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副舟骨源平足症发病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4年副舟骨源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副舟骨源平足症的发病特点。结果66例82足副舟骨源平足患者,男24例,女42例,年龄15~90岁,平均(37.15±16.76)岁;单侧50例,双侧16例,其中64例为II型副舟骨,2例为I型副舟骨,由于副舟骨存在,胫后肌腱解剖异常而功能受损。根据平足症分期,I期17例,II期26例,III期15例,IV期8例,柔韧性平足47例,僵硬性平足19例。结论副舟骨源平足症临床较为常见,为胫后肌腱功能障碍平足症,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其中女性、II型副舟骨发病率高。副舟骨异常存在导致胫后功能失调为副舟骨源平足原因。

  • 标签: 副舟骨 平足症 发病特点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涎腺及甲状腺的超声表现。方法选择46例临床确诊为SS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56岁。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其涎腺(主要是腮腺和颌下腺)及甲状腺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观察腺体大小、回声、有无肿块及血流变化)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6例患者的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改变。根据声像图特点将其主要分为4种类型:回声不均匀型、结节型、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SS超声图像改变以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特异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无特异性可寻。结论SS患者的涎腺及甲状腺改变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中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腮腺 甲状腺 颌下腺
  • 简介:目的探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并获得随访52例(63足)闭合跟骨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Ⅲ型32例(40足),SandersⅣ型20例(23足)。采用常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骨缺损〉2cm3行骨移植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周。根据AOFAS足部评分,优31足,良20足,一般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9%(Ⅲ型骨折为82.5%,Ⅳ型骨折为78.2%)。结论对于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应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精确复位并植骨、坚强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跟骨骨折 内固定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与CT对腺膀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组织检查证实的39例腺膀胱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51.7岁。回顾分析术前均行超声与CT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超声与CT检查对病灶边缘、回声或密度的判读结果较相似,但CT判读病灶形态不规则比例明显高于超声(P〈0.05);超声检查80.6%(29/36)病灶乏血液供应,增强CT检查92.0%(23/25)轻度强化。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3.6%、38.5%、48.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射,是诊断腺膀胱炎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

  • 标签: 腺性膀胱炎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的疗效及安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7月疱疹咽峡炎患儿127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0例;年龄1.0~6.2岁,平均年龄3.37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治疗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每次200kIU/kg,每天2次,疗程3~5d。结果治疗组2、4d体温、疱疹、流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所有患儿干扰素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疗效肯定,临床症状消失快,使用方便,安全好,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雾化吸入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儿童
  • 简介:目的回顾探讨分析解剖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的股骨上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共27例股骨上段骨折的患者采用解剖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术前X片及CT三维成像评估骨折类型,其中粗隆间骨折16例(AO31A1型3例,A2型7例,A3型6例),粗隆下骨折11例(Seinsheimer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4例,Ⅴ型3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输血量。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借助X线结合临床进行疗效、并发症的评估。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5)月(10-24月)。术中统计手术时间为(73.5±22)分钟(55-110分钟),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12.4±21)mL(150-850mL)。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或原有合并症加重,复查X片示颈干角(122±12)°(110-145°),27例患者均获骨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4±2.5)周(11-19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为(80.6±10.4)分,其中优11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4.07%,1例出现髋内翻畸形。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上段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内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特殊类型的股骨上段骨折,但其长期疗效仍需大样本、多中心观察。

  • 标签: 股骨上段 骨折 股骨近端解剖钢板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鞍旁富血液供应实肿块的MRI影像特点,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鞍旁富血液供应实肿块患者27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1.0岁。术前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27例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呈鞍内向鞍旁生长的哑铃状或葫芦形肿块,T1加权成像(T1WI)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强化显著,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13例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侵袭垂体瘤8例累及鞍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包绕,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均匀强化。结论根据鞍旁富血液供应的血管瘤、脑膜瘤及侵袭垂体瘤MRI信号特点、边缘和与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结合有关临床表现,可做出正确诊断。

  • 标签: 鞍旁 富血液供应肿块 MRI 海绵状血管瘤 脑膜瘤 侵袭性垂体瘤
  • 简介:目的观察用于制作避孕材料的新配方硅橡胶植入兔肌肉组织后的生物学反应及对红细胞状态是否产生影响。方法选用普通级的雄性新西兰兔20只,兔龄6个月,体质量为1776~2106g。分为对照组和实验材料组,分别植入实验材料(硅橡胶)和对照材料(高密度聚乙烯),观察动物的全身状况、局部反应和病理检查;取兔龄6个月雌兔(体质量为2317g)血10mL,抗凝后分别加入实验材料(材料组)、氯化钠注射液(阴性对照组)和蒸馏水(阳性对照组),3h后观察溶血和凝聚反应。用酶标仪测定各管光密度值,计算溶血率。结果植入1周时,实验材料组局部组织的炎细胞反应为Ⅳ级;4周以后炎细胞反应为Ⅱ级,囊腔反应为Ⅱ级。12周后炎细胞及囊腔反应均为Ⅰ级。对照组肌肉刺激反应平均积分为2.3,实验材料组刺激反应平均积分为6.4,刺激指数为4.1,为轻度刺激。材料组的溶血率为0.11%。结论实验硅橡胶材料植入兔肌肉组织反应轻,组织相容良好,溶血检查符合规定。

  • 标签: 宫内节育器 避孕材料 生物相容性 硅橡胶
  • 简介:以马铃薯淀粉为主要原料,同时添加少量透明质酸和三偏磷酸钠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一种新型淀粉基止血材料。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结构,用XRD测定其晶体结构,用DSC测定其热稳定性,同时还根据国家标准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对其进行生物相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新型淀粉基止血材料呈现三维网络状结构,交联反应发生在非晶区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动物实验表明该材料无皮内刺激反应、无致敏、无全身急性毒性及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结果表明:该新型淀粉基止血材料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 标签: 淀粉-透明质酸 冷冻干燥 交联 止血 生物相容性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原理,通过三维有限元软件创建正常人腰骶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有效考证。方法选取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在平卧非承重条件下采用螺旋CT行薄层扫描,利用数字软件Simpleware2.0、Geomagicstudio9.0、Hypermesh10.0、ANSYS9.0及Abaqus6.10-l等建立正常人腰骶椎(L3-S1)模型。对健康完整模型进行四种状态(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的加载分析,并将L3/4在不同工况下的角位移与以往文献结果比较,来验证模型的有效。结果建立健康成年男性的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72158个节点,173035个单元;模型L3/4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时的角位移数值与其他实验数据对比相似好,各椎间盘最大VonMises应力与文献结果一致。结论通过有效验证,可认为该基于正常人体L3-S1腰骶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有效的,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

  • 标签: 腰椎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48例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夹板组)54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参照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钢板组优良率为93.75%,夹板组组优良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较小夹板外固定法更佳,可提供坚强内固定,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在合理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小夹板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疼痛、下肢肌力、肌肉状态及功能表现的有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KOA患者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35岁。以1∶1比例按随机数字进入WBVT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男女例数相同,WBVT组采用传统治疗+多频振动仪干预,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治疗。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肢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RC分级法),肌肉状态采用Myoton-3设备检测,膝关节功能状态采用WOMAC评定。干预时间为1个月。结果组间基线一致。干预1个月后,WBVT组肌力和肌肉状态有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MT)=6.07,t(Freq)=3.43,t(Stiff)=2.79,t(Decr)=8.97,P〈0.05];VAS和WOMAC数值两组均有下降趋势,WBVT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S)=3.19,t(WOMAC)=2.26,P〈0.05]。结论WBVT可以减轻KOA患者疼痛,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改善肌肉状态和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全身振动训练 膝骨关节炎 疼痛 肌力 肌肉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及总结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4年2月我科治疗的59例桡骨小头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19~55岁。骨折类型采用Mason分型:Ⅱ型33例,Ⅲ型26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Kocher切口,术中根据桡骨小头骨折情况采用多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制动3~4周后逐渐加强患肢功能练习,并分别于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按Metaizeau等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并对相关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愈合率100%,末次随访时按Metaizeau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94.9%,其中33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32例,良0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97.0%;26例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23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术后共2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3.4%),分别为桡骨小头缺血性坏死1例(1.7%),内固定失效1例(1.7%),均二期手术治疗。结论可吸收棒在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其可在体内溶解吸收,且操作简便,勿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负担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桡骨小头骨折 可吸收棒 内固定 骨折 疗效
  • 简介:建立坐骨神经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吻合口处应力和位移,为坐骨神经损伤移植提供生物力学实验基础。建立5、10、15、20mm坐骨神经损伤以自体神经移植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各受力模型施加10N拉伸载荷,以有限元软件(PROE5.0)计算吻合口周围各测点的应力和位移值。在相同载荷作用下模拟坐骨神经损伤以自体神经5mm移植组最大应力大于以自体神经移植10、15、20mm移植组。在10kf作用下,模拟坐骨神经损伤以自体神经20mm移植模型组最大位移大于以自体神经15、10、5mm移植组。以三维有限元法对坐骨经损伤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是可行的。

  • 标签: 坐骨神经损伤 自体神经移植 三维有限元模型 应力 位移 数值计算
  • 简介: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在患儿腹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DR腹部检查的650例患儿,其中男性356例,女性294例,年龄12h~10岁。对其腹部平片的质量及病变进行分析。结果在650张DR腹部平片中,有595张甲级片(占91.54%),55张乙级片(占8.46%),0张丙级片。病变显示情况:通过DR数字化调节,不典型小气液平影101例,急性假性肠梗阻87例;机械肠梗阻35例。肠套叠21例;小肠疝气8例。消化道穿孔13例。食管裂孔疝2例。膈膨升48例。胃扩张5例。先天性脐膨出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9例。腹腔积液13例。腹膜炎2例。消化道异物151例。消化道畸形57例。脊柱发育畸形69例。泌尿生殖系异常影像5例。膈下区肺炎、盘状肺不张3例,膈下肋骨骨折9例。结论腹部DR平片是大部分腹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只要腹部摄片质量优良,诊断医师充分利用DR的优势,认真仔细观察分析后,对腹部各脏器疾病尤其是空腔脏器的疾病就能做出正确诊断,为临床提供十分重要的诊断依据。

  • 标签: 数字化X射线摄影 小儿腹部 婴幼儿 腹部疾病
  • 简介:建立小腿传统截肢和骨肌肉成形切断术两种手术的动物模型,在Simpleware6.0和Abaqus6.12软件中建立两种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生理条件下应力做加载,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表明在相同的负载条件下,骨肌肉成形切断术残端胫腓骨的相对位移在对抗屈曲、伸直、压缩载荷时比传统截肢术明显减少;胫腓上联合的相对位移在对抗屈曲、伸直、外展载荷时比传统截肢术明显减少,而对抗内收载荷时则明显增加。骨肌肉成形切断术残端在对抗屈曲、伸直、外展、压缩和旋转载荷时腓骨承受的应力比传统截肢术明显增加,而胫腓上联合的应力比传统截肢术明显降低。因此,骨肌肉成形切断术利用腓骨骨桥增加腓骨承受力并稳定上胫腓联合,消除腓骨在受力时存在的不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 标签: 小腿截肢 腓骨骨桥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动物模型
  • 简介:针对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图像,从细胞切面角度提出一种细胞内部微丝纤维形态与分布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形态学与阈值分割法对细胞中微丝纤维主干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后的微丝纤维进行了数量、长度、宽度等形态特征计算,同时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微丝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所给出的定量特征提取方法能够表达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切面内微丝纤维的几何特征和分布状态。并通过模拟微丝纤维变化,发现能量、熵能够较好地描述微丝的响应情况。

  • 标签: 气道平滑肌细胞 微丝纤维 细胞切面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形态特征 分布特征
  • 简介:对比分析以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管吻接修复后的特性,为临床坐骨神经损伤吻接术提供生物力学参数。实验取死后24h内的新鲜尸体坐骨神经腰段标本12条,切取20个试样,形成10mm缺损,分别以自体神经和聚乳酸-羟基乙酸管吻接修复后进行蠕变实验。聚乳酸-羟基乙酸管移植坐骨神经组7200s应变上升量大于以自体神经移植组。聚乳酸-羟基乙酸具有很好的蠕变性特性,其蠕变特性符合坐骨神经损伤移植修复生物材料的要求。

  • 标签: 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模型 自体神经 聚乳酸-羟基乙酸 移植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3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4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101±13)分钟、术中出血量(237.9±32.4)mL、Neer评分(82.5±3.2)、Constant-Murley评分(71.7±5.0);置换组手术时间(98±11)分钟、术中出血量(246.0±39.8)mL、Neer评分(82.9±4.5)、Constant-Murley评分(73.5±5.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肱骨头置换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后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有1例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改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可修复的肱骨近端骨折宜行肱骨头置换术。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人工肱骨头置换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