14周在门诊无痛人流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180例孕10~14周患者,在门诊行无痛人流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孕10~14周患者可在门诊实施无痛人流术,手术时间短,患者无痛苦,不需住院。对患者更人性化,医院也减小住院占床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孕10~14周 门诊无痛人流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AIDS并发PCP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调查病例随机筛选自医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接收的10例AIDS合并PCP患者,所有患者皆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并结合一定的护理干预。结果10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4~14d,平均9.3d,其中有7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各项症状均有所改善,且生命体征较为稳定,3例患者最终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为30%。结论在对AIDS并发PCP患者进行通气治疗的同时辅助一定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治疗时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AID并发PCP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0例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异位妊娠并合失血性休克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有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积血量480~1100ml,平均(780.5±112.4)ml;术中见血块300~360g,平均(335.1±20.4)g,术后输血量2~3U,平均(1.6±0.4)U;住院时间4~6d,平均(4.9±0.7)d;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异位妊娠 失血性休克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三甲医院10年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变化趋势。方法以贵州医科大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例横断面回顾性调查2001、2006、2011三个时间点出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对比基础情况、就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2001年共收治18例AMI患者,2006年共收治36例AMI患者,2011共收治110例AMI患者。组间年龄、性别(P>0.05)。就诊时间延长(P<0.05)。住院时间及出院情况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院前延迟时间>24h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患者仍然较多,需加强AMI社会宣传及公众卫生知识普及,各级医师应加强对AMI相关指南学习。2.本研究中住院时间及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改善,考虑与院前延迟时间增加有关,提高AMI患者疗效需综合考虑多因素原因。

  • 标签: 心肌梗死 院前延迟 回顾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将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制备成亚微乳(SN38-SME),并对其性质进行体外表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SN38-SME,并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考察亚微乳的形态,葡聚糖凝胶柱法测量包封率、载药量。结果SN38-SME呈类球形,粒径在100-200nm,稳定性好,包封率、载药量较高。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SN38-SME,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标签: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 亚微乳 制备 表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入路D10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的效果及手术体会。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善释D10补片行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462例成人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手术时间25~70分,术后6~24小时下床活动,术后6小时开始进流食,第二天进普食,3~7天出院。其中3例出现切口红、肿、痛,经抗炎治疗切口甲级愈合。11例出现脂肪液化,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阴囊积液,经几次穿刺抽液后自行吸收,无深部补片感染发生,回访1年至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是针对人体薄弱的解剖部位-耻骨肌孔这一腹股沟疝发生的解剖学基础的修补技术。在治疗一种疝的同时预防了另两种疝的发生,且术后异物感不明显,复发率低,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股沟疝 腹膜前间隙 善释D10补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MIF、IL-17和IL-10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临床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2015年在威海市某三乙医院门诊或住院的73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MIF、IL-17和IL-10水平,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的MIF、IL-17和IL-10均显著升高(P<0.05),肝癌患者外周血MIF水平与ALT、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0.05);肝癌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总胆红素、总蛋白、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肝癌患者外周血IL-10水平与总胆红素、总蛋白、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MIF、IL-17和IL-10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且可能作为慢性肝病治疗的新的靶点。

  • 标签: 肝癌 MIF IL-17 IL-1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辅酶?Q10两种药物结合使用治疗冠心病患者早期心功能减退症状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患有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80例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组,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LVEF、HDL、LDL以及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有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本文中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33/4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39/40),有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辅酶?Q10两种药物结合使用治疗冠心病患者早期心功能减退症状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疾病的死亡率,有助于患者正常生活的进行,可借鉴在临床上使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辅酶?Q10 冠心病 早期心功能减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辅酶Q10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和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各60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方面都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P﹤0.05,表示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于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疾病,临床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效果更加确切,且副作用低,对此值得推广和完善。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辅酶Q10 冠心病 早期心功能减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辅酶Q10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临床效果。方法把我院98例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EF、LVEDD以及LVESD水平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结论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的患者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和辅酶Q10治疗后,能得到较好的临床获益。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辅酶Q10 冠心病 心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