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计算时间较长和存储空间较大,是时域有限差分法在PC系统上求解声场问题的瓶颈.为解决该问题,我们研究了由数个PC机、计算机网络和MPI并行编程实现的并行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在声场计算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Bessel声场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并行计算在声场的时域有限差分法算法中,能明显提高计算效率并降低对单个PC机存储空间的要求,而虚拟拓扑结构的优化,能够提高并行计算的效率.

  • 标签: Bessel声场 时域有限差分算法 并行计算 消息传送接口 虚拟拓扑
  • 简介:目的复习一组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小时~2天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25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A级7例中1例无恢复,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伤椎高度由术前51.30%恢复为95.94%,矢状面弯曲恢复正常,术后随访伤椎高度丢失1.27%,矢状面Cobb角增加1.54%,没有出现断钉,断棒等.结论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多节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损伤节可有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而且可有效预防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 标签: 骨折内固定术 胸椎 腰椎 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骨折合并截瘫38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8°矫正到术后平均2.6°.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6%和70%恢复到术后的92%与97%,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平均随访10.5月,32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瘫患者中,4例有1~2级恢复.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可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并能达到间接的椎管减压.但在某些前、后纵韧带完整性已遭破坏的爆裂型骨折、脱位病例,推移复位法可作为AF内固定系统的必要补充.

  • 标签: 胸腰段骨折 截瘫 AF内固定
  • 简介:目的初步评估多节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置换节活动度,观察评估患者术后假体位置、颈椎曲度、异位骨化、吞咽功能等情况。结果最终纳入21例多节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20例行双节置换,1例患者行三节置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JOA、NDI、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值均P〈0.05,术后3个月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平均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略下降,值均P〈0.05,随后历次随访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平均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值均P〉0.05。未发生假体材料过敏、人工椎间盘假体移位脱出、置换节过度活动、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术后反弓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多节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选择的治疗多节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留置换节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且无假体移位脱出、过度活动、反弓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ProDisc-C椎间盘假体 颈椎病 颈椎间盘置换 多节段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各级支气管及伴随结构的病理变化,探讨微波消融对各级支气管及伴随血管、淋巴管、神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只健康猪分为2组,进行经皮穿刺正常肺组织微波消融,分别于消融后3d(A组)、28d(B组)各宰杀5只,观察微波消融后消融损伤区形态及各级支气管和伴随血管、淋巴管、神经的病理表现。结果①随着支气管腔的变小,微波对支气管的损伤加重;对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的损伤较轻,各级支气管消融后28d呈恢复表现。②微波消融对于肺组织中的大血管有轻度损伤,对小血管损伤较重。③微波消融对于淋巴管、神经均有损伤,且神经损伤未恢复正常。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是一种可以耐受且对大支气管、大血管影响轻微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消融 正常家猪 支气管 伴随结构
  • 简介:目的探讨交通事故伤与坠落伤所致多节脊柱骨折的特点,以利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多节脊柱骨折的致伤因素与骨折类型、骨折形式、延迟诊断或漏诊、Frankel分级的关系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现多节脊柱骨折主要为交通事故伤和高处坠落伤所致(占81.3%),致伤机制复杂,常合并其他损伤,易于漏诊或延迟诊断.其中交通事故伤多以相邻型骨折为主,骨折形式以椎体爆裂或压缩为主(以前、中柱损伤多见),脊髓损伤较重(FrankelA、B级为多),较少发生延迟诊断或漏诊,而高处坠落伤则以非相邻型骨折为主,易导致后柱(椎弓、椎板、小关节)损伤,脊髓损伤相对较轻,很易发生延迟或漏诊.结论对较重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尤应仔细了解受伤情况,宁可多照脊柱(尤其两端)X光片,以免漏诊.必要时行全脊柱摄片,治疗应全面考虑,相互兼顾,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 标签: 交通事故伤 坠落伤 脊柱 多节段骨折 受伤机理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有限切开借助自制导丝器导入钢丝环扎辅助和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骨折的实践经验。方法有限切开用自制导丝器导入钢丝环扎做为辅助和带锁髓内钉中心性低占位性固定治疗37例胫骨多骨折。结果随访9~18个月,平均随访12.67个月,骨折在11~48周愈合,平均愈合时问为16.27周,按Johner功能评价标准,优33例,良2例,差2例,优良率94.60%,1例延迟愈合,2例软组织感染骨外露。结论带锁髓内钉复合自制导丝器导入钢丝行环扎治疗胫骨多骨折,能显著增加固定的稳定性,大大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且创伤小,操作简便。

  • 标签: 胫骨多段骨折 自制导丝器 带锁髓内钉
  • 简介:颈椎是一个典型的非规则形体构件,由于颈椎体、关节、韧带、椎间盘等材料性质不一,模型的建立较为复杂,准确建立异物同构颈椎模型尤为重要。几何模型数据取自健康男性的颈椎CT片,采用人体颈椎几何特性,使用数字化三维医学影像交互式处理系统MIMICS11.11,通过CT图像识别方法建立三维有限元颈椎模型。使用FORTRAN语言编制与MIMICS11.11及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接口程序。我们研制了人体颈椎分析系统,实现多种情况下颈椎模型的计算分析。计算表明建立的颈椎模型较为合理,明显提高了人体颈椎模型的构造能力和分析能力

  • 标签: 颈椎 模型 三维有限元 计算技术 几何构造
  • 简介:光学相干计算机断层摄影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近10年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文章介绍口腔OCT原理和主要功能,阐述口腔OCT在离体口腔组织断层成像、在体口腔组织的实时断层摄影、龋损牙体组织的早期诊断、牙体修复和窝沟封闭效果的评估、监控龋病发展进程、口腔黏膜疾病的无创诊断、口腔软组织癌前病变的无创早期诊断中的实际应用,并与其他影像设备诊断进行比较,展望OCT的发展。

  • 标签: 光学相干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口腔 龋齿 早期诊断 椅旁操作
  • 简介:分析对比ModernTPS-Winergy与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在计算感兴趣区(ROI)体积上的差异,为物理师在临床应用不同品牌计划系统时提供参考。在CT图像上勾画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三种规则轮廓,手工几何计算这些规则轮廓的体积作为基准值,对比分析Winergy、Eclipse与基准值的差异。另外选取一实际患者病例,对比两家产品体积计算的差异。两家计划系统计算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三种轮廓与体积基准值的差异随轮廓体积的增加而减小,Winergy与体积基准值的平均差异为3.08%,Eclipse与体积基准值的平均差异为-5.71%。Winergy计算结果相比基准值为正偏差,Eclipse计算结果相比基准值为负偏差,但两基本都满足临床要求。

  • 标签: 感兴趣区(ROI) 治疗计划系统(TPS) ModernTPS-Winergy ECLIPSE 体积计算
  • 简介:目的下腰急性中央型巨大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双下肢截瘫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观察.方法16例下腰中央型急性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软性椎管狭窄病理基础,在受轻微外力后出现突发性双下肢截瘫.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在42~63岁,平均55.2岁.手术术式采用后路切开减压,椎板切除,突出髓核摘除,tenor钢板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各节脊神经根彻底松解,术后经过严格康复治疗.结果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优8例(50%),良7例(43.75%),可1例(6.25%).结论下腰急性中央型巨大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双下肢截瘫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效果好,而且越早手术双下肢功能及膀胱扩约肌功能恢复越满意.

  • 标签: 下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马尾 tenor钢板 截瘫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胸腰椎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骨折病人,其中男性66例,女性14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2.5岁。用碘化铯非晶硅阵列数字平板探测器采集图像,行胸腰椎体正侧位摄影,所有病人的侧位影像均行DR组织均衡技术后处理。由3位高级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胸腰椎体病变32例,正常48例。胸腰椎体侧位的常规DR与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处理的影像质量区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组织均衡技术对显示胸腰椎体的侧位影像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数字X线摄影 组织均衡技术 胸腰段椎体侧位像
  • 简介:目的介绍一组因股骨上端恶性肿瘤行瘤切除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自1984年10月至2003年12月57例股骨上端恶性肿瘤采用瘤切除及人工关节置换来修复和替代切除的股骨上段及髋关节,作者介绍了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假体设计的要点,手术方法和术后治疗的要点等.结果57例中生存的46例,假体置换后功能评定优良率达87.7%.结论对股骨上端的原发性中低度恶性肿瘤或孤立存在的转移瘤,如无禁忌症,可考虑行瘤切除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功能较满意,根治效果也较好.

  • 标签: 股骨上端 恶性肿瘤 人工关节 手术适应症
  • 简介:本文简要阐述了医疗设备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了仓库、财务、维修、计量、技术档案网络管理及数据共享,又能与全院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本系统适用于医疗设备仓库、药库及总务仓库管理。

  • 标签: 计算机网络 医疗设备 管理
  • 简介:当前,高性能计算极大地促进了众多领域的发展,因此,探究高性能计算的潜在的运算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自由、开源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平台OpenFOAM,测试了一个多核计算集群在不同网格数和计算节点数下的并行计算时间,通过分析加速性能和计算效率来探究其潜在的运算能力。结果表明,多核并行计算很难达到理想的线性加速性能,甚至当计算能力达到饱和时,加速性能反而下降。同时,随着网格数量的增加,即计算规模的增大,计算效率也越来越高。本研究对于实现基于OpenFOAM的最佳多核并行计算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高性能计算 并行计算 网格数量 OPENFOAM 性能分析
  • 简介: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EMG,sEMG)是人体产生的一种生物电信号,它蕴含信息丰富并且与肌肉活动和运动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可以用来识别运动意图和利用肌电反馈评估肌肉功能状态。目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逐渐将sEMG的应用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本研究总结了肌电-计算机接口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的肌电-计算机接口目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表面肌电信号 运动意图 肌电-计算机接口 肌电反馈 虚拟现实
  • 简介:目的总结单节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2010采取单节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评定胸腰Cobb角矫正情况、植骨愈合情况、临床疗效、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感染,术中2例患者硬膜破裂,术后1例患者麻痹性肠梗阻,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随访15~60个月,后凸畸形均获明显矫正,胸腰Cobb角平均矫正35.6°,矫正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5﹚。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单节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截骨术 腰椎
  • 简介:目的探讨行单节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椎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椎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椎体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椎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椎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再骨折 骨水泥 水泥分布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手术相邻节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多节段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混合手术
  • 简介:目前功能连通(functionalconnectivity)已经发展为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RI)研究脑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采用时间相关方法,选取后扣带回(posteriorcingulatedcortex,PCC)为感兴趣区(regionsofinterest,ROI),提取ROI所有体素的平均时间信号,并与其他脑区血氧依赖的磁共振(BOLD)信号进行相关,同时去除全局效应和头动误差,对14例志愿者的计算和静息数据进行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研究逻辑计算任务下默认网络(defaultmodenetwork)改变情况。结果表明默认网络受到抑制,各脑区信号改变不一致,可能是由于逻辑计算状态下各脑区BOLD信号变化不同,与PCC时间相关性发生改变所致。

  • 标签: 功能连通 时间相关 感兴趣区 逻辑计算 默认网络