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在64例成人整尸(男41女23)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宽度、厚度与深度,它们与内、外踝及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①大隐静脉均经内踝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踝平面位置浅表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静脉距内踝前缘最突点1cm,距胫骨前肌腱1.5cm,关系较恒定,可用此二结构作为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经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深面;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静脉在2.5cm以上,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且动、静脉关系恒定,动脉可以作为静脉的标志.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布于足背与趾背皮肤,在踝前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作为神经阻滞的标志;腓浅神经多为其两条终支经踝前下降,在足背多与隐神经和腓肠神经吻合,故当其阻滞时最好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断其两条终支并最好同时阻滞隐神经与腓肠神经.③腓深神经与腓浅神经可能存在吻合,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滞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动脉搏动即为其标志.④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恒定,恰位于两踝之中点,是踝前神经阻滞时有用的标志.

  • 标签: 前区 区解剖 踝前
  • 简介:本文对河南洛阳出土的301例成年男性颅骨腭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腭长、腭宽、腭高的均值低于太原、西安人;腭型主要为狭腭型;腭形主要为椭圆形;腭圆枕出现率低,多呈嵴状;腭大孔多位于第3磨牙腭侧,距腭正中缝14.39mm,距硬腭后缘5.51mm。

  • 标签: 颅腭区 人类学 颅骨
  • 简介:关于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窦杰贵新疆石河子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石河子832000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反映少数民族班不好带,少数民族同学不好教,虽然经过努力,授课时下了很大功夫,但效果不佳。经过认真分析,感到少数民...

  • 标签: 少数民族医学生 人体解剖学 教学特点
  • 简介: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生最先学习的医学课,也是医学课程中的基础课.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上好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此后的医学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是对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目标教学法 临床本科学员 人体解剖学教学 医学教育
  • 简介:通过比较《口腔科学》(第四版、毛祖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系统解剖学》(第四版、于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关口的名词概念,部分名词有些差异.有的指同一部位或结构,但名词大相径庭;有的名词相近,却指迥然不同的部位.下面列举了一些名词对,前者为《口腔科学》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所提到的一些名词,后者为《系统解剖学》的相应名词,用括号标注.笔者提出了一些肤浅认识与同行商榷.涎腺(口腔腺、唾液腺)、颌骨(上颌骨、下颌骨)、《系统解剖学》未提及颌骨,为使学生在临床学习时不至于陌生,建议加上此名词概念为好.咽腭弓(腭咽弓)、舌腭弓(腭舌弓)、舌下肉阜(舌下阜)、舌下皱襞(舌下襞)、双尖牙(第一前磨牙)、腮腺导管口乳头(腮腺管乳头)、人中沟(人中)、《中医学》有一穴位叫人中,在人中沟的中上1/3处.为了不混淆,建议《系统解剖学》的人中改为人中沟较妥,因其形态为一浅沟.咽门(咽峡)、蝶腭神经(翼腭神经)、蝶腭神经节(翼腭神经节)、腭前神经(腭大神经)、腭后神经(腭小神经)、人字沟(界沟)、颌下腺(下颌下腺)、髓室(牙冠腔)、牙髓腔(牙腔、髓腔)、牙槽窝(牙槽)、颏结节(颏隆凸)、《系统解剖学》未提及颏结节,《人体解剖彩色图谱》(郭光文、王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颏结节在《口腔科学》的颏结节的外侧,相同名词,部位相近,这样极易引起学生理解错误,所以《口腔科学》可以将此改为颏结节,以便基础与临床在名词上的统一.外斜线(斜线、《系统解剖学》未提及此概念,见于《人体解剖彩色图谱》)、下颌舌骨线(下颌舌骨肌线)、突(冠突)、《系统解剖学》的突在肩胛骨上,《口腔科学》的突却在下颌骨上,这差距确实太大,因此有必要基础与临床编者共商此问题而解决.髁状突(下颌头)、颞骨关节凹(下颌�

  • 标签: 关口区 区名词 名词概念
  • 简介:本文用6只成年家兔的基底节,分别制取连续切片、垂直切片和各向同性均匀随机切片,估计节内毛细血管的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和长度密度。结果显示,在不同切片厚度及不同放大倍数下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而在同样切片厚度及同样放大倍数的条件下,用不同切片方法所得估计值之间无显著差异。本文对该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切片方法 基底节 毛细血管密度 体视学
  • 简介: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优势在于能得到极为清晰美观的组织形态,其中修复待检测物质的抗原性(抗原修复)是一个关键步骤。抗原修复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染色结果。用pH值6.0的枸橼酸(柠檬酸)缓冲液进行微波修复或高压修复目前使用最广,是国内外绝大多数实验室的首选方法。该方法能有效修复大多数物质的抗原性,得到阳性强、结果美观的图像,重复性好,颇受广大实验工作者的欢迎。但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发现枸橼酸缓冲液用于抗原修复有一个比较隐蔽的缺陷:它能使某些膜受体的阳性分布区域向细胞质内扩大。比如NMDA-R2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脑内的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免疫电镜显示它应当分布在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上。但使用枸橼酸缓冲液对大鼠中脑石蜡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后,阳性结果分布于神经细胞的整个胞质(图113);这与NMI)A-R2A的实际分布有明显出入。由于细胞质阳性的图像比较美观,并且这种阳性的成因也有解释的余地,因此常常被实验人员误认为是正常的。我们尝试了其它一些修复方法,综合比较后认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对于NMDA-R2A这类膜受体的检测是一种更好的抗原修复液,并对其使用方法和效果探讨如下。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抗原修复液 EDTA 枸橼酸缓冲液 石蜡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