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肠恶性肿瘤临床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56例晚期胃肠恶性肿瘤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每2周为1个周期,治疗4~6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56例均可评价疗效,结直肠癌37例,CR1例、PR12例,有效率35.14%;胃癌19例,CR1例、PR9例,有效率52.63%;总有效率为41.07%。毒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末鞘神经毒性、骨髓抑制及静脉炎等,未见因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肠恶性肿瘤耐受性较好,疗效较满意。

  • 标签: 胃肠肿瘤 临床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奥沙利铂(L-OHP)治疗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病理性诊断为胃肠恶性肿瘤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8.5±8.2)岁,胃癌22例、结肠癌25例、直肠癌1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化疗,于第1~5d静脉滴注5-氟脲嘧啶(5-FU)500mg/m2,每天4h,静脉滴注亚叶酸钙CF150mg/m2,每天2h,以1月为1疗程,连续用药6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L-OHP80mg/(g?m2?d),5%葡萄糖500ml,每天滴注4h,以1月为1疗程,连续用药6个疗程。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如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治疗胃肠恶性肿瘤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奥沙利铂 5-氟脲嘧啶 胃肠道恶性肿瘤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手术中的无瘤技术操作。方法介绍168例腹腔镜胃肠手术配合中无瘤技术操作的体会。结果术后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肿瘤的种植和转移。结论术中严格的无瘤技术操作可有效的降低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的概率。

  • 标签: 腹腔镜 恶性肿瘤 无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是探讨胃肠恶性肿瘤经手术切除后,在肿瘤生长区域或淋巴结转移途径上植入碘-125放射性粒子行组织内放射治疗来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同时观察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安全性副反应。方法对21例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切除和尽可能的淋巴结清除后,于肿瘤区域和可疑淋巴结转移途径上,以粒子枪和植入针在组织内植入碘-125放射性粒子,首先要清楚手术切除过程中肿瘤向周围侵犯的部位、程度,其次要探查清楚淋巴结转移途径上淋巴结重大的的程度和手术清除的难度,将碘-125粒子源装人粒子枪内,进行高压灭菌,通过无菌穿刺注射针,直接植入可疑组织内,术后进行腹部x线、胃镜、CT及彩超等的复查、随访。粒子的数量15~20枚不等。结果接受手术患者总共21例,植入术均安全完成;碘-125粒子植入1周后拍腹部x线片提示分布均匀,术后6个月随诊20例均无特殊反应,术后1年随访18例,1例肝转移灶出现,2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平均生存时间35个月,其中结肠癌患者达7年随诊无复发转移表现。与单纯行手术根治的患者在安全性上无差异性区别。结论手术切除结合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内放疗来提高疗效可靠、安全,并发症少,延长生存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胃肠道 恶性肿瘤 手术 碘-I25粒子
  • 简介:摘要目的防治化疗药物对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肝脏损害,为提高化疗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0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胃肠恶性肿瘤(包括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术后首次化疗患者总计120例。完全随机均分为两组,术后首日开始对照组每日予GIK液,治疗组每日予异甘草酸镁保肝治疗。化疗开始首日起2周后观察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浆白蛋白(ALB)的变化。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经统计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化疗后复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检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0.048)。结论异甘草酸镁能有效减轻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化疗引起的肝损害,减低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

  • 标签: 恶性肿瘤 化疗 药物性肝损害 异甘草酸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特点。方法收集GIST患者23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3例患者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成功获得随访19例,随访率82.6%,随访时间1~2年,随访的19例患者中有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至今。结论GIST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多见于胃,其次为小肠,外科手术时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手术治疗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加隔姜灸在防治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所致胃肠反应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托烷司琼预防恶心呕吐,观察组采用静脉滴注托烷司琼的同时,配合耳穴压豆及隔姜灸预防恶心、呕吐,比较两组止吐效果。结果观察组止吐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给予隔姜灸、耳穴压豆联合止吐药,可明显提高止吐效果,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化疗 恶心呕吐 隔姜灸 耳穴压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利用超声检查的临床影响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55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均实施常规腹部超声检测,并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相比较,分析检查结果。结果经分析,胃壁局限性增厚10例,厚度为25mm,出现4例患者肠梗阻者;2例误诊,1例为子宫肿瘤,1例误诊为阑尾脓肿;脏器侵犯肾积水3例,淋巴结肿大12例,腹水10例。结论胃肠肿瘤患者经B超诊断,可准确诊断出病变部位以及周围脏器损害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胃肠道肿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胃肠恶性肿瘤中检测纤维蛋白原(FIB)以及癌胚抗原(CE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8例胃肠恶性肿瘤病人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35例胃肠恶性肿瘤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FIB、CEA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FIB、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与CEA联合检测敏感性55.7%、特异性68.5%,均较单独FIB检测以及单独CEA检测高,对比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联合检测FIB与CEA,有利于掌控胃肠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并对促进预后准确判断以及制定医治方案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行与采纳。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癌胚抗原 胃肠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8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均分为肠内营养(EN)支持组、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组及对照组。结果术后患者肛门排气的恢复时间对照组、EN组及TNP组分别为(80.3±19.5)h、(55.7±10.2)h和(73.6±22.1)h,EN及TNP组肛门排气的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EN组及TN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33.3%,均较对照组(50.0%)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有所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胃肠肿瘤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天数,节省患者的治疗成本。

  • 标签: 胃肠道肿瘤患者 营养支持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68例患有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患

  • 标签: 原发性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治疗胃肠肿瘤的疗效。方法将133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予甘露聚糖肽联合FOL-FOX方案,对照组给予FOL-FOX方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68.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5%,其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结论联合使用甘露聚糖肽治疗胃肠肿瘤效果更佳。

  • 标签: 甘露聚糖肽 胃肠道肿瘤 治疗 FOL-FOX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患者营养状况改善中的作用。方法49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N组(n=23)术后早期进食,TPN组(n=26)术后常规营养支持,观察术后的临床表现,检测细胞及体液免疫指标,检测术前、术后营养状况指标。结果EN组胃肠功能恢复较TPN组快,住院时间都较TPN少,细胞免疫指标优于TPN组,体液免疫指标两组无明显区别。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各项指标中,EN组、TPN组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TPN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进食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胃肿瘤 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外科治疗原发性恶性胃肠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0例原发性恶性胃肠淋巴瘤患者选取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择期手术方式治疗,完全切除肿瘤,对照组患者实施急诊手术治疗,8例肿瘤未完全切除或者未切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采用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中切除部分肿瘤或者没有切除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恶性胃肠淋巴瘤患者并发急腹症与其术前的化疗有很大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与肿瘤切除范围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尽可能选择择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将肿瘤切除彻底,同时在患者进行化疗时应当注意急腹症的并发。

  • 标签: 原发性恶性胃肠道淋巴瘤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进行了化疗,1)1例霍奇金淋巴瘤采用MOPP化疗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病灶渐缩小,临床症状减轻。6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追踪随访5年未再复发。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8例选用CHOP方案,其中1例已行急诊剖腹探查,病灶(回肠末段)已手术切除。7例患者在化疗后(另1例已手术)病情均得到有效缓解,共进行了6-8个疗程不等。跟踪观察5年生存率达89.5%,其中1例2年后病灶复发,化疗无效死亡。结论胃肠恶性淋巴瘤病理分型临床上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主,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与原发胃肠恶生肿瘤相似,往往发现已为中晚期。治疗以化疗为主,结合放疗及手术治疗。化疗方案临床上多采用MOPP及CHOP,该两种方案副作用相对较小,治疗效果较满意。

  • 标签: 胃肠道淋巴瘤 肿瘤分型 化疗
  • 简介:摘要CT被发明后在医学领域已经成为医学影像重要的工具,是诊断多种疾病的黄金准则。目前CT在判断胃肠间质瘤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鉴别作用,在显示肿瘤的大小、是否出现囊性坏死变及是否转移方面作用尤其明显。有鉴于此本文对CT在胃肠间质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分析及说明,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发挥CT技术的应用效果。

  • 标签: CT 检查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31例患者为胃肠淋巴瘤,其中小肠有9例,胃有17例,全结肠有2例,回盲肠有2例,直肠1例。其中肌层有10例,全层有13例,黏膜下层有8例。根据临床的分期,I1期患者有8例,I2期患者有10例,II1期患者有13例。结论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在临床上的表现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对其进行内镜病理活检能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确诊。然而改善预后的关键是对患者进行及早地诊断和及时地治疗。

  • 标签: 内镜 病理活检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药物在胃肠肿瘤化疗胃肠反应的疗效。方法将胃肠肿瘤者72例,分A、B组,各36例。A组应用药物治疗,B组加针灸。结果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针灸+药物治疗胃肠肿瘤化疗胃肠反应疗效显著。

  • 标签: 胃肠肿瘤 胃肠道反应 针灸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药联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常规应用雷莫司琼治疗,观察化疗后缓解胃肠反应的效果。结果针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反应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中药药源广泛,价格低康,针刺简便易行,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 标签: 针药联合 肿瘤 化疗后胃肠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