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温输血对全身麻醉骨科手术患者术中中心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全身麻醉手术治疗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各50例。对照组患者输血前将血液于常温环境下放置20分钟左右,然后进行输血;观察组患者输血前将血液置于输液加温器中,将库存血液加温至37℃,然后进行输血。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30、60、90分钟的平均肛温变化情况,患者清醒后30分钟内寒颤的平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麻醉后30、60、90分钟的平均肛温、清醒后30分钟内寒颤的平均发生次数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加温血液输血对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加温输血 全身麻醉 骨科手术术中 中心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力髋结合转子稳定钢板与PFN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8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6例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予以动力髋结合转子稳定钢板治疗,实验组(33例)予以PFNA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切口长度(4.32±1.23)cm等临床指标显著更优(P<0.05)。结论PFN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指标。

  • 标签: 动力髋 转子稳定钢 PFNA钉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X线摄影中心线对准照射部位中心对DR摄影质量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90例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行DR摄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两次DR摄影,一次为中心线未对准受检部位中心进行拍片,另一次为中心线对准受检部位中心进行拍片。结果中心线对准检查部位中心的DR摄片所摄甲级片比例明显高于中心线未对准检查部位中心的DR摄片,乙级片比例明显低于中心线未对准检查部位中的DR摄片,且中心线对准检查部位中心后无废片产生,而中心线未对准检查部位产生较多废片,P<0.05。中心线对准检查部位的DR摄影电压、电流耗能明显低于中心线未对准检查部位的DR摄影,P<0.05。结论中心线对准检查部位中心可有效提高DR的摄片质量,减少DR拍摄时的耗能,临床拍片时需要严格掌握DR中心线的应用,提高DR摄片质量和准确率,从而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 标签: X线摄影 中心线 摄影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L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LCP组(n=20)和PFNA组(n=20)进行对比研究。结果PFNA组较LCP组,手术耗时较短,出血较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骨折愈合较快,关节恢复评分较高。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优于LCP。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装置 LCP PF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微创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股骨转子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在普通可透视床上行微创行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32例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没有骨科牵引床的情况下,通过闭合或小切口辅助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固定牢靠、有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骨折愈合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微创 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髓内固定 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我院2012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66例老年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实施内固定术,观察组30例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0.0%,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分别为55.6%和19.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的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和运用。

  • 标签: 老年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人工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从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40例。其中接受PF-LCP治疗(PF-LCP组)20人,接受PFNA治疗(PFNA组)20人。所有患者均随访长达6个月。我们记录了每位患者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我们采用了髋关节Harris法评分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PFN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PF-L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PF-L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要显著优于PF-LCP。

  • 标签: PFNA PF-LCP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比较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于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20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将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到对照组中,将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应用于观察组中,对两组患者的术后Hari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采取相应的固定方法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Hariis评分均较高(P<0.05);完成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为18%,观察组为15%,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效果显著,对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起到了改善作用,同时该固定方法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标签: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指的是股骨颈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的骨折,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股骨转子间骨折也是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骨折之一,占人体骨折的3%~4%1,近九成的患者年龄超过65岁。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患者年龄、本身骨质条件不同、骨折类型等不同,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其自身特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案正逐渐走向微创化、精细化,为病人围手术期提供更好的保障,而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让这一理想行将成为现实。

  • 标签: 3D打印技术 手术规划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FNA(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患者8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研究组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较高,患者痛苦少,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PFNA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针对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将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1例均接受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研究组31例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均显著性短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性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arris评分总优良率高达93.55%,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70.97%(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45%,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5.81%(P<0.05)。结论针对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股骨转子下骨折 动力髋螺钉 防旋髓内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审核干预医嘱处方的效果,进一步保证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间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接受并进行干预处理的320份不合理医嘱,总结不合理用药类型,为提出改善意见提供依据,此外配药中心审方药师提出针对性纠正意见。结果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审核及干预的320份不合理医嘱中,主要类型包括溶媒用量不合理、溶媒类型选择不合理、药物配伍不合理、药品剂量不合理和用药频率不合理。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具有静脉用药配置职能,工作人员仔细审核可及时发现医药方溶媒选择不当、剂量差错等不合理问题,通过医嘱干预可明显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合理用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职业防护已经成为护理人员关注自身执业安全的热点问题之一。供应室是医院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部门,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承担着全院可重复使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灭菌、发放以及无菌物品的供应。由于其工作环境及性质,供应室护士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时刻都面临着疾病感染、不良环境伤害、锐器伤和噪音污染等危害,因此建立健全安全的职业防护机制和职业防护措施是保护供应室人员健康,确保护理安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举措。我院供应室于2016年3月根据院感科的指导和护理部的护理质控要求通过制度完善与落实、人员培训与考核、职业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护对策制定等措施建立了职业防护安全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危害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运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效果分。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同时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对患者的预后也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编号的方式纳入研究组与参照组(n=29)。研究组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参照组实施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以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55%,与参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79.31%比较具有明显区别(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组间差异比较具有明显区别(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显著,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建议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期间推广应用。

  • 标签: 半髋关节置换 老年患者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使用闭合复位后椎成型术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68例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借助手术床使患者椎压缩性骨折处于过伸状态,实现闭合复位效果,之后使用经皮穿刺行椎成型术和手术前后的X线对椎后凸畸形角度和压缩率高度情况加以测量,了解患者高度恢复率和畸形矫正率情况。结果结合数据分析得知,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恢复率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使用闭合复位椎成型术可帮助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恢复椎体高度,且效果更好。

  • 标签: 闭合复位 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椎强化术(经皮椎后凸成形术、经皮椎成形术)后再发椎骨折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间接受经皮椎后凸成形术、经皮椎成形术后再发椎骨折5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随访(12.52±3.46)个月,评价高龄、既往合并其他骨折病史、性别、糖尿病、骨水泥量与再骨折相关性,并完成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组对象相邻椎骨折发生32例(55.17%),非相邻椎骨折26例(44.83%);再骨折为术后3个月者19例(32.76%),为1年内再骨折者39例(67.24%);经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合并其他骨折病史(P=0.015,HR=0.374,95%CI=0.179~0.842)、高龄(P=0.025,HR=1.048,95%CI=1.003~1.097)是预测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强化术后再发椎骨折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症自然病程有关,高龄与与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属于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对此临床需重视。

  • 标签: 椎体强化术 再发椎体骨折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鼾症经扁桃和腺样切除术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小儿鼾症患儿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和观察组患儿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及扁桃和腺样切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且,手术时间明显较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P<0.05)。结论近期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接近,而相比传统方法,扁桃摘除+鼻内镜下腺样刮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 标签: 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 小儿鼾症 听力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法(PFNA)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以及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016年收治的1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0例,给予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EPFN)进行内固定处理;观察组90例,给予PFNA进行内固定,就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操作不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操作不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借助于PFNA来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其操作简单,并拥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在法律健全的今天,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存在法制观念不足,相关法律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差等现状,但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潜在很多法律问题,为维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消毒供应中心潜在的法律问题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潜在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对策。结果消毒供应中心必须转变意识,强化法律观念,充分认识到工作期间潜在的法律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减少或避免工作中法律问题的发生,方可有效控制,甚至避免相关风险,最大化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与效率,以便维护患者与消毒人员自身合法的权益,为医疗、护理工作提供安全有效的后勤保障。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潜在法律问题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